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司》是一部改編自英國美食作家NigelSlater的暢銷書《吐司:少年饑餓記》的電影。影片融合了喜劇、同性和家庭元素,講述了少年NigelSlater的成長故事。他的母親不擅長烹飪,一家人經(jīng)常吃土司。當母親去世后,父親只能依靠罐頭食品。后來,一個擅長烹飪的清潔工成為了父親的新妻子,她的廚藝讓父親接受了她。但是,Nigel對這位繼母充滿敵意,決定學習烹飪挑戰(zhàn)她。父親每天忍受兩人爭吵,并吃下無數(shù)個甜點。父親去世后,Nigel開始了他在烹飪領(lǐng)域的征程。影片通過幽默的方式展現(xiàn)了Nigel在烹飪道路上的成長和奮斗,同時探討了家庭關(guān)系、烹飪藝術(shù)和人生的意義。這部電影給觀眾帶來了溫馨和歡樂,同時也引發(fā)了許多思考。
這篇影評可能有劇透
我承認,我被《吐司》的海報騙了,以為內(nèi)容會是Helena阿姨和曾經(jīng)的小正太現(xiàn)在的美少年Freddie一起做甜點賣溫情——就和當年的《查理巧克力工廠》一樣。
而實際上,這部電影基本與溫情沒什么關(guān)系。甚至,這部以“吐司”為名的的電影,連美食電影都算不上,更談不上什么賞心悅目。在影片的前半段時間里,出現(xiàn)的食物無非罐裝的蔬菜、沒有烘焙成功的蛋糕、賣相難看的三明治。
一切都糟透了。可能抹上黃油、烤得焦黃的吐司是唯一過得去的食物了。事實上,這也是Nigel早逝的母親,唯一能拿得出手的食物。
因為母親糟糕的廚藝,童年的Nigel就生活在對美食無盡的幻想中。這種幻想甚至促使他夜里在床上偷偷翻看精美的食譜。更雪上加霜的是,這個飲食不盡如人意的家庭也缺乏溫情。Nigel有一個專制而暴躁的父親,動輒對他大加責罵。但是,一個男人要多愛一個女人,才能忍受日復一日難以下咽的食物。他甚至因為兒子做了一頓美味的意面,怕妻子難堪而故意說意面難吃并又一次責備了兒子。
但是,你怎么能不愛為你烤吐司的人呢?孩子對母親的愛是無條件的,這種愛在繼母到來時,自動轉(zhuǎn)變成對其赤裸裸的敵意。偏偏繼母又是一個廚藝高手,在愛與胃之間,是一番天人較量。為了與繼母抗衡,Nigel在中學里參加了只有女生才會參加的家政課。因為周末不想呆在家里,Nigel去鎮(zhèn)上的餐館里打工。二人間的戰(zhàn)爭在酥皮檸檬派上徹底點燃,卻因為Nigel父親的死而瞬間崩塌。17歲的Nigel收拾行囊,在廚房中找到工作。于是又拉開一個新的故事。
電影《吐司》改編自英國國民大廚Nigel Slater的同名自傳。自傳的副標題是The Story of a Boy‘s Hunger。從這個標題中不難看出,這位日后大名鼎鼎的廚師,童年時的味覺體驗是多么可憐。時至今日,Nigel已經(jīng)推出了7本食譜,同時在BBC1臺主持Simper Suppers節(jié)目。嚴格來說,他并非一個大廚,而更像是一個業(yè)余鉆研廚藝的媒體人。他出的每一本書,都是在自家廚房可以做出的簡單易行的食物。而他更認為,做出忠于自己味覺的食物比取悅他人更為重要,而這個過程中體驗到的靈魂的快樂,是在其他事情中都很難享受到的。
