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爾瑪》是由約阿希姆·提爾執(zhí)導,埃斯基爾·沃格特編劇,艾麗·哈爾博,卡雅·威爾金斯,亨瑞克等明星主演的劇情,電影。
一名從鄉(xiāng)下搬到奧斯陸展開大學新鮮人生活的挪威女孩席瑪,單純而天真的她,內(nèi)心有著堅強的信仰與管教嚴格爸媽的諄諄教誨。在入學后,與非常美麗的同學安雅有著深厚友誼,但卻在一次圖書館癲癇事件后,她開始發(fā)現(xiàn)自己擁有令她爸媽向來畏懼已久的超能力。隨著學期持續(xù),席瑪對安雅的好感也越來越強烈,但突如其來的神秘事件越來越多,席瑪開始發(fā)現(xiàn)她的超能力與家族的祕密有關,必須被迫去面對她過去悲劇性的秘密,以及那駭人超能力的后果。
《西爾瑪》別名:北國兇靈,魔女席瑪,泰瑪,希爾瑪,于2017-08-20上映,制片國家/地區(qū)為挪威,法國,丹麥,瑞典。時長共116分鐘,語言對白挪威語,最新狀態(tài)更新HD。該電影評分6.7分,評分人數(shù)6979人。
提莫西·查拉梅,愛德華·諾頓,艾麗·范寧,莫妮卡·巴巴羅,波伊德·霍布魯克
拉米·馬雷克,勞倫斯·菲什伯恩,蕾切爾·布羅斯納罕,霍特·麥克卡蘭尼,喬·博恩瑟
《西爾瑪》是一部集劇情、愛情、科幻、懸疑、驚悚、恐怖和奇幻于一體的電影。故事講述了一位來自鄉(xiāng)下的挪威女孩席瑪,在搬到奧斯陸開始大學生活后所經(jīng)歷的一系列新奇事物。席瑪天真純潔,但內(nèi)心卻懷揣著堅定的信仰和父母嚴格的教誨。在入學后,席瑪結(jié)識了非常美麗的同學安雅,并與她建立了深厚的友誼。然而,在一次圖書館的癲癇事件之后,席瑪開始發(fā)現(xiàn)自己竟然擁有了令她父母一直畏懼的超能力。隨著學期的進行,席瑪對安雅產(chǎn)生了越來越強烈的好感,但與此同時,神秘事件也越來越多。席瑪逐漸發(fā)現(xiàn)自己的超能力與家族的秘密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她不得不面對過去悲劇性的秘密以及超能力所帶來的后果。《西爾瑪》以其扣人心弦的劇情和令人驚嘆的視效,為觀眾呈現(xiàn)了一個充滿神秘和驚喜的世界。影片通過席瑪?shù)某砷L故事,探討了人性的復雜性和超能力的可能性。同時,影片還揭示了家族秘密對個人命運的影響,以及面對困境時的勇氣和堅持。導演在影片中巧妙地融合了不同類型的元素,使得觀眾在欣賞愛情故事的同時,也能感受到懸疑、驚悚和恐怖的緊張氛圍。奇幻元素的加入更增添了影片的神秘色彩,讓人仿佛置身于一個充滿魔力和奇跡的世界。《西爾瑪》是一部令人難以忘懷的電影,它不僅給觀眾帶來了視覺上的享受,更引發(fā)了對人性和超能力的思考。它向我們展示了一個普通人如何面對自己的過去和未來,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夢想和真愛。這部電影將帶領觀眾進入一個充滿驚喜和挑戰(zhàn)的世界,讓人們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和命運。
在只有四人上座的放映廳看完《Thelma》之后回味良久,覺得這是一部充滿符號和隱喻的電影。然而發(fā)現(xiàn)關于這部電影的評論并不多。這里從個人的觀影記憶和感受出發(fā),對片中出現(xiàn)的主要角色和意象做一種簡略粗疏的解讀。涉及大量主觀看法和劇透,以下內(nèi)容請謹慎瀏覽。
男性角色:《Thelma》全片總共出現(xiàn)了三位和女主角有對手戲的男性。首先是Thelma的父親。
父親是本片當仁不讓的“男主角”。父親這個角色隱喻了控制女性的父權制度。
影片開場,父親帶著小Thelma在林中狩獵,槍口卻對準了年幼的女兒,這一緊張的瞬間立刻展示出一種強弱極端對比的權力關系。
