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悲傷的音樂》是一部充滿黑色幽默和反諷的電影,通過虛幻與現實交錯的鏡頭和光芒創(chuàng)造了一個獨特的世界。故事發(fā)生在大蕭條時期,男爵夫人海倫為了贏得生意舉辦了一場名為“世界上最悲傷的音樂”的比賽。故事中的人物都帶有一些悲傷的故事,如海倫失去雙腿、羅德里克失去兒子和妻子、老肯特對海倫的愛等。在比賽中,美國代表切斯特和他的女友娜西莎參加了比賽,羅德里克加入了塞爾維亞代表團。切斯特勇敢無畏,試圖通過各種努力贏得比賽,包括與海倫發(fā)生關系和拉攏其他參賽者。而羅德里克則認為娜西莎就是他的妻子,但娜西莎對此寬容地說“你要認為我是,就是吧”。故事的高潮發(fā)生在男爵夫人帶著玻璃腿登場的決賽中,但不幸的是,羅德里克的大提琴聲震破了玻璃腿,啤酒從中涌出。男爵夫人憤怒地用玻璃殘片刺傷了切斯特,切斯特在臨死前放火焚燒了啤酒館,所有人都得以逃生,只有他寧愿坐在鋼琴前,唱出最后的挽歌。這部電影的攝影非常精美,模糊了悲歡的界限,掩蓋了生死的本質,展示了虛擬與真實的存在。音樂也是電影的重要元素,各種風格的音樂中,悲傷已經不再是主題,而是成為了永恒的疑問。整部電影充滿了荒誕和感傷,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題記:
理想和現實很少能夠混在一起,這是一個無恥的年代,所有的PK都是險惡的交易――金錢和性
――――卡夫卡·陸(KavkaLu)
你可以拒絕任何話題,然而你的心不會遺忘每一絲童年的幽暗記憶。這部電影的開頭讓我驚愕了,明顯的表現主義影調在詭異的黑白里呈現,人性之冰,在占卜老婦的手掌下泄露出寒,肯特背后的大眼睛,我印象里的小楊柳,有時,對一個人好感會影響自己的情緒,此刻,我充滿了對于這個女人的興趣。
咒語橫亙在人類的歷史里,如同凱恩的玫瑰花蕾,在行將流逝的故事里演義。
荒誕之中往往流露更深的哲理,經典的致敬是為了讓我們看到傳承,DV拍攝的模糊影像在此刻制造著歷史,肯特和海倫的往事里的摻雜著人類所有關聯的尷尬,那個意外的截肢成為仇恨的開始。我們其實沒有過去,在過去里自由陳述的事件都已經是別人的故事,那么明天呢?明天在夢魘里散著銀光。
兒子、老子和妞一個可以被YY的話題。
然而,影像卻嚴肅地讓我們遭遇著影像學的往昔,那些粗顆粒的畫面懷舊而傷感。而我看見了她,這部片子里以肯特的女友納希薩出現,在黑白的影像里還是弱不禁風,有著精靈一般的美麗。
一個有關悲傷的PK賽,在冰寒的心靈里進行,傷害的不會只是肉體,在這個場景里,我看到的是《大都會》的風格,偉大的表現主義給藝術電影充足的養(yǎng)料。
光怪陸離的表演以音樂為串連,是一次對于偉大年代的的致敬,很難想象這個年代依舊有這樣執(zhí)著于影像實踐的人,一部非常自我的影像詩篇。描繪嗎?這是散文家的事情。詩意和先鋒派是無法描繪的。
在影片40分鐘那段老爸關于女性玉腿的美艷誘人,既是劇情,也是一次影像的實驗,有著先鋒影片的特點。
意外讓傷害成為一生的痛,奢華亦改變不了殘障的痛楚,高位截肢對于美麗女性而言甚至比死亡更加沮喪。玻璃假腿灌裝啤酒和牛奶浴,無論怎樣也不會燃起心的熱度。
從影片的花絮里我們看到為了做舊,導演利用了小型攝像機讓畫面變得粗礪,在一連串的怪異里那個啤酒浴的場景讓我想到的是《莉莉·瑪蓮》的一個場景,不規(guī)則的構圖和攝影機視點讓觀眾沉浮在惡夢和清醒的邊緣。高反差的影調讓人物的臉部鬼魅一樣慘白,而逆光下的剪影講述著心理的黑暗,同時也是和塵世的隔離,一切就像地獄邊緣的嚎叫,卻沒有聲息。
肯特兄弟勞德雷克的紅色畫面猶如進入了卡夫卡的迷宮,無數的門沒有人知道下一道意味著什么!這種表現主義和大衛(wèi)·林奇影像的混和產生著三棱鏡的效應,你的目光只有承接而沒有歸途。塞爾維亞的槍聲和另一個發(fā)生槍聲的地方蘇格蘭的風笛,交織在一起的這些夢幻而不確切。這部向表現主義致敬的影片夾雜著太多經典鏡頭的回應《吸血鬼》和《卡里加里博士》的恐怖美學,將人類內心陰暗的癥結通過冰寒的蕭條時代反映出來,答案不是結束,而是在我們心傷凝成的一陀冰,歲月的輪回會將它變成淚水,滲進我們的人生,變成冰道讓我們一再跌倒在往事的陰影里,無力振作。
色彩的暈光在小號聲中生硬地覆蓋在寒光的世界,肯特的老父終于氣急敗壞跌落在愛情的終點,當肉身墜入在溫暖的酒池,靈魂卻在酒精的燒灼里升至天堂。
海倫,在西方花語體系里有著重要的象征意義,這個希臘神話里臭名昭著而異常美麗的女子在這部電影里同樣散著復仇的火焰,肯特沒有逃脫宿命。
笛子、手風琴、小號、風笛、風琴都沒有勝過大提琴的憂傷。
而人類在火光里逃竄,只有愛情浴火而生。
可以看出這位加拿大的導演蓋伊·馬丁(Guy Maddin)絕對是個影像發(fā)燒友,在他的片子里你能找到許多致敬的鏡頭,這種誠意讓人感動,而演女主角的伊莎貝拉·羅西里尼 (Isabella Rossellini)也秉承了他父親的對于電影的狂熱,不僅是一個優(yōu)秀的演員,更以自己模特的收益來支持獨立電影制作,2005年由她編劇和出演、由蓋伊·馬丁執(zhí)導的16分鐘短片《My Dad Is 100 Years Old》誕生以紀念她父親偉大的意大利新現實主義大師誕生100周年。
電影的熱情在于心中對于人類境遇的思索和反映,它代表著人類的理想主義。
在光的魔鏡里,彼岸不再遙遠!
【附錄:影片資料】
《世界上最悲傷的音樂 Saddest Music In The World》2003加拿大
導演:蓋伊·馬丁(Guy Maddin)
演員:伊莎貝拉·羅西里尼 (Isabella Rossellini)、馬克·麥金尼 (Mark McKinney)、瑪麗亞·德·麥戴羅斯 (Maria de Medeiros)
片長:99分鐘
花絮:導演和演職人員訪談
個人評價:藝術性9,欣賞性7(近年來少有的力作)
2005年10月28日 星期五 上午7時38分 陰天
獨立影評人:卡夫卡·陸KavkaLu
版權所有,請勿私自轉載
這篇影評有劇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