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憤怒》是由詹姆斯·夏慕斯執(zhí)導,菲利普·羅斯,詹姆斯·夏慕斯編劇,莎拉·加頓,羅根·勒曼,崔西·萊茨,等明星主演的劇情,電影。
《憤怒影片》是根據(jù)菲利普·羅斯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的電影。故事背景設定在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主人公馬科斯·梅思納是一個猶太裔男青年,他對自己的身份和社會地位感到困惑和憤怒。馬科斯生活在一個充滿偏見和歧視的社會中,他面臨著猶太人在美國社會中的邊緣化和歧視。他渴望擺脫這種束縛,追求自由和個人成長。然而,他在追求自由的過程中遭遇了許多困難和挫折。馬科斯的困惑和憤怒主要體現(xiàn)在他的個人關系、職業(yè)發(fā)展和性欲方面。他與家人、朋友和愛人之間的關系錯綜復雜,他對自己的身份和性取向感到困惑。他試圖通過各種方式來尋找答案和解脫,但卻陷入了更深的困境。影片通過精彩的劇情和情感表達,展現(xiàn)了馬科斯內心的痛苦和掙扎。他在追求自由和真實的過程中經歷了許多困難和挫折,但最終他通過勇敢面對自己的內心,找到了真正的自我和幸福。《憤怒影片》通過精湛的演技和出色的制作團隊,呈現(xiàn)出一個真實而觸動人心的故事。觀眾將被深深吸引,引發(fā)對人性和社會問題的思考。這部影片不僅僅是一個個人成長的故事,更是一部關于自我認同和社會壓力的深刻剖析,將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和思考。
《憤怒》別名:青春躁郁,憤怒 Indignation,于2016-01-24上映,制片國家/地區(qū)為美國,中國大陸。時長共110分鐘,總集數(shù)1集,語言對白英語,最新狀態(tài)HD。該電影評分7.4分,評分人數(shù)4348人。
《憤怒》是一部根據(jù)菲利普·羅斯2008年出版的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故事發(fā)生在上世紀50年代的美國,主要講述了一位名叫馬科斯·梅思納的猶太裔男青年內心的苦悶和迷茫。馬科斯·梅思納在這個時代中感到無法適應,他對自己的身份和命運感到困惑和憤怒。他是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年輕人,但他卻感到自己在這個社會中無法找到自己的位置。馬科斯·梅思納身處猶太裔社區(qū),他感受到了來自社會的偏見和歧視。他渴望擺脫這樣的束縛,追求自己的夢想和自由。然而,他面臨著家庭的期望和社會的壓力,這讓他感到無法呼吸。在電影中,馬科斯·梅思納的內心世界得到了充分的展現(xiàn)。觀眾可以看到他的掙扎和痛苦,以及他對社會現(xiàn)實的不滿和憤怒。他試圖通過各種方式來尋找自己的出路,但他卻發(fā)現(xiàn)無論他怎么努力,都無法改變現(xiàn)實。《憤怒》這部電影通過馬科斯·梅思納的故事,揭示了一個時代的困惑和矛盾。它讓觀眾思考自己的身份認同和社會責任,以及如何在一個充滿壓力和限制的環(huán)境中尋找自己的出路。這部電影以其深刻的情感和真實的描繪,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這部電影中文又名《青春躁郁》,看完后一度覺得該片抑郁的不行,后來買了本原著,看了半天,發(fā)現(xiàn)是原著小說的故事,導致了影片走向了年代故事的感覺,而不是青春愛情。其中1950年的美國、朝鮮戰(zhàn)爭、共產黨、義勇軍進行曲等等元素,才變得可以理解。喜歡小眾文藝的影迷們,一定會期待這部今年年初,從圣丹斯獨立電影節(jié)走出來的佼佼者。該片受到矚目的原因,不僅僅是李安導演的御用編劇:詹姆斯·夏慕斯先生的導演處女作,也是童星男演員:羅根·勒曼回歸大熒幕的作品,同時還是美國文壇巨匠:菲利普·羅斯,大約第十部被搬上銀幕的作品。