然而他沒有殺死Thelma,鏡頭一轉(zhuǎn),女孩長大,出現(xiàn)在現(xiàn)代都市中的大學校園。但父親仍然通過電話和網(wǎng)絡對她進行著嚴密監(jiān)控(記得母親在電話中說的那句話嗎:你父親教會了我如何用網(wǎng)絡查看你的選課)。Thelma與父母通話時的神色,從一開始就充滿不安,但她此時仍是馴順的。不久之后,父母入城來探望她,三人在餐廳時Thelma由于發(fā)表了自己關于科學和信仰的觀點而遭到了父親的嚴斥,一度落淚。父親真的是在批評女兒“嘲笑他人”嗎?不,他不想看到的或許是她對這個世界萌生出自己的看法。
當Thelma“生病”后,我們了解到原來父親是一名醫(yī)生,早在女兒幼年時就發(fā)現(xiàn)了她的反常,因此對她進行了“治療”,手段包括宗教引導和藥物控制。然而這些手段在Thelma搬入大學校園后紛紛失效,她開始故態(tài)復萌,因此不得不搬回家中重新接受父親的“照料”——絕對的身體和思想控制,在禱告、吃藥和洗澡的戲份中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令我觀影時如坐針氈,深覺不快。
癲癇科醫(yī)生是另一位戲份較多的男性。與“父親”同為醫(yī)生,這個角色可以看作父親的分身、一種意在控制和規(guī)訓的社會制度。在Thelma接受檢測的場景中,醫(yī)生用一系列問題窺測她的內(nèi)心,引發(fā)她的壓力和欲望,使她失控。最終他告知Thelma,她并無器質(zhì)性病變,而是精神方面的問題,換言之是“瘋癲”。福柯曾指出,醫(yī)生在瘋癲面前的權威正是因為他“父親和法官”的身份,“他的醫(yī)療實踐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不過是對秩序、權威和懲罰的古老儀式的一個補充”。電影中關于瘋癲的診斷,引出了Thelma童年時的問題,也將她推回父親身邊,重新接受童年時期與父親的權力關系(女醫(yī)生作為父權制度體系的一員,也試圖將Thelma推回父親身邊,“你或許該問問你的父親”,但這一過程最后仍由男性完成)。瘋癲也進一步引出了Thelma的 “家庭病史”,將在稍后討論。
第三位有臺詞的男性是Thelma的男同學(好像叫Kristopher)。認識之初,男同學對Thelma從小受父親灌輸?shù)淖诮趟枷牒蜕罘绞酵度ミ有Γ⒎Q自己篤信科學和理性。那么他會是幫助Thelma擺脫父權控制的人嗎?一場“吸煙”的戲拆穿了他:他引發(fā)女性的欲望,只是為了滿足其男性凝視和幻想的需求。男孩的卑劣手段被同行的女孩點破后,Thelma的嘔吐反映了她對這種男性凝視和幻想的極度惡心,以及對自身欲望的羞恥和厭棄。
最后一位具有重要符號意義的男性角色是Thelma的弟弟。雖然這個角色出場極晚,戲份極少,沒有臺詞(畢竟只是個嬰兒…),但其存在仍然樹立了自己的特殊身份:父親的接班人,父權控制的繼承者。Thelma和弟弟同時出現(xiàn)在父母面前時,弟弟明顯是受到偏愛和照顧的那一個,而Thelma則總是受到質(zhì)問和斥責(* 弟弟的名字是Mattias,在希伯來語詞源中意為gift from God, 一種上帝的禮物,仿佛天賦特權)。
電影中出現(xiàn)了遠多于男性的女性角色,下面分析一些我認為比較重要的人物。首先是Thelma的母親和奶奶。
Thelma的母親和奶奶,是歷史上所有在父權控制下衰老和死亡的女性的縮影。在電影開場不久的打電話戲中,觀眾便能發(fā)現(xiàn)Thelma的母親下肢殘疾。但直到影片后半才揭示了母親殘疾的原因:她曾由于無法控制女兒、無法照料好男性繼承人而跳橋自殺。除了自戕的過激行為,母親在父親面前一直是馴順的,以幫手形象出現(xiàn)的,也是父親用來控制Thelma的感情手段之一。她打電話給Thelma查課,敦促她喝下有藥的茶。父親也用“你母親很擔心你”這樣的說辭逼迫女兒接受遠程監(jiān)視。
