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拉德》是一部關(guān)于非洲割禮習俗的電影,講述了一個女性克里為了保護女兒不接受割禮而與社區(qū)和家庭斗爭的故事。該電影通過真實的劇情展示了割禮對女性的殘酷和痛苦,引發(fā)了觀眾對女性權(quán)益和人道主義的思考。該片獲得了多個國際電影節(jié)的認可和獎項。
這篇影評可能有劇透
電影"Moolaade"在2004年戛納影節(jié)上獲得了"一種關(guān)注獎",講述了在一個非洲部落小村里,婦女們?yōu)榱藦U除割禮,如何與占統(tǒng)治地位的男人們斗爭,并最終獲勝的故事。
這是我第一次看"非洲劇情片",這部電影雖說在藝術(shù)上稱不上是有特色,甚至有些呆板、傳統(tǒng)的敘事,可它會讓人想起中國改革初期的一些彩色影片。非洲平原的美景、部落風俗或非專業(yè)演員們樸素本色的演出這一些電影常見的元素也不是新鮮的事了。然而,影片其討論的主題卻非常嚴酷,這一點正是令其受到關(guān)注的首要原因。
影片是由塞內(nèi)加爾、法國、摩洛哥、突尼斯和喀麥隆聯(lián)合拍攝,影片名字"Moolaade"是當?shù)氐囊环N巫咒,若將一條被施咒的繩子綁在門前,那么任何女人都不能進來——女主角"克里"正是靠這種方式庇護了四個女童不被行割禮(后來其中有一個女童還是被強行施行了割禮)。
我先說說割禮是怎么回事吧,開始從一本雜志上看到介紹"Moolaade"的時候,我也不太明白割禮是什么意思,后來查了一些資料,原來割禮分很多種,大致來講就是將尚未來例假的女童的陰唇和陰蒂割去,然后縫合外陰,只留下一個可以排出尿液與經(jīng)血的小口。東非不少地方在縫合外陰前先要將女子的兩邊大陰唇分別割開,然后將兩邊傷口對在一起后再縫合,并在傷口愈合期時將她的雙腿綁住,這樣陰部會除了先前因插一根葦管而留出的小口外完全閉合。這種"手術(shù)"有4000多年的歷史,曾在古阿拉伯和非洲的東部和北部廣泛流行,現(xiàn)在依舊是非洲一些國家非常重要的儀式——用以保持女性的"潔凈",在這些地方,沒有被施過割禮的女子被詛咒為"該死的"或"娼妓","正派的男子"是不會娶她的。
還有資料說超級名模、出生并長大在索馬里的瓦利斯·迪里在馳名于西方世界之后,曾向媒體控訴過她孩提時遭受的割禮苦難。她這樣講述儀式結(jié)束后的情形:"我的雙腿直至屁股被布條緊緊綁著,使我動彈不得。我將頭轉(zhuǎn)向那塊石頭(施禮處),它已被鮮血浸透,似乎有牲畜剛剛在那里被屠宰過。從我下體切除的肉片還留在那里,它們正在太陽下變干······"
在絕大多數(shù)地方,因為根本無法保證女性被施割禮手術(shù)時的衛(wèi)生條件,很多女孩因大出血或感染死去;如今,由于艾滋病的肆虐以及手術(shù)器械根本不經(jīng)過消毒處理,因割禮染上艾滋病的女孩日益增多;更不用說被割禮女性的一生里性交再無快感可言,極易染上婦女病,特別是分娩時將承受成倍的痛苦與危險。
我很詫異世界上還有這樣的事,就是在有著"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傳統(tǒng)的中國,至少在近代之前的歷史上,割禮是聽都沒聽過的事。就算到了今天,割禮在我們的理解中是沒有任何文化寓意的,它不過是青少年男子為了不影響性發(fā)育而去做的割包皮手術(shù)的某種代詞而已。而女性割禮是怎么回事,卻很少人知道——盡管,在今年一月世界衛(wèi)生組織頒布的一個報告中估計:目前世界上至少36個國家中的1.2億婦女被實施了割禮,現(xiàn)在每天仍平均有6000名女孩遭受著這種苦痛。
我不由地非常奇怪為什么要給女性施割禮呢?它作為一種傳統(tǒng),其起因與基礎(chǔ)究竟是什么?在看了資料后我找到了答案,卻不由地更加憤怒。
