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中的女王第一季》是一部奇幻電視劇,講述了16世紀蘇格蘭女王瑪麗·斯圖亞特的故事。瑪麗在出生六天后就繼承了蘇格蘭王位,但由于她的母親是法國人,所以她的童年和少女時代大部分時間都在法國度過。在法國,她與法國王太子弗朗西斯于1558年結(jié)婚,那時她還不到16歲。然而,弗朗西斯在一年后即位為法國國王后就去世了。18歲的瑪麗于1561年回到蘇格蘭,開始親政。但由于她信仰天主教,引起了蘇格蘭貴族和加爾文教徒的不滿。1567年,她被廢黜,次年逃到英格蘭,一直被英格蘭女王、她的表親伊麗莎白軟禁。最終,瑪麗于1587年被伊麗莎白一世以謀反罪名處決。在本劇中,瑪麗被描繪成一個善于騎馬舞劍、充滿叛逆精神的堅強少女。劇情中保留了歷史上的「四瑪麗」,她們是瑪麗的同齡宮廷女侍,分別來自蘇格蘭的四個顯貴家族:Beaton、Seaton、Fleming、林斯頓。在法國宮廷中,面對強敵、黑暗力量和性丑聞的困擾,瑪麗和她的好友將運用力量和智慧,逃離這個是非之地,返回自己的祖國。
首先,我必須得吐槽一下這部劇。歷史上這段時間法國、英國、蘇格蘭都在經(jīng)歷各種改革、戰(zhàn)爭和宮廷政變,半個歐洲基本亂成一團(...like always),各種牛逼閃閃或眾說紛紜的人物層出不窮,更不要提瑪麗女皇(蘇格蘭那個)本身就是歐洲史上出名的超級悲劇美女。可以想象這個故事如果交給showtime來拍,說不定會比都鐸王朝還要好看一百倍。
可惜版權賣給了CW……能把所有劇本拍成三流偶像劇的……CW……
(不過一部劇的失敗不能只怪電視臺,編劇肯定更捉急,所以showtime即便要拍這段歷史估計也不會看上這個劇本……)
言歸正傳= =在看劇的時候感覺其中一些人的名字有點耳熟,于是就順手google了一下。雖然我早就對歐洲史的錯綜復雜的人物關系有心理準備,但我萬萬沒想到Mary居然跟瑪戈皇后是親戚!(瑪戈是她的小姑子lol)以及都鐸王朝里面那個跟亨利相愛相殺的法國國王居然就是這部劇里面的這個光頭國王他爹,亨利試圖聯(lián)姻又無數(shù)次毀約的那個法國小男孩就是里面這個光頭!至于mary跟伊麗莎白和血腥瑪麗的姑侄關系就更不用說啦,雖然我算了算好像她們其實之間的血緣關系其實是表姑侄?(蘇格蘭瑪麗的奶奶是亨利八世的姐姐Magret,亨利還有個妹妹叫Mary有個孫女叫Jane Grey,就是那個著名的九日女皇,英國史上另一悲劇人物。都鐸王朝里面把亨利的一姐一妹合并了)以及最重大的發(fā)現(xiàn)在于!Mary的媽媽的哥哥是法國公主Margot(就是后來的瑪戈皇后)在結(jié)婚前的情夫!嫂子的舅舅是小姑子的情夫……誰來幫我理理輩分……總之圍繞蘇格蘭瑪麗展開的這段歷史極其混亂也極其有趣,這篇文章就當是個極其不專業(yè)不靠譜的瑪麗生平簡介 人物關系譜啦~
Marie of Scot一共活了45年,其中統(tǒng)治蘇格蘭25年,被囚禁20年,剩下的五年基本都在躲藏、逃亡、從一個城堡搬到另一個城堡。1542年Mary出生于蘇格蘭,當時她的父親已經(jīng)奄奄一息,對于這個新生的女兒他只有一句評價:"It came with a lass, it will pass with a lass!"(罪惡隨她而來也將隨她而去) 六天后她的父親去世,次年9月Mary舉行了加冕儀式,成為了未滿一周歲的蘇格蘭女王。