奶奶的角色則表明了在父權控制下,母親和Thelma可以預見的未來。英文字幕是grandma(不知挪威語里有沒有區(qū)別),并不明確是奶奶還是姥姥。從影片情節(jié)看來,這一老年女性似乎是父親的母親,而有意思的是,其形象卻與母親極為相似(好吧也有可能是我臉盲)。奶奶的“反常”和“瘋癲”與母親和Thelma的經(jīng)歷也形成呼應——奶奶認為自己的反常害死了丈夫而發(fā)瘋,對應著與母親和Thelma認為自己與兒子/弟弟的死具有責任而殘疾/發(fā)瘋(* “奶奶”的病房里的照片很有趣,因為我們無法辨別照片上的是“奶奶”與幼年的“父親”還是“母親”與“弟弟”,再度暗示了父權制度在代際關系間的再生產(chǎn))。最終奶奶在醫(yī)療/父權制度的治療/控制下,成為病榻上一具生命力喪失殆盡的軀體,并被后代幾乎徹底拋棄和遺忘。
除Thelma之外,片中另一個最重要的女性角色是Anja. Anja可以被視為Thelma作為女性的主體意識和欲望的外化(我一度以為Anja是Thelma精神分裂幻想出來的“朋友”,但看完之后覺得她作為女性意識和欲望是一個更合理的解釋)。Anja這一角色,出現(xiàn)在Thelma遠離父母、進入城市和校園后開始的新生活中。Thelma對父權控制每一點有意無意、或明或喻的突破,幾乎都發(fā)生在Anja在場的情況下。從圖書館初遇時的身體失控,到同去夜店、喝酒、吸煙,最后發(fā)展為戀人之間的親密行為。
Thelma在和Anja的交往中,經(jīng)歷了精神的劇烈波動:首先是好奇,然后是不由自主地被吸引,中途又感到羞恥和痛苦,最終學會接受和享受。Thelma對Anja的態(tài)度變化,不是恰恰和大多數(shù)女性認識自己——尤其是自己的性別意識和身體欲望的過程一致嗎?以這個視角來看整部影片,也就不難解釋主角Thelma的“病”或者說“超能力”了。Thelma的異常,隱喻的是女性主體意識的覺醒和成長。
表面上看,Thelma的病/超能力會引發(fā)她對自己的身體和精神失去控制(產(chǎn)生抽搐、幻覺),也會引發(fā)物質(zhì)世界“客觀規(guī)律”的失控(人或物瞬間位移)。仔細回想,不難發(fā)現(xiàn)病/超能力的發(fā)作,總是出現(xiàn)在Thelma產(chǎn)生被愛和去愛的愿望時。因此Thelma的失控,其實是她作為女性的主體意識和她曾經(jīng)被父權制度嚴格規(guī)訓的身體和精神的交戰(zhàn)。
而病/超能力對客觀規(guī)律的扭曲則暗示,我們自以為對世界的“科學認識”,其實可能并不如想象的那么確定不移。記得影片開始的大學課堂上講到了光的波粒二象性,而這一認識,正好體現(xiàn)出某種“科學”的不確定。在不對等的權力關系下,我們對世界的認識很可能是當權者用種種手段敷設的幻覺。“父親”和“醫(yī)生”利用宗教、社會制度(對應醫(yī)院)和技術(對應藥物)在Thelma和奶奶四周搭建幻覺,并冠以瘋癲之名,以此引發(fā)她們的自厭和自棄。影片中,Thelma搜索精神疾患的資料時,發(fā)現(xiàn)了瘋癲與女巫審判史——亦即女性受迫害史的關聯(lián)。
這類幻覺,也許相對容易被撕破—— 現(xiàn)代人自然不會再輕易被中世紀流傳的迷信混淆視聽。可是,用“現(xiàn)代知識”搭建的幻覺,往往卻更容易令人視作理所當然并深信不疑。但知識生產(chǎn)又何嘗不是一個不斷被權力形塑和建構的過程呢?影片對“客觀規(guī)律”的扭曲,恰恰挑戰(zhàn)了觀眾的常識,敦促我們反觀自認的“真實”和所處的“客觀世界”:一個仍然存在著性別不平等的世界。
那么,影片又呼喚了一個什么樣的世界呢?從角色的命運或許可以看出導演的取向,而角色的命運也和幾個反復出現(xiàn)的意象交纏在一起。
人物命運和意象:火,曾是父親用來規(guī)訓小Thelma的工具(“父親把我的手放在蠟燭上,告訴我這種灼痛就是地獄的感覺。”),它代表著痛苦和懲罰。疲憊不堪的父親在船上自燃,喻示了父權制度最終對男性自身的荼毒。而水的內(nèi)涵則更加復雜:它有時是危險的,在實現(xiàn)報復時也幾乎扼殺希望(溺斃了父親和弟弟,也幾乎溺斃母親和Thelma)。但它同樣可能療愈(Thelma和Anja在游泳時再度相遇而互生好感,甚至連兩人的facebook頭像/主頁背景都是游泳的照片!)。Thelma和水的互動,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女性和整個社會環(huán)境的互動:或仇恨,或溫柔,很多時候無法預測,難以受女性自主掌控。但最終,Thelma從湖水中清醒過來并浮向岸邊,在那里吐出了令人匪夷所思之物:一只黑鳥。
