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店員2》是一部喜劇電影,講述了主人公但丁在一家快餐店工作的故事。他和一群好友每天在一起開玩笑,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然而,當他遇到一個富家女時,他的生活發(fā)生了變化。她的未來岳父答應只要他和女兒結婚,就會贈送給他一個洗車店。但丁面臨著離開好友和結束簡單快樂生活的抉擇。這部電影充滿了喜劇元素,同時也展現了友誼和成長的故事。如果你喜歡喜劇電影,那么《瘋狂店員2》是一個不容錯過的選擇。
很多朋友都很喜歡凱文·史密斯的電影,原因很簡單,他拍的電影,好玩!看完了兩部瘋狂店員,果然深有同感,但兩部給人的感覺其實很不一樣,凱文也在變化。我不能說第二部是不好的——其實還是很好玩,但凱文不是凱文了。
為什么這么講?從頭說起。第一部瘋狂店員,雖然男主角頗有意味地取了個但丁之名,情節(jié)也極盡解構之能,但你能感覺到的是一種最大程度上的隨意性,一如這電影的拍攝過程一樣,完全是自己喜歡什么樣就拍成什么樣。達到的效果如同片中一個冷笑話:
(但丁在裝燈管,一個老頭進來)
老頭:嗨,燈管有毒的,很容易讓人中毒。
但丁:哦。
老頭:我有個朋友,在馬戲團表演吞玻璃,后來他死了。
但丁:是吞燈管中毒了嗎?
老頭:不,是被車撞死的……
這樣的冷段子以及片中那兩個老是無所事事游弋在便利店附近的搖滾青年Jay與Silent Bob構筑了影片的基調:一種在無所事事由一堆倒霉的瑣事構筑起來的生活——其實看到最后,居然還有點希臘悲劇的味道,不過怎么也讓人想不起但丁——這個托斯卡尼人太樂觀了,我只是覺得可憐的主角這一天的生活倒像是奧德賽,不過不是他找事情,而是各種事情來找他——連最終的他奔回家鄉(xiāng)看老婆都成了老婆千里迢迢來找他。但所有這些劫難和奧德修斯懷著堅定的回歸信念所歷經的考驗比起來,顯得那么的無意義。因為,但丁同學的生活,就是那樣的無意義。只是一天重復一天的看店,興致來了跟自己的女人干一干,打打曲棍球,如此而已。無意義本身,是悲劇性的來源,但表現出來,卻是失控荒誕令人捧腹的局面。
相比而言,那個Radal,粗口連篇、奇怪想法不斷并且總是給但丁惹麻煩的Radal,是最大的亮點所在。他叫我想起約翰·奧斯本那部著名的《憤怒的回顧》中那個同樣尖銳的吉米波特。只是Radal并不憤怒,他從來都不會為任何事情真正感到著急,跟平庸但還必須顧及工作、顧及顧客、顧及自己的女人abcd的感情的可憐的但丁比起來,Radal真正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對于這個外在的世界而言,他的存在意義,就是不停用自己的刺來扎疼已經習以為常的事實,任何在一個中產階級耳中停起來是那么驚世駭俗的事情,都會隨時從Radal那無所避諱的口中蹦出來。波特是有意識地對抗,而Radal不會那么矯情,當他將你搞得一團糟,他仍然會邊嘲笑你的處境,邊繼續(xù)無所謂地說:好了,老兄,別這么瞪著我,這其實也沒什么。面對這個本就荒謬的世界,Radal才是勝利者,當各種上帝處心積慮安排的誘惑已經成功讓大部分心懷欲念者就范時,Radal卻絲毫不在乎,成功人士會無視這樣無聊的白癡,但這白癡可能卻恰恰是最聰明的,他可以一眼瞄出:哦,你們搶什么金子,那明明是涂了金粉的大糞……如果他就此繼續(xù)想下去,如果他將這些用更理性的方式歸結下來,那么他就是Plato,但他選擇了不屑地說出來,所以他是Radal。
