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愛的渴望》是一部關于著名作家喬治桑和作曲家肖邦之間的愛情故事的電影。影片講述了他們之間的初識、相愛、分手等情感經(jīng)歷,同時也揭示了喬治桑的子女對肖邦的嫉妒和對母親愛情的破壞。這部電影充滿了激情、愛情、嫉妒和妥協(xié),展現(xiàn)了一個精美、華麗、動人的情感故事。
這篇影評可能有劇透
理解肖邦,甚至不能靠理解肖邦的作品,肖邦的作品版本太多。
阿格里奇澎湃的激情顯露她的自由精神。魯兵斯坦作品正直坦率不蔓不枝。
我接觸的版本中,以波蘭本土演奏家的版本更切近肖邦“波蘭精神“。
--不能說肖邦是激情的,正直的,憂郁的,純潔的愛等等,不僅僅是這些,而是由那個多災難的弱小民族面對強暴抗爭屢受凌辱的復雜情感,包含了一個向往崇高理想的受盡磨難的人生,一腔赤子情懷,滿腹憐憫柔腸,即使是藝術家也逃脫不了普通平民的無力無奈。--他在上流社會沙龍里演奏的時間比為貧苦人民付出的要多,肖邦始終不是如貝多芬有超人精神的人。
回到影片,以被凌辱被強迫開始,接下來是被驅(qū)逐,藝術追求難以施展(這里片段太少)。除了和情人在一起,沒有幾個人理解他的理想世界--甚至感情世界也無法自主。從這點看,影片很看重”肖邦是個活生生有血有肉有情有缺點的大活人,而且生活的很苦悶很被動,他被全世界的人欺負,包括情人的親人,而且他很無能,不能主動掌握局勢“。
肖邦確實是個復雜的綜合體,波蘭人都說是這樣,那誰敢說不是。他是藏在鮮花中的火炬,他可以點燃別人的大炮,但他自己射不出一發(fā)炮彈。
再看演員,肖邦和李斯特的演員,比我看過的任何傳記題材的主人公更像更傳神,簡直讓我驚嘆--他們演奏的確是真的,從指法可以看出來,具備長期鋼琴教養(yǎng),李斯特的豪情,肖邦的熱誠難禁,都在演奏時演員的表情,手指觸鍵,肩膀的動作,身體前傾的動作,頭部的搖晃中和節(jié)奏要表達的情緒很準確的配合。
換本朝當今拍聶耳冼星海,肯定找個國字臉大牌再切臉部特寫,至于手部動作肯定是在擦皮鞋。
另外這部電影可以和《永遠的愛人》相比較:將主人翁的作品作為一個故事場景的烘托,人美,意境崇高,背景廣闊,強烈的代入感,讓人沉浸其中,美不勝收,同時感受到人類歷史的壯闊。而且不同的場景穿插不同的主題的音樂,巧妙的變化,當代人的創(chuàng)意,令人贊嘆,實乃吾愛樂之人饕餮大餐啊。
但是,這部作品我認為比《一曲難忘》要差,如同肖邦的音樂不是優(yōu)雅詩意,而是寄托他的對雄壯有力革命斗士的崇拜,他的對祖國美好期盼;他要的是將心中的波蘭精神化為行動,去收復國家的主權(quán),能自由尊嚴的作為波蘭人存在;而夜曲和其他作品很難說和肖邦的對革命局勢的一再失望而消沉無關。實際上肖邦和當時愛國文人保持親密聯(lián)系,他的敘事詩是根據(jù)密茨凱維支革命題材敘事詩創(chuàng)作(傳說),而不是愛情長詩。肖邦的作品也不是夜曲最出名(中國人過于關注夜曲),而圓舞曲,鋼協(xié),波羅乃茲,瑪祖卡,敘事曲等等占更多的比重。
忽視英雄的志愿描寫英雄的生平算不算問題很大,什么是主什么是次?不能說電影標題是愛的渴望,所有內(nèi)容都是愛情親情熱情。太多了愛情戲,讓肖邦成為情圣,吟游詩人,而不是大師和革命者。這是不是當代電影都有的問題,都是輕輕的,華麗的,甜蜜的,滋潤的,疼也是舍不得的甜。
相比《永遠的愛人》貝多芬的塑造就兼顧凡人純真的愛情和英雄的偉大情操,因為倔強高傲和忍讓而不能愛,但我也要戰(zhàn)勝敵人,戰(zhàn)勝耳聾,戰(zhàn)勝命運,這個主題就塑造得有力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