
當中國人停留在“印度影片都是歌舞”的刻板印象時,印度人亦是將中國影片定格在了功夫片,李小龍、成龍等華人武打明星在印度幾乎就是中國電影的代名詞,且具有相當高的知名度,寶萊塢巨星阿米爾·汗去年來中國時,也明確表示成龍是自己敬仰的明星。去年南印當紅明星拉姆·查蘭甚至拍攝了一部致敬李小龍的作品,片名也非常直接的取作《斗士李小龍》。
這部影片中有著一些非常鮮明的李小龍元素,主角就取名李小龍,是一名擅長拳腳功夫的特技演員,他的房間里有李小龍的海報,手上有李小龍的紋身,他還會拿著雙節(jié)棍跳舞,然后......然后就沒有了,你會發(fā)現,如果給主角換個名字,去掉他房間的海報,抹掉他手上的紋身,拿掉他跳舞時的雙節(jié)棍,這就是一部典型的印度影片,集愛情、搞笑、動作、歌舞以及大團圓結局于一身的馬薩拉電影,那種大眾普遍印象中的印度電影。如果影片是一杯咖啡,李小龍元素就是漂浮在上面的一點泡沫星子,可有可無。


如此說來,這部致敬片與李小龍的契合度很差?非也!李小龍擅長打斗,剛正不阿的精神其實都體現在主角的身上,只是這兩個特點并非李小龍?zhí)赜校趥鹘y(tǒng)的印式英雄主義中同樣存在,由于這兩點的高度契合,潛移默化中,印度人將李小龍的形象和他們熟悉的印式英雄主義結合在了一起,所以最后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具有印式英雄主義風格的人物,李小龍的特長和精神都被保留,唯獨他的個人風格被去除了,亦或者是被在地化了。從這個層面來說,影片和李小龍的契合度不是很差,而是好的有點過分了。
那么印式英雄主義到底是什么風格呢?
簡單說一下,由于印度人的宗教信仰習俗,印度人心目中的英雄都被視作是神靈在人間的化身,所以具有神性,這種神性導致了他們會做到一些常人不能做到的事情,在我們眼里就是開掛。這部影片中的武打動作,就保留著這樣的特色,李小龍那種嚴謹的實打實肉搏被一種浪漫風格化的開掛動作所取代,并且伴有大量的慢鏡頭,去渲染主角打斗時的風采,與此同時,與具有神性的英雄相比,是看來非常渣渣的反面人物,他們經常數人圍攻主角,但從沒有一秒是占據上風的,這就是印式英雄主義中的動作特色,而在我們熟識的武打片,包括李小龍的電影中,常常表現為正反派的拉鋸戰(zhàn)以及主角的艱難取勝。


除此,就像印度教的三大神都有美滿的愛情一般,印式英雄還必須獲得愛情上的成就,并且由于市場的口味,愛情戲的比重必須占據影片的半壁江山,這個顯然也與李小龍的影片風格相去甚遠。

最后,也是非常無可奈何的一點,那就是印式英雄都會跳舞......你能想象李小龍一言不合就開始跳舞嗎?

除了李小龍的印度化,李小龍元素在片中的模糊,也有劇本的原因,片頭說主角是受了李小龍的鼓舞克服了困難,但在隨后的劇情中,他并沒有強調李小龍的作用,他的行為是自發(fā)的,甚至是愛情推動的,這就進一步淡化了李小龍在故事中的分量,最可怕的是,我也沒覺得他有什么困難。同時,劇本顯得不必要的冗長,比如主角和姐姐之間上學的故事,只是迎合了當下強調男女平等的政治正確性,跟主線一點關系都沒有,不如直接刪除。

那么這部影片是否值得一看呢?我只能說,故事沒有什么新意,中規(guī)中矩,降低預期,你應該還是能被這部作品娛樂到,因為影片在喜劇部分做的非常出色,尤其是老戲骨Brahmanandam出場后,更是讓人笑的停不下來。



Brahmanandam
對我這樣一個中國人來,致敬李小龍的影片拍成這樣,挺失望,如果什么英雄人物都需要被印式英雄主義改造的話,那么我想說,印度人不需要李小龍,他們只需要神。就像影片一開始講的那樣:不應祈禱擁有舒適的生活,而應祈禱擁有承受苦難的力量。所以,鼓舞主角的不是李小龍,而是他本身擁有的信仰。
——————————————————————————————————————
想看更多有關印度電影的評論,歡迎訂閱公眾平臺“Indianmov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