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赫伯特?馬歇爾決定在好萊塢繼續(xù)電影表演生涯。20世紀(jì)30年代,是Bart的黃金期,一年主演五六部電影。在出演劉別謙導(dǎo)演的《天堂里的煩惱》之前,同年,他已經(jīng)主演了約瑟夫?馮?斯登堡導(dǎo)演的《金發(fā)維納斯》(Blonde Venus),飾演美國化學(xué)家Ned(Edward 'Ned' Faraday),為當(dāng)時美國普通民眾所喜歡的角色。

《金發(fā)維納斯》是關(guān)于愛情、婚姻、家庭,責(zé)任和愛的故事。馬歇爾飾演Ned,在一次德國之旅,愛上了女藝人Helen(瑪琳?黛德麗飾)。Bart 戴著鴨舌帽一回眸,便是一世情。Helen的“水花藝術(shù)”過渡到結(jié)婚生子。床前故事與八音盒,溫馨的三口之家,洋溢出濃濃的愛。一吻不夠,深吻才算。很難相信,這樣的家庭會走向支離破碎。
Ned就像著名的居里夫人一樣,工作原因鐳中毒,面對昂貴的治療,他遲疑了。妻子勸慰,堅持出去工作養(yǎng)家。樓梯口的一別,游輪上臨別的深深擁抱,再見卻是陌路。在Ned去歐洲治療時,妻子邂逅了多金、風(fēng)流倜儻的帥公子Nick(加里?格蘭特初登銀幕),產(chǎn)生了婚外情。當(dāng)Nick站在Ned面前時,Bart故意佝僂背脊,挺著肚子,顯得蒼老和萎靡,憂傷的眉目中帶著凄苦,很難與同年《天堂里的煩惱》里魅力無窮的加斯敦劃上等號。在情敵面前,他是失敗者。他失去了妻子,再不想失去兒子。在他們面前,溫柔的Bart露出了少有的兇相。雖然最后妻子回到了他和孩子的身邊,但仿佛一切是“施舍”。因此,Ned賤賣了一生的工作,換來的錢只為贖回他最后的尊嚴(yán)。此舉,并不過分,也不是對對妻子的無情。
情深不壽。從惜別到期盼,從落寞到狐疑,從震驚到怨恨,Ned的帽檐逐漸遮住了他的眉目,他的愛變成了憤怒和憎恨。他帶兒子離開,是行為上的一次表態(tài),但他內(nèi)心始終沒有離開。當(dāng)他拿報紙給兒子看時,這對父子真是既可愛,又虐心。離開和留下,接納和寬恕,都源自愛。
如今,有人認(rèn)為Helen是為兒子回歸家庭(孩子是紐帶),有人認(rèn)為Helen應(yīng)該跟Nick(誰能抗拒加里?格蘭特),有人認(rèn)為大家各取所需(沒有對錯)。但,今日不同往昔。當(dāng)Helen穿著晚禮服,站在兒子床前,看著丈夫Ned,眼神是期待,期待他的接納。時間倒轉(zhuǎn),曾經(jīng)伏在丈夫身邊的女子,深情而俏皮的眼神,逐漸清晰;曾經(jīng)用力緊握妻子的手,依舊牢牢抓住了這份感情。只是,他再也沒有開場時,那雙溫柔的、充滿愛意的雙眸。


興許演得太過成功,馬歇爾開啟了一系列被妻子背叛,善良的丈夫角色。1934年《面紗》(The Painted Veil),1936年《Forgotten Faces》,1937年的《天使》(Angel),1940年《香箋淚》(The Letter),1941年《小狐貍》(The Little Foxes),以及1946年《陽光下的決斗》(Duel in the Sun)。都是名著名導(dǎo),且都深受好評。有媒體贊他在《面紗》里,展現(xiàn)出了角色(瓦爾特)的“intestinal fortitude”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