除了2014年阿爾·帕西諾主演的《低入塵埃 》,2003年妮可·基德曼主演的《人性污點》,更多追溯到1969年的《花落遺恨天》等等。這些被搬上銀幕的作品,雖然評分不高,但是都得到了大明星和大制作的支持。在即將到來的第41屆多倫多國際電影節(jié)上,我們還將看到菲利普·羅斯小說改編的電影《美國牧歌》,其中的明星陣容包括了《美國往事》里的女神:詹妮弗·康納利,以及男演員:伊萬·麥克格雷格。2005年,菲利普·羅斯成為了“美國文庫系列叢書”第三位仍然健在的美國作家,堪稱“文壇活神話”。而這次的《憤怒》是1933年生人的菲利普·羅斯,在2008年時出版的作品,是他在79歲前(也就是他2012年封筆前)的倒數(shù)第三部作品。菲利普·羅斯在長達40余年的創(chuàng)作生涯中,總共發(fā)表了28部作品,而這部《憤怒》顯然撰寫于他晚期的第三階段創(chuàng)作生涯。編劇兼導演的詹姆斯·夏慕斯說自己是在飛機上,一口氣讀完了的這本小說,于是當即決定要改編為電影。作為被奧斯卡兩度提名的金牌編劇,這次詹姆斯·夏慕斯要嘗試做新人導演,可見他對原著故事的信心,而原著作者對于人物內心戲的詳實描寫,更是給電影豐富的人物素材提供了便利。當你初見該片,看到圣丹斯展映作品的標簽、看到新生代演員、看到大學校園故事,你可能會期待看到一部,關于青春的電影。而當你看完該片,你可能會覺得有所偏差,或者是劇情完全沒有按照你想象的進行。
如開篇所說,因為這部電影其實是一部年代戲,是個體和大時代的相互投射。在原著的基礎上,透過鏡頭揭示了普通的猶太人家庭,他們在二戰(zhàn)后生活的焦慮和艱辛。以往我們看到的作品,很多男主角出身于中產階級的猶太家庭,幸好還有伍迪老爺子,常常調侃自己的貧窮出身,在他今年的新片《咖啡公社》里,你依然可以窺見一個平凡的猶太人家庭。50年代的猶太移民生活圖景回到電影《憤怒》,故事展現(xiàn)了1950年代,剛剛經歷了二戰(zhàn)的美國,在社會和家庭的雙重壓力下,成年人和年輕人都有著內在或者外在的問題。于是他們相互轉嫁壓力,在生活中不斷碰撞。故事將美國50年代的社會癥結,無數(shù)個大問題,反映在幾個獨特的個體身上。影片的一大特點,就在于不同人物的心內狀態(tài),如何通過他們的日常和對話表現(xiàn)出來,而這樣的細膩,又是編劇:詹姆斯·夏慕斯最擅長的。
成年人們受到的大多是外在的社會現(xiàn)實和鄰居朋友的輿論壓力,父親希望唯一的孩子可以成才上大學當律師,而不是像自己一樣一輩子做屠夫。同時也因為朝鮮戰(zhàn)爭的爆發(fā),害怕自己的孩子要去戰(zhàn)場,又或者像倒霉的鄰居家孩子一樣,橫死泳池。他有著普通父親最正常的希望,兒子健康成長、學業(yè)事業(yè)有成,但是在50年代的社會背景下,國家和社會都讓他沒有安全感,他作為一名社會底層的勞動者,父親充滿了無力感,每日倍感揪心,不知道該怎么和兒子表達自己的焦慮。只能日復一日的看管著即將成年的兒子:馬庫斯,不斷的嘮叨他:“一件小事,就可能引發(fā)很惡劣的后果。”。這讓即將成年獨立的馬庫斯,無法享受青春期的愉悅,很多時間要在肉鋪里幫忙,受到父親的監(jiān)管。因為要負責倒垃圾,而不能約同校的女生出門,父親還總是曲解他覺得這項工作丟人。明明沒有亂跑,回家晚一點也要被父親痛罵。男主角馬庫斯在片中說了很多次:“自己無法忍受這一切。”,而第一次他是和父親說的。他說:萬幸,我就要轉去俄亥俄州上大學了。之后在馬庫斯的病榻上夢見自己和女友奧利弗接管了肉店,兩人在其中激吻,而父親在冷藏室里的角落里哭泣的場景,令人久久不能忘懷。
某種程度上,猶太幾代移民的生活狀態(tài),和很多早期的美國移民一樣,父母都是勤奮老實的手藝人,期盼著孩子將來可以受到良好的教育,不會被美國這個復雜混亂、基督教的社會所影響。但是這是不可能的,美國主流的宗教,棒球、橄欖球的文化,以及社交的習慣,都會潛移默化的影響下一代移民。他們比誰都想要融入真正的美國社會,除了信仰的堅守,年輕人們并不想埋頭在猶太人的小圈子里,成為學校的怪咖,被別人嘲笑。影片里即將轉學的馬庫斯也是一樣,在步入成年人的過程里,他的溫柔的本性、內心的渴望和現(xiàn)實的環(huán)境、成年人給他的壓力,實在相差的太遠。父母與孩子、校長與學生除了父親的焦慮對馬庫斯的影響,影片中,幾段精彩的對白激戰(zhàn),來自于校長和馬庫斯,以及馬庫斯和母親之間。你可以深度的洞見,美國社會對于成年人的刻板要求,對于貧窮猶太人的偏見,以及權威的壓迫。其中馬庫斯和校長的對抗,最初是以嘔吐犯病為結束,第二次干脆沒忍住罵出了:Fuck You的句子,也是令觀眾一睹揪心,一睹又痛快的笑個半死。
影片特意表現(xiàn)了,校長在第一次對話后,久久不愿結束,起身用雙手壓按在男主角馬庫斯的雙肩,重重的按了好幾次,那樣的壓迫感,令人極其的不舒服。而在這之后,又是母親任性的要求馬庫斯離開“問題女孩”:奧利弗。母親同樣用了沒有商量余地的談判方式:如果不希望她和父親離婚,就要斷絕和奧利弗的關系。之后她從背后抱住了馬庫斯,像是母愛的禁錮一樣,讓他被迫說出了承諾,母親才罷休。故事到了這個階段,馬庫斯承受的壓力,已經從言語、內心到了肢體,沉重得無以復加。直到最后奧利弗的失蹤,他開始徹底的奔潰,再一次沖進了校長辦公室。
