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蓮娜是一部俄羅斯電影,講述了伊蓮娜和弗拉基米爾的故事。兩人步入中年,決定在一起,但弗拉基米爾的冷漠和財富使他們的關(guān)系變得復(fù)雜。伊蓮娜忍受著丈夫的惡劣行為,因為她經(jīng)濟上依賴他。她的兒子將她當作經(jīng)濟支柱,給她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弗拉基米爾的女兒同樣無情,他決定將全部遺產(chǎn)留給她。伊蓮娜失去了希望,開始制定一個計劃來改變一切。
(芷寧寫于2012年4月6日)
俄羅斯導演安德烈·薩金塞夫的影片《伊蓮娜(Elena)》以冷峻凄清的基調(diào)講述了一個圖財害命的現(xiàn)代故事,只是這個以他人性命和財富來填補自身空缺的非常事件被設(shè)置在再婚老年家庭內(nèi)部,格局顯得相對小了,意味卻更大,涵蓋也更豐富,其中社會階層間的隔閡、貧富分化的加劇所造成的人與人之間的冷漠疏離甚至極端情緒,都浸在那冷峻而客觀的鏡頭畫面中。
影片拍得很生活化,雖說除卻中段敘事的力道十足和結(jié)尾的冷寂余味之外,整體顯得相對平淡,敘事節(jié)奏過于緩慢拖沓,伊始就花了大量的篇幅頗有耐心事無巨細地展現(xiàn)著老年半路夫婦伊蓮娜和弗拉基米爾日常生活的各方面,以及他們各自子女所存在的問題。如果觀眾沒有因敘事的沉悶而沉睡的話,便可欣賞到這種沉靜旁觀式表達所具有的特殊意義——邀觀眾安靜地思考。
在表現(xiàn)情緒上,導演顯得很克制,很冷靜,也很悲觀,而且他的悲觀是中立的,甚至不愿給觀眾留下任何可以宣泄觀影情緒的出口,在戲劇沖突達到高潮后旋即冷卻,沒有通常意義上的起承轉(zhuǎn)合,顯得不管不顧,很有個性。似乎對觀眾而言,你可以看,可以思考,但是別試圖找到好的結(jié)果。
該片具有突出的視聽形式,不論鳥鳴還是電視聲音都顯得特別吵鬧,這些嘈雜反襯著角色生活的乏味無趣。影片運用了諸多固定鏡頭來再現(xiàn)角色生活的環(huán)境,并引帶出心境,如片首的畫面長時間地聚焦于一束枯枝,似乎在暗示總有春天到不了的地方,而為數(shù)不多的移動鏡頭卻又給人寒冷凄清之感。影片常常選用在偌大的空間中人物或忙碌或靜默的場景來表明人物的孤獨和無助,也暗示著人物所持忍耐底線的迫近,一旦突破底線,將會有激烈的事情發(fā)生。
影片在再現(xiàn)俄羅斯社會現(xiàn)狀方面做得切中要害又言簡意賅,貧富兩極分化,富人自我而冷漠,窮人一籌莫展,富家子女揮霍墮落,貧家孩子啃老懶散,甚至有孫輩也得啃祖輩的現(xiàn)象。該片通過這些客觀存在揭露了社會貧富差距加大所造成的階層之間的隔絕與對立,這些隔閡和對立、冷漠和窘境,使得整個社會逐步喪失了僅有的溫情互助和原有的道德底線,悲劇的發(fā)生不可避免,而且在禍起的那一刻,讓一切說辭都跌入到冰點。
飾演伊蓮娜的娜齊達·馬奇納在表現(xiàn)一貫善良耐勞的伊蓮娜突發(fā)的孤注一擲、鋌而走險時,表演得頗有一氣呵成之感,堅定的行動、靜謐的等待、片刻的癱軟、茫然的失神、瞬間的混亂等等,都在短短幾分鐘內(nèi)被拿捏得當,而抱著一提包現(xiàn)金坐在出租車上的伊蓮娜的表情,在轉(zhuǎn)瞬即逝間便凸顯了難言心境。影片在表現(xiàn)兒子一家拿到巨款后的欣喜有加時,設(shè)置了貧民區(qū)突然停電的事件,此時的伊蓮娜在黑暗中緊緊攥著兒子的手腕,如果說,母性有時候是失去理性的,但良知的殘存是不可避免的。
改變生活水準就能改變命運、獲得幸福?片尾伊蓮娜的兒子一家搬到了弗拉基米爾的大宅里生活,可他們的行為舉止還是固有的,就像長孫在獲知自己能花巨款去上大學后,依舊去打了一場群架一樣。有時候金錢也無法在短期內(nèi)消除差異,特別是那些固有的思維模式和行事方法。金錢可以給你想要的生活,也會附帶出你不想要的東西。
http://nicolew.blog.hexun.com/74464300_d.html這篇影評有劇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