實際上,黑鳥的意象貫穿了整部影片,如同父親對Thelma的控制遍布四周。這些黑鳥盤旋在校園上空,當Thelma第一次邂逅Anja并產(chǎn)生朦朧好感時,它們瘋狂沖撞過來,爾后便發(fā)生了Thelma的第一次痙攣。影片海報上,也正是一只黑鳥遮蔽了女主角的雙眼,按照本文的解讀,這樣的設計或許暗示出父權控制導致的女性的盲目。
與Thelma吐出的黑鳥緊密相連的另一個意象,是曾爬入她口中的蛇。在基督教傳說中,蛇是魔鬼誘惑女性時的化身。然而,這是歷史上由男性掌握的話語所造的比喻。影片中的蛇,在男性凝視之下強行貫入Thelma之口,像是由男性灌輸給女性的恥感,一種對女性欲望的羞辱。蛇和黑鳥,羞辱和控制,如同一枚硬幣的兩面。最終,Thelma將僵死的黑鳥從腹中清除出去—— 她終于擺脫了束縛。隨之而來的那些近乎“神跡”的情節(jié)(治愈母親的殘疾,預感Anja的電話和身后一吻),自然也就不難解釋了:它們象征著女性拿回了她本該擁有的能力和幸福。
影片最后,與開場時鏡頭漸近地面相呼應,結(jié)束的鏡頭漸漸推遠。鏡頭之下,她和她牽著手融入人群之中,仿佛成為了和你我一同行走在這世間的普通人。Thelma的名字再度浮現(xiàn)于大銀幕。這個名字來源于希臘語,意思是希望和意志(wikipedia)。回想起影片中,父親看著Thelma表情復雜地說道,There is something with you. 而母親也說,It’s something much greater than us. 在種種欲言又止的晦澀隱喻背后,我想影片其實只講述了一個“簡單”的故事:女性如何從“第二性”的歷史命運中掙脫出來。幸運的是,這件偉大的事,something great,已經(jīng)發(fā)生,正在發(fā)生,也必將繼續(xù)發(fā)生下去。
(所以我說...不愧是女權主義大本營的北歐產(chǎn)出的電影啊……)
關于戲中戲的一點補充:
電影中Thelma與Anja以及Anja媽媽一起去看舞劇的那場戲,雖然對舞臺表演只給了很少的幾個畫面,卻瞬間讓我覺得和某個現(xiàn)代芭蕾版本的《哈姆雷特》非常神似。但我一時想不起來是哪個劇團的演繹,而且對莎翁戲劇了解不多,因此本來不敢妄言。不過看了豆瓣上這篇評論(Q&A NYFF )后,發(fā)現(xiàn)可能并不止我會將這部電影與《哈姆雷特》聯(lián)想到一起。
簡單看來,《Thelma》的故事似乎與《哈姆雷特》中的許多元素都有呼應,包括瘋癲、落水、是否選擇挑戰(zhàn)父權等等。但《Thelma》的劇情并不僅僅單向地接受《哈姆雷特》的影響。前者也能視為對后者的解構和重述:舞臺上發(fā)生的事情不僅僅是劇目,更寓意歷史,HIStory,一部由男性寫作的文本。Thelma等女性,是被排除于舞臺之外的觀眾(舞臺上的角色,與電影相反,以男性居多,并且舞者的形體姿態(tài)格外突出masculinity)。可是Thelma和Anja在臺下的互動卻在整個劇院掀起了巨大的危機:天花板上的吊燈搖搖欲墜。這一劇情似乎在說,當女性的主體意識覺醒,那么即便被排除于聚光燈之外,她們?nèi)匀豢梢苑e蓄起顛覆性的力量。Thelma在危機將要爆發(fā)的關頭竭盡全力控制自己并逃離現(xiàn)場—— 我們再次看到她身上那場新生的女性意識和過去所受的父權規(guī)訓的交戰(zhàn)。但令人慶幸的是,最終她接受了Anja的吻,接受了自己,并與愛人攜手共赴未來。因此《Thelma》沒有成為《哈姆雷特》式的悲劇,這部電影也恰如其分地以她的名字為名,可以稱得上是一篇HERstory.