割禮的首要目的,是提供給男人可靠的"驗貞"方法。他可以通過檢查新娘的外陰情形來判斷她是否處女。性交時女人傷口被撕裂,然后愈合,然后再撕裂,就這樣周而復始、苦不堪言。當丈夫外出放牧或務(wù)工時,這種割禮功能亦可用于他回家時來檢驗妻子是否忠實。
另外,因女子的敏感部位被割除,以及性交造成的疼痛,事實上,被施割禮的女子成為了"無性者",她沒有性欲,一生里永不會得到性快感——此層面上,被施割禮的女性與被閹割沒有區(qū)別,盡管她可以行房,卻因肉身的殘缺而不能得到任何快樂,反而盡是苦痛。這一點,與原始宗教的禁欲戒律相關(guān),認為"女子兩腿之間有骯臟的、致使男人墮落的東西",認為"女子不應(yīng)該對性有興趣,這是恪守貞操的根本"。
極其諷刺的是,盡管說"女子兩腿之間有致使男人墮落的東西",但經(jīng)一些醫(yī)學家證明,在生理學意義上,被施割禮的女人可以給男人造成更大的性快感,因為她們的陰道口永遠都是很小的。這有些像古代中國男子讓女性裹腳的目的之一,正是令她們在行走時必須繃緊大腿根部的肌肉,于是保持了陰道的緊窄。
終于明白,"割禮"的終極目的,是為了讓男人從心里到身上都舒服得不得了。它或許是人類史迄今遺留下的,對男權(quán)社會最為殘酷、不人道的驗證品。同時再向大處想想,為了證明男性權(quán)力或博得男性愉悅而傷害女性身體的事,在今天亦屢見不鮮,如豐胸、切顎、偽造處女膜等等,它們的文化根本與割禮又有什么不同?
一些原教旨主義者和社會學家,批評西方對非洲仍暢行割禮傳統(tǒng)的國家的干涉,認為這是一種后殖民行徑,一種西方價值中心論的狂傲,一種對別國文化傳統(tǒng)的凌駕。這些人真是吃得太飽,上綱上線已成為他們?nèi)缋悍牌ㄒ话愕谋灸埽c此同時,良心也被排泄掉了。其實,很多事,只要直接從基本的人性出發(fā),就能做出惟一正確的判斷。
當今世界上關(guān)于割禮的一些爭議還不斷。《舊約·申命記》上說:"新娶之婦,若非處女,當以石捶殺之。"《舊約·利未記》又規(guī)定:"凡祭司之女,若有行淫,則應(yīng)以火焚死。" 烏干達的卡普恰洛瓦地區(qū)議會甚至于1998年年底以14票對4票通過一項法令:"塞比尼部落所有18歲以下的女孩必須接受割禮,堅持不接受割禮的女孩將被認為是社會的渣滓而遭受擯棄。"在廢除割禮方面,坦桑尼亞卻先行一步,于1998年以國家法律的形式規(guī)定:凡對18歲以下少女施行割禮手術(shù)者,將視情節(jié)輕重處5至15年有期徒刑,或罰款30萬先令,或判刑與罰款并處,因手術(shù)造成死亡者將按刑法予以嚴懲。近來多哥、塞內(nèi)加爾和科特迪瓦等國也通過立法禁止女子割禮。肯尼亞由于傳統(tǒng)力量過于強大,未能制定這種法令,但莫伊總統(tǒng)2000年12月27日表示女子割禮是陳規(guī)陋俗,應(yīng)予擯棄。
回到電影中來,"Moolaade"并未拍下女性割禮的過程與細節(jié),更多鏡頭用在女性對割禮如何恐懼,以及為此挨受的苦難之上。譬如女主角"克里"——因小時候受過割禮,她的前兩個孩子都在分娩時被活活憋死在肚子里,而她之所以終于還是生下了第三個,那緣于一場可怕的剖腹產(chǎn)手術(shù),在她下腹部留了一尺長的猙獰疤痕,所以她深知割禮給女性帶來的痛苦和折磨,所以她不顧世俗的反對,不屈丈夫的鞭打,依然堅持不讓"行割禮人"給她女兒和其他街坊的女兒做割禮。另一段情節(jié),她一臉痛苦地與丈夫行房后,男人像死豬一樣翻到一邊睡去,她站起來,下身全是血。片子的最后以村子里面的婦女合力戰(zhàn)勝了所謂的"天主教教禮",成功廢除了割禮,當她們齊聲呼喊"萬歲"的時候還是挺感人的。
"Moolaade"不愧得到"一種關(guān)注獎"。加一句,在中國大陸影片的名字叫"割禮龍鳳斗",網(wǎng)上流傳的好像不多,不過有DVD賣。
相關(guān)鏈接:
http://alpha.weare.cc/blogview.asp?logID=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