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劇評可能有劇透
最近正在思考這個問題,機緣巧合下發(fā)現(xiàn)這部劇。
很多人可能看到這個題材,第一集的開場方式,就下意識地把這個當成網(wǎng)飛的另一部青少年題材劇了。 然而我個人還是強烈推薦無論是什么劇,最好看到5集之后再決定棄劇與否。
Netflix上有人說這是饑餓游戲和黑鏡的結(jié)合,可以這么說,畢竟都是近未來題材 爭議性不平等。但是我認為這部并不完全是講奇幻sf的。
這個學(xué)期轉(zhuǎn)學(xué)過來之前,我其實個人完全不相信種族主義的存在,就算存在,也覺得不會太明顯。但是當你真正進入一個帶這種性質(zhì)的社會,會發(fā)現(xiàn)雖然現(xiàn)在到處都宣揚平等,實際還是糖衣而已,因為真正的平等實在是太難了。
比如說按照衣著說話語氣區(qū)分社會階層,屏蔽其他階層,不同膚色自動分組,當然還有萬惡的stereotype...比方說你看白人的群體似乎偶爾有幾個不同膚色的人混進去,聊的似乎很開心,轉(zhuǎn)眼你翻開他們的臉書發(fā)現(xiàn)分享的圖片還是全白人。黑人解放紀念周完全就是巧克力色的海洋,那天我才發(fā)現(xiàn)原來學(xué)校的黑人群體這么大,之前完全遇不到,原來是因為他們在另一片校區(qū)。穿著正式一點去downtown沒有人會給你好臉色。。 看完這部劇我異常地有共感就是這個原因,只不過劇里是直接把格差極端化的社會給拍出來了。
首先,一開始幾集提到的海外美鏡offshore就非常抽象,我一度很懷疑這個地方的存在,畢竟同類題材都是先給介紹的占多數(shù),饑餓游戲也是一開始就給了概念。有可能這個offshore本身就是一個騙局,就像天堂的概念一樣,說不定是靈魂脫離肉體,未來科技把你的思想保存在芯片,但是實質(zhì)上是死亡(黑鏡第三季那種)。然而看到后面發(fā)現(xiàn)這個地方是實際存在的,說明導(dǎo)演比起講近未來科技還是更專注人性方面的探討。
試著想象一下,雖然導(dǎo)演給我們講了一個奇幻故事,但是他真正想表達的是什么?只是構(gòu)造一個近未來世界然后青少年戀愛劇嗎?這部劇明顯不是的。比較來說,它比饑餓游戲更具有細節(jié)和引人深思。把3%的offshore居民看作現(xiàn)在上流社會,97%的人看作普通的人;候選者就是奮斗想要躋身上流的白領(lǐng),反抗組織就是平權(quán)組織。然后再去看這部劇,你會看到完全不同的東西。
最后喬安娜終于過關(guān)馬上要參加潔凈式的時候,Ezequiel把她叫出來,他們對峙的那一段簡直是精彩絕倫,最后她對著Ezequiel吼的那一段話才是這整季要表達的。為了躋身上流不擇手段,而上面的人其實根本不在乎下面人的死活,自以為可以改變所有人的思想,其實只不過偽善而披著“上流”地位外衣的膽小鬼。
這些奇奇怪怪的選拔,更是諷刺的不行,為了“成功”把自己變成切斷人性的怪物,最后竟然發(fā)展到絕育。。導(dǎo)演不愧是奧斯卡獲得者。就像喬安娜最后冷笑著說的一樣,你獲選了嗎?當然沒有,這個選拔選的都是最壞的那群人。
最后還是回到racism的問題上來,我看到3集左右的時候直接在網(wǎng)飛上給了全5星,因為實在是太難得了。有幸生活在一個多種族融合的地方,但是說實話娛樂廣告電視等等洗腦的,80%以上都是白人的印象,很多人覺得亞洲人歧視很嚴重而黑人其實好很多。。但其實都不好,所以沖突才存在吧。比方說雖然這個校區(qū)50%都是黑人拉丁裔印度裔,但是對他們我真的很沒概念。。很想交朋友但是真的了解太少了,直到后來慢慢熟起來,現(xiàn)在大部分朋友都是印度裔和拉丁裔黑人,才慢慢改變很多stereotype。
80%的劇主角絕對是白人,主要角色也不例外,雖然這部劇主角也是白人,但是把好幾個重要角色都給了有色人種,比方說喬安娜,個人覺得是最重要的角色之一,雖然還是免不了和暴力群體犯罪者有關(guān)系。。但是怎么印象深刻的正面角色真的好久沒看到了,我身邊很多黑人朋友都是說話衣著得體(不帶黑人rap口音),紳士風度,成績優(yōu)秀,而且很熱情有愛心的人,看到有困難的人會主動提供幫助,和美國影視經(jīng)常塑造的形象完全不一樣,相反白人壞學(xué)生,傲慢又種族歧視的倒是很多。地位提高了的其他族裔都這樣,更別提亞裔的影視塑造了。。
有時候覺得種族歧視是不是深植在人性深處,靠近同類遠離異類,所以才難以解除,但說到底我們都是同族,還是希望這樣的劇多一些,有色族裔的戲份和塑造再多一些,正面一些。偏見和stereotypes再少一些吧。(希望哪天能學(xué)會葡萄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