真的要說,羅根·勒曼比2014年《狂怒》的時候,演技又成熟穩(wěn)重了不少,他之前在《壁花少年》和《諾亞方舟:創(chuàng)世之旅》中,分別飾演了內心敏感或性格變扭的少年,似乎是他天生的氣質。而接下這樣一部文學改編作品,很多重頭戲都在他的對白里,更多的內心戲,需要通過他細微的動作和表情來傳遞,他已經到了“少即是多”的階段,而不是濫用動作和情緒,這一點他比女演員莎拉·加頓,還要老練些,嘗試出演該片的勇氣可嘉,貴在真誠。
兩個問題青年的不合群影片里的女主角:奧利弗和男主角馬庫斯,都是在尋找自己的年輕人,他們都有著家庭的問題,已發(fā)生的或者潛在的,他們也有著情感的困擾,什么是良好的朋友關系和正常的男女關系。當馬庫斯發(fā)現(xiàn),在家里和父母不和,在學校和校長,也就教育系統(tǒng)的方針宗旨不和,在宿舍里得不到白人朋友的尊重,在猶太人的小圈子里也是被利用的那一個。只有女主角:奧利弗,這個在圖書館里,讓他一見鐘情的,有著一雙漂亮小腿的女孩兒,愿意傾聽他講述自己的故事,告訴他放輕松,別緊張,更是在第一次約會的時候,就幫他“解決問題”。這是一定,讓馬庫斯一直覺得奧利弗是位非常與眾不同的女孩,一度感激、一度懷疑,不斷被朋友和母親影響左右的他,最后終于失去了奧利弗的消息。而奧利弗一面神秘莫測,一面弱勢孤單,她依然沒有朋友的支持,被男生拋棄,家人的強迫和學校的放棄,讓她最終走向了精神崩潰,一輩子呆在了療養(yǎng)院。奧利弗的懷孕沒有理由,甚至是沒有可能,但是依然發(fā)生了,就像這個是社會也在無形中強奸我們一樣。
從編劇到導演,用心的處女作影片讓我們看一個普通猶太少年,如何在家庭以及社會上,失去了自己的位置,最終選擇了走上朝鮮戰(zhàn)場,孤獨的躺在異國他鄉(xiāng),仰望星空,懷念著自己愛過的人,在心里默念著對他們的思念。兩個正值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最終都未能走向獨立的成年人,因為他們在社會的夾縫中,都無處生存。影片劇情設計上,戰(zhàn)場上的追擊倒敘、逐漸拉近的星空,老年療養(yǎng)院的開篇與結尾呼應、墻上的壁紙的花瓶圖案,影片里從頭到尾都是細節(jié)與個體的展現(xiàn),大段的劇情由人物對話來撐起。這樣“故事套故事”的結構、細節(jié)的重合、對話的激辯、內心獨白的結尾,都讓這部導演處女作,令人印象深刻。影片明顯是一部觀眾觀影體驗并不愉悅,但是影評人媒體會津津樂道的電影作品。這部電影可以算一部好的改編電影,畢竟原著作者:老菲利普·羅斯先生的風格,就是有點故事中毫不避諱露骨的情色橋段,這部電影中的“第一次約會”情節(jié),應該算是輕的了。
而年過半百的導演兼編劇:詹姆斯·夏慕斯,挑選了這部作品,應該是他個人感受到了原著中的濃郁的情感和復雜的時代背景,李安曾說,《臥虎藏龍》和《色戒》都是先有一個好劇本,又遇上了合適演員的緣分作品,可見詹姆斯·夏慕斯的重要性。
如果你也有過困惑的青春,或者復雜的家庭背景,通常有著家庭問題的孩子,到了學校或者社會里,同樣還會有交友和異性間的相處問題,因為他們不夠自信,常常會太過看重或者干脆逃避正常的社交活動,又或者在自己的內心世界,不斷糾結著常人覺得完全不必去理會的問題。相信無論在什么年代,都會有人在這樣的經歷中找到一些共鳴,1950年代的這一對“憤怒”的年輕人,只是其中的一對代表而已,一個是遠方的孤星,一個軟弱的玫瑰,他們都在時代的碾壓下失去了他們的青春。本文為[三克電影空間]公眾號特約撰寫 2016年8月13日 多倫多 小玄兒記 ————————————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
歡迎在 B 站或 Youtube 關注「小玄兒的深夜聊碟」
https://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
每周五更新,目前可以觀看
#日本電影大師藍光套裝系列
#臺灣電影大師藍光收藏系列
#新老電影混剪系列
未來還有更多CC必收藍光套裝系列
感謝小伙伴們的支持!你們的每一個關注對我來說都彌足珍貴!
Copyright ? 2020-2025 m.hhscjgc.com [天龍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