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馬拉雅:風駐足之地》是一部感人至深的電影,講述了一個中年韓國男人在尼泊爾的喜馬拉雅山區(qū)遭遇高原反應(yīng)后,被送到一個等待他歸來的家庭。為了不讓他們傷心,他選擇隱瞞家人男主人道基的身亡,并假裝道基送來了錢。在這個地方,人們相信風會帶走人們的因果報應(yīng),讓人們能與自己的魂靈相遇。最終,家人發(fā)現(xiàn)了道基已經(jīng)去世的事實,他們在風中將道基的骨灰撒向大地,做最后的告別。主人公崔帶著對妻女的思念離開這個寧靜的村落,繼續(xù)向更高的地方前進。這部電影以其獨特的故事情節(jié)和深入人心的表演深受觀眾喜愛,曾參展于第13屆釜山國際電影節(jié)。它讓觀眾們沉浸在其中,感受到了人生的無常和珍貴。
這篇影評可能有劇透
《喜馬拉雅》≠韓國版《落葉歸根》
因為同時講述男主角為了將死去的工友帶回故鄉(xiāng),跋山涉水的旅途故事,而免不了讓人把《喜馬拉雅》與中國導演張揚拍攝、趙本山主演的《落葉歸根》作比較。細心地觀眾會發(fā)現(xiàn),本片除了劇情與《落葉歸根》有相似之處外,二者是完全不同風格的電影。《落葉歸根》里趙本山式的擠眉弄眼扮丑耍寶——黑色幽默的表面揭露了中國社會光怪陸離的浮世繪,一人一尸在趕路的途中,各個層面的光輝與陰暗被勾勒得入木三分。而《喜馬拉雅》是跨越了國境,尼泊爾的雪山、佛寺、轉(zhuǎn)經(jīng)筒……這個國家的人俗風情被鏡頭一一收錄,崔在遠離原本生活的困境后發(fā)覺世界的另一角落:喜馬拉雅,這里的人們盡管看起來更加不幸,心情卻遠比自己云淡風輕許多。與風格活潑、一位民工的奇遇記式的《落葉歸根》相比,本片多了幾分冷靜和從容,美不勝收的景色也的確能令人做一番脫俗出離塵世的美夢。
“老男孩”崔岷植的回歸作
無論是早期的《快樂到死》、《醉畫仙》,還是讓全亞洲影迷為之瘋狂著迷的《老男孩》,長得一張典型的韓國大叔臉的崔岷植塑造了很多忠武路精彩絕倫的經(jīng)典角色,2005年的《親切的金子》和《哭泣的拳頭》后,除了能在抗議韓國政府的電影配額制改革的示威游行中看到他的消息以外,近四年的時間里他很少在媒體前曝光。其實崔岷植身上有著熱烈的“忠武路之魂”(《朝鮮日報》評語),為了韓國電影長遠的發(fā)展,他不光是“身先士卒”地帶著演員和觀眾們游行公然與強權(quán)發(fā)出挑戰(zhàn)和隨后的反FTA運動,甚至退還了之前頒發(fā)給其的所有電影獎項的獎杯(其中包括憑借《老男孩》得到的由政府頒發(fā)的玉光文化勛章),宣布暫時息影——如此的一系列“壯舉”令不少觀眾感嘆:“他愛電影是愛到了骨子里去了”。如全秀日所言:“《喜馬拉雅》更像是崔岷植與喜馬拉雅邂逅的一段靈魂之旅”,在去高原實地拍攝前,導演與他討論了劇本多次,關(guān)于劇本的主題,并不是宣揚對現(xiàn)實的逃避和無作為,而是以一種出世的豁達態(tài)度去掙脫一些苦悶的困擾,以積極的態(tài)度面對自己身處的人生。崔岷植本人也表示,拍完本片后,覺得之前背著的“包袱”得到了很好的釋放:“在‘崔’的身上,我領(lǐng)悟到了一種新的表演方式,對演戲的自由有了新的落腳點”。不過回憶起拍攝的過程,崔岷植心有余悸的同時,也毫不掩飾那份驕傲的成就感:盡管事前對高原反應(yīng)做了各種準備,對傳奇的喜馬拉雅也充滿了好奇和憧憬,到實地后才切實感受到那份無與倫比的壯觀“四面八方都是海拔近8000米的山峰,在凜冽的狂風中拍攝的確心有害怕顫抖的時候,不過導演喊‘OK’后的那份喜悅,是從來沒有過的拍攝體驗”,有趣的是,他還“投訴”全秀日是個“長鏡頭狂”,為此沒讓他少吃苦頭,有幾次是崔岷植拍得快當場凍成雪人了,導演還沒有喊停。