第一部就在亂糟糟的氣氛中進行下去,無序和混亂就是它的秩序,生活的平凡與荒誕就是它的節(jié)奏,不用太多的抽取,就這樣展現,足夠了。看似漫無邊際的情節(jié),到了最后仍然可以被一個隱隱讓人心痛的悲劇感所整合。我不認為凱文史密斯有心做到了這樣的表達,但我確實產生了如下的感受:但丁可以指責是糟糕的運氣,是Radal,是該死的煩人的奇怪的顧客把他的生活給毀了,但如果他不去打球,如果他不跟原來的女友分手,如果他不去……直接說來,他自己的選擇仍然應該為他的倒霉生活負主要責任,即便你可以用懈怠用散漫來回避責任,但生活本身的責任最后仍然會加諸到你自己身上,這個是你永遠回避不了的。
十年后,凱文史密斯又拍了這部電影的續(xù)集。已經獲得的名聲,可以為他贏得更高的預算,一下子鳥槍換炮,不僅是畫面質量大大提高,連配樂都上了個臺階。但技術因素在電影中永遠是排在第二位的(我現在持這個觀點,將來無論拍片與否,仍然保留這個觀點。),如果喪失了特質,這恐怕連一部嬉鬧的青春喜劇都不如。從電影那個繼續(xù)荒誕繼續(xù)無厘頭讓人無法不噴飯的開頭來看,所有的凱文粉絲松了口氣,原來的風格還在。
確實如此嗎?其實,凱文已經暗暗開始變調了。首先,故事不再那么散漫,但丁和女友要搬到佛羅里達的這件事作為主心骨撐起了全部情節(jié),接著但丁和那位迷人的女老板的曖昧感情,使這個主線一直維持著一種戲劇張力,直到最后高潮,和一個中產階級式的結尾。這樣說吧,第一集中的整體風格,只是成為了第二集豐富這個主干的的枝葉,乍一看,仍然那么尖銳和熱鬧(甚至更尖銳),但實際上,前者是一鍋湯,后者是一盤加多了水的炒菜——炒菜哪怕加的水比湯還多,從名義上來說,它還是炒菜。第一部中那種dv劇漫不經心的隨意感沒有了,給你的感覺更類似于《杯酒人生》、《陽光小美女》這種中產味很濃但不失真誠,依然可以打動你的小成本文藝片——特別是到了結尾,連我們摯愛的Radal同學也開始做八點檔式的表白,淚奔……峰回路轉,幸福平安,即便那個挑牛奶的女人又一次出現算是回應了下第一集,但整個味道已經變了,無所事事的人們終于要回歸好青年、好丈夫、好父親……Come on!凱文同學,你也被招安了嗎?
不過正如我開頭說的,我不能講這樣就不好,只是意味著我們必須用兩種心態(tài)來看待這前后兩部作品,前者你可以完全放松,后者呢,多少就帶著看《陽光小美女》時候那種受教育式的期待,從后者所代表的類型片經驗來看,凱文做得還是非常成功的,到了結尾時你還真的會暫時忘卻了無厘頭,有一點點被打動的感覺。但這感覺事實上跟之前的快感是有抵觸的,因為這樣做就意味著一種否定的姿態(tài),對過去那種哈皮生活的否定,對無所事事的否定。最后的道路是調和的,維持著繼續(xù)原來生活的樣子,但實際上已經換了種態(tài)度。
這一部中仍然能讓我們滿懷希望的就是繼續(xù)語不驚人死不休的Radal,他對魔戒的調侃相信每個魔戒粉絲都會一邊爆笑如雷一邊從心底蹦出句"son of bitch"……看到這一部時,我都覺得Radal的妙語連珠直可以媲美福斯塔夫了,但他還是那么無意識的,他嘲笑,他尖刻,如果沒有最后那個該死的真情告白,Radal就真的是太完美了!即使將他奉入英語諷刺文學的殿堂中也不過分。
其實,凱文的轉變是可以理解的。他在第一部里就并沒有對那樣的生活表示一種贊許的態(tài)度(你可以看出來,大部分時候,鏡頭是很冷的,不過,也跟技術限制有關。),十年過去了,再年輕的人,也會顯露出疲勞的痕跡,即便是內心的隨意者本身,只要他無法做到像Radal那樣純粹,始終會有一種逃避生活責任的罪惡感縈繞在心頭。看看"Before Sunrise"&"Before Sunset"就會知道這是多么大的一種轉變了,那些輕狂積淀下來,沒有消失,成水垢了。
或許這樣看是合適的:悲劇只能從帶著活力和欲求的人身上產生——哪怕他并非英雄,而當心已經感覺疲憊的時候,一切就歸于平常了,但可能的成為英雄的資格也因此消弭。這篇影評有劇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