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影評可能有劇透
這是一個關(guān)于遺棄和拯救的故事。
這是一個少見的和Silence of the Lambs 思想境界一致的故事。
只不過,一個是為了無法自救的"綿羊",一個是為了遭遇遺棄的孩子。
片中女主之一的Lucie 一直想兌現(xiàn)那個要去拯救自己和Annabel 這樣的孩子的承諾,這已經(jīng)成為其生活中的信仰乃至是夢魘。可她卻缺乏必要的勇氣和決心。她一直為此糾結(jié)著,甚至已經(jīng)毀掉了自己的生活。最終Lucie 還是無法兌現(xiàn)這個承諾,雖然已經(jīng)因為Annabel 的死而獲得了心靈上的自由,雖然她曾經(jīng)很努力過,但畢竟還是放棄了。
Annabel 還是見到并認出了Lucie ,但一切為時已晚,她已不可能得到拯救,支持她生存的支柱已經(jīng)坍塌,所以她只有選擇自殺,同時也是為了釋放Lucie 痛苦的靈魂。Annabel 很孤獨,也很無奈,因為她生活中的一切都在離她而去。她無法面對母親的死只是因為這是她不能失去的唯一心靈依靠,相對而言其死亡本身卻并不重要。她不停制作標本并裝上一雙眼睛的目的是為了留住這些并獲得一絲關(guān)注感和存在感,因為她已在極度的孤獨中迷失了自我。Annabel 這個人蘊含著一種令人心悸和著迷的病態(tài)之美。在這一點上 Céline Sallette 表現(xiàn)出了影后級的水平。
Annabel 是嚴重的心理變態(tài),可片中與之對應(yīng)的普通人又如何呢?仔細想想,她的犯罪行為主要是那個所謂的伴侶造成的。Annabel 從未真的長大,她的人生在發(fā)現(xiàn)母親死去的時候就已停止。在她瘋狂的心靈中,人和動物是沒有區(qū)別的,是可以用來緩解壓力和孤獨的物品,如同一個娃娃。而對這個,從那個醫(yī)生最終為了免于引火燒身而拋棄Annabel 時所說的話中,可以看出她是知之甚詳?shù)摹_@個人為了保全自己,讓幾乎沒有行為能力的Annabel 去收贖金。在事態(tài)變化的巨大壓力下,Annabel 終于邁出了殺人的一步。Annabel 制作標本、綁架甚至殺人的目的很單純,只是為了尋求和Lucie 當年的那種關(guān)系的替代品,為了找個可靠的伙伴。可惜不僅因為無法得到正確的引導(dǎo)而走上歧路,還被人利用變成了可悲的犧牲品。
童年的Lucie 和Annabel 一直被關(guān)在陰暗的舊屋無人問津。她們的世界中沒有一個成年人,也得不到任何幫助。Annabel 的兩個受害者,一個是被丟棄在家無人照看的盲童,一個是需要夜里自己去買藥的先天DiabetesMellitus患兒。Lucie 和Annabel 的童年和這兩個孩子是如此的相似,她們都是一樣為社會所遺棄的孩子。那兩個作為暗線人物的肇事者,因為失業(yè)面臨困境,意外殺人后因為恐懼和貪婪而自相殘殺。一個因為親人過高的要求和對他失敗的嘲諷而變成了惡魔,最終自取滅亡。另一個看似無辜,卻因為貪婪而變成幫兇,最終導(dǎo)致妻兒喪命。他們又何嘗不是社會所遺忘和丟棄的人呢?
Annabel 不斷做標本的原因以及兩個女孩的關(guān)系是另一條重要的暗線,可惜Alfred Lot 改的太直白了,幾乎已經(jīng)看不出來了…… 也許是因為Alfred Lot 認為觀眾大都看過原著吧,這也是改編影片不可回避的命運。
如果碰巧看過原書的話,那么法國電影一如既往的敘事不清或許會顛覆你對Franck Thilliez 那種舞步式行文的好感。可這或許并不重要。個人認為這種顛覆恰恰是原作書中所缺乏的元素,一種人物獨立于事件之外的距離感。這使得觀看者反而可以更加真切的用俯視的角度去體會作者想要敘述的東西。這應(yīng)該不是無意為之的。Alfred Lot 應(yīng)該是進行了重新的設(shè)計,使整個影片風(fēng)格由冷硬的驚悚片轉(zhuǎn)變?yōu)橐环N憂郁的文藝片。
從Emmanuelle Béart 到Mélanie Laurent ,法國影壇一直盛產(chǎn)這種看似隨性而為但極具藝術(shù)水準的氣質(zhì)美女。未必有多好看,但如同山泉一樣令人心曠神怡。Hommage à femme vertueus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