幾經(jīng)周折的“喜馬拉雅拍攝歷險記”
影片的拍攝準備花費了一年的時間,為期兩個月的外景拍攝可以說是讓劇組上下經(jīng)歷了一場比電影本身更精彩的冒險。租用直升機將攝影、照明等器材運輸?shù)胶0?000米的山上,當?shù)貐f(xié)助拍攝的原住民有40多人,為了探測地形,后者用馬作交通工具提前一個星期到現(xiàn)場。由于風的強度極大,35公斤重的攝像機被吹晃氏平常事,甚至有工作人員差點被吹跑。在海波4500米地方拍攝時帶了很多氧氣瓶,好不容易山上的戲份拍攝完畢,下山的時候又遭遇暴雪天氣。連全秀日也感嘆:“以前只知道喜馬拉雅是個有著美好景色的‘世外桃源’,去到才真正體驗到大自然的神秘與可畏”。
·片中演員除崔岷植外都是拍攝地尼泊爾的民眾。
幕后制作
本片的投資不超過10億韓元,屬于地道的小成本之作。因為大牌崔岷植的參與,而聚集了眾多人的目光。全秀日是韓國電影界風格獨樹一幟的獨立片導演,之前的《停在空中的鳥》、《自殺的權(quán)利》和《黑土的少女》等片先后在威尼斯、戛納電影節(jié)上獲得不錯的評價。《喜馬拉雅,風駐足的地方》與其的第一部作品《我心中哭泣的風》片名有呼應(yīng)關(guān)系。全秀日在采訪時透露自己對風的特殊情結(jié),認為活在現(xiàn)代社會的人們能讓風來吹散這些浮躁和郁結(jié)。
拍攝此片的靈感源于全秀日去喜馬拉雅旅行的經(jīng)歷,在當?shù)芈牭搅岁P(guān)于風的奇妙傳說:“喜馬拉雅”在藏語里有冰雪之鄉(xiāng)、雪的歸所(安寧之處)的意思,這里也是風停留駐足的地方,“希望人們經(jīng)過風的洗練后,能擺脫某種欲望的纏繞,找到新的路向”。全秀日對喜馬拉雅情有獨鐘,表示將來自己退休后能長居于此,過一個美麗而安靜的晚年。
影片參加了2008年第13屆韓國釜山國際電影節(jié)的“韓國電影的今天”單元的展映,當時崔岷植在現(xiàn)場亮相即獲得了近三百名觀眾的掌聲,他表示參演本片如同汽車回到了原點一樣重新出發(fā),令此前擔心他會在忠武路上瀟灑地揚長而去的影迷中大松一口氣。在節(jié)奏舒緩的鏡頭中,崔岷植飾演的主人公無論是在喧嘩的首爾,還是在人煙稀落的尼泊爾村莊,表情下始終溢出一種孤獨和疏離的感覺。喜馬拉雅神秘和壯麗的風貌反而加深了這位局外人的荒涼和落寞,村莊人們瞬間的溫暖也許只能停留在風駐足的地方:喜馬拉雅。崔岷植也將自己經(jīng)歷過轟烈的“電影苦難”后的平常心演技融入到本片的表演中,深沉而復(fù)雜的眼神向觀眾呈現(xiàn)一個以特別的世界觀來凝望的境地。
縱使全秀日一再強調(diào)《喜馬拉雅》的情緒并不悲觀,以風聲和沉默為主調(diào)的本片仍舊讓鏡頭外的人體味到了強烈的現(xiàn)實感。大多數(shù)晃動的鏡頭,也證明了劇組在當?shù)嘏臄z環(huán)境的嚴酷。片里有一幕崔岷植與孩子的對話,崔問孩子:風從哪里來,孩子回答風:風是我們的“業(yè)”(Karma),風是靈魂的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