* 劇院戲的取景地是Oslo Opera House,也是超酷的現(xiàn)代建筑啊…按照我的理(腦)解(洞),電影中女主角身處的環(huán)境也是很有意思的:現(xiàn)代城市環(huán)境,如片中的大學校園,是孕育女性意識之地。身處城市讓女主一定程度上脫離了父親的控制。現(xiàn)代建筑的表皮:玻璃幕墻,也隔絕了黑鳥直接沖擊女主。反觀養(yǎng)育她的前現(xiàn)代空間,即鄉(xiāng)村和自然,則是壓抑女性意識之地(幼年的女主在森林里差點死于父親的槍口)。當然,這樣的二分法是粗暴淺薄的,以上所有的解讀也都囿于個人局限。而無論電影或是生活,永遠應當有以不同方式去理解的可能性。
看了第二遍,補充的一些細節(jié)用*號和斜體加在文內(nèi)。另外想要補充談一談的一點是影片關于“光”這個元素的運用。
影片開頭的分級信息便提示片中有大量強光閃爍鏡頭,而閃爍的光,總是出現(xiàn)在Thelma產(chǎn)生“去愛”的愿望時:影片中第一次燈光閃爍,是Thelma看見Anja在社交網(wǎng)站上發(fā)布在某間酒吧的信息時。隨后她便去了那里,在酒吧的燈光閃爍中與Anja之間的氣氛升級。之后,她在宿舍樓下找到Anja時,路燈也發(fā)生閃爍。而在劇院,Thelma同Anja的互動也使頭頂?shù)牡鯚裘鳒纭T卺t(yī)院,醫(yī)生誘使Thelma回想起與Anja的過往時也伴隨著大量閃光鏡頭。最后Anja在閃光鏡頭和爆炸場景切換間消失,可以理解為Thelma無力調(diào)和自己“去愛”的愿望同自己受到的規(guī)訓之間的矛盾,于是只能選擇將一切情感隱匿封藏,連回憶也一并抹殺,如同嬰孩被封冰下,Thelma被封泳池。消失和傷害,實際是對情感的壓抑造成的,而非情感本身。Thelma最終在恐懼中回歸被“家庭”和“宗教”控制的生活。燭光熄滅,仿佛女孩心死。
這里就不得不讓人想起Sigmund Freud 和Wilhelm Reich的心理學觀點之爭:前者認為人類的潛意識/本能是危險的,需要被社會控制和壓抑;后者則認為危險的往往不是人類的潛意識,反而是社會對人類潛意識/本能的控制和壓迫造成了危險。我想影片是偏愛后一種觀點的,因此它將“光”這個元素同Thelma內(nèi)心對Anja的切慕聯(lián)系起來,仿佛為突破社會禁忌、自由去愛的觀點賦上了與“要有光”這樣的神諭同等的崇高地位。
與此同時,點出“光”的特性似乎也表達了本片對不同解讀的開放和包容態(tài)度。影片開篇,片名在強光閃爍中出現(xiàn),并且如前文所述,電影開場不久后便借教師之口說:它(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取決于我們使用何種儀器檢測。而這部影片本身恰恰也具有類似的性質(zhì),其意義取決于我們持什么觀點去看。
Copyright ? 2020-2025 m.hhscjgc.com [天龍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