不過在電影中,這種源于食物的“靈魂的快樂”并沒有被展現(xiàn)出來。在電影的前半段,食物是折磨。在電影的后半段,食物是挑戰(zhàn)。其他美食片中通常都會包含的激情與趣味,在《吐司》中通通無跡可尋。電影倒是將一個饑餓男孩對美食的渴望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而Nigel日后走上廚師道路,一半是因為這種渴望,一半則是源自于繼母長期戰(zhàn)爭中練出的手藝。至少,他學會了如何做出最美味的酥皮檸檬派。
而個人以為,作為一個在英國家喻戶曉的廚師,Nigel有今天的成就和知名度,首要要感謝的人應(yīng)該是與他長期不和的繼母。好的料理要融入愛,但光憑著愛,是做不出好的料理的。法國大廚訓練,第一步就是要教會廚師如何吃。挑剔而敏感的味蕾,遠比手藝更為基礎(chǔ)。而正因為精于烹飪的Nigel繼母的存在,才一掃之前惡劣飲食的陰霾,讓Nigel的舌頭最大程度品嘗到美味。
在Nigel的個人網(wǎng)站上,除了他的個人簡介與書籍作品,“園藝”占了一個分量相當?shù)臋谀俊V劣趫@藝對于Nigel的意義,在電影中不難得出答案。電影中Nigel的媽媽從不購買新鮮蔬菜,所有食物皆來自罐頭。第一個讓Nigel嘗到新鮮蘿卜滋味的,是家里的園丁。這個園丁也第一次讓Nigel萌生了對男人的興趣。在電影中,幼年Nigel偷看園丁換衣服的場面,含蓄卻又意圖明確。這條線索中斷了很久,終于,在Nigel成長到16歲時成功接上。在打工的餐館里,他碰到了讓他得以直面內(nèi)心選擇的芭蕾舞者,樹林中接吻的場面應(yīng)該會讓不少腐女興奮。不過在之前,在選擇選修課時,影片已經(jīng)給出了暗示。男孩選木工,女孩選家政,再清楚不過,而只有Nigel在大伙的嘲笑聲中同女孩一起舉起了手。這種劃分正如1994年的一部同志電影《草莓和巧克力》:男人選巧克力味冰淇淋,女人選草莓味的。而舉著粉色草莓冰淇淋的男人,就是gay。
于是,混合了少年成長、性向選擇、家庭溫情,又與飲食沾那么一點邊,呈現(xiàn)在觀眾眼前的就是這部《吐司》。在不同的段落,這部電影能使人聯(lián)想到不同的電影。比如Nigel和伙伴的對話讓人不由聯(lián)想起法國片《小淘氣尼古拉》。而搖曳的花裙子和黑膠唱盤,讓人有點想起了去年大熱的復古片《成長教育》。甚至上世紀60年代,英國的階級分歧在影片中似乎也有那么一丁點體現(xiàn)——比如中產(chǎn)階級的Nigel父親和工人階級的繼母。對于這么一部元素極其多的電影,將其歸為任何一種電影類型都是徒勞的。自傳里來,自傳里去,不如再簡單將其稱作一部自傳電影吧。
BBC對于自己的當家主持顯然相當重視。這部由BBC投資的片子擁有非常耀眼的cast。繼母的扮演者是Helena Bonham Carter。而Nigel的少年扮演者,是童星Freddie Highmore,也就是《查理巧克力工廠》里的“查理”。小正太難得沒有步上童星長殘的悲慘道路,長成了一個長腿美少年。而對著屏幕上Helena阿姨,卻讓人不由不生生感嘆出一聲“美人遲暮”。《看得見風景的房間》里那朵英格蘭玫瑰、《第十二夜》里那個從莎士比亞劇中走出的美麗小姐,已經(jīng)一去不復返。當年的美人,已經(jīng)被歲月偷換成了膀大腰圓的英國大嬸。不過還好,歲月偷走了容顏,卻賜予了演技。對Helena來說,繼母這樣有些小小神經(jīng)質(zhì)又有些矛盾的角色顯然駕輕就熟。叼著煙做清潔、與繼子針鋒相對、丈夫死后又抱著Nigel哭泣,時而堅強時而粗俗時而脆弱,在她的身上都自然而然絲毫不造作。再堅韌強悍的女人,內(nèi)心也是柔軟的,正如酥皮檸檬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