Mary登基后不久,感到備受威脅的英格蘭亨利八世就發(fā)起了對蘇格蘭的戰(zhàn)爭。這場戰(zhàn)爭起于1543年,內(nèi)容主要包括將Mary劫走嫁給自己的兒子Edward(就是Henry的第三任皇后Jane的兒子,亨利當時唯一的合法繼承人)從而奪得蘇格蘭的統(tǒng)治權,以及順便搶點領地啦物資啦什么的。蘇格蘭的軍隊在這場戰(zhàn)爭中節(jié)節(jié)敗退,1544年英格蘭軍隊攻破了蘇格蘭最后一道防線,即將要到達愛丁堡奪走Mary,于是Mary的母親Marie De Guise(嗯沒錯母女倆一個名字)將Mary轉(zhuǎn)移到了修道院的密室,并向盟友法國求助。所以理論上講Mary的修道院生活早在到達法國、被法國皇后送入修道院前就開始了。(很久以前去過那個傳說中藏過瑪麗女皇的密室,非常小陰森森的,石頭地板石頭墻,估計只能塞得下一個抱著嬰兒的修女,所以說瑪麗真的是從嬰兒時期就顛沛流離一直到死)戰(zhàn)爭在1547年”黑色星期六“時達到頂峰,Mary的母親、當時已經(jīng)成為攝政皇的Marie De Guise要求法國出兵幫助蘇格蘭結(jié)束戰(zhàn)爭,作為交換將5歲的Mary許配給了當時4歲的Francios Ⅱ(姐弟戀喲),并將Mary送往法國宮廷交給法王亨利二世(就是劇里面那個光頭花國王)教育。法國遵守承諾出兵結(jié)束了這場戰(zhàn)爭,Mary隨后也被送到了法國。作為陪伴的是她的兩個舅舅(瑪麗的母親是法國Guise家族的貴族,兩個舅舅都在法國擁有很大權利。并且瑪麗的母親跟她的蘇格蘭國王父親都是二婚。瑪麗還有個母親跟早逝前夫生的同母異父的哥哥也在法國)以及作為好友的四個都叫Mary的蘇格蘭貴族少女(所以劇里面安排瑪麗的她的小伙伴不同名字是不科學的,她們的名字相同所以平時應該是用家族姓氏或中間名來區(qū)分,并且她們是共同在法國長大,而不是在瑪麗從修道院返回宮廷后才出現(xiàn))
Mary在法國曾經(jīng)被短暫的送往修道院避難,但主要時間還是在法國宮廷度過,十年間她的母親只見過她兩次,一次是送去的時候,另一次是婚禮。在那里她接受了法國乃至世界上最好的教育(因為法國當時的淑女教育基本是世界領先水平,許多貴族家族都喜歡把女兒送去法國宮廷生活學習,并且法國的藝術和時尚一直都是非常牛逼的,這點在都鐸王朝里面可以提現(xiàn))十年的法國宮廷生活給Mary留下了極深的法國氣息,比如她對藝術的熱愛(當時的法國皇后Catherine,就是劇里面那個兇巴巴的老女人,是Medici家族的后代。這個家族的最大特點之一就是對藝術的極大熱情,皇后本人據(jù)說就是美術和建筑的狂熱分子,并且她推廣了風靡全球數(shù)世紀的束腰)引人詬病的感情生活以及奢靡的生活方式。后來Mary在蘇格蘭收到彈劾的理由之一就是生活作風過于”法式“,過于追求法國的時尚和奢靡的生活方式blablabla
1558年Mary嫁給了太子Francios,也就是法國皇后Catherine的長子。婚禮在巴黎圣母院舉行。1559年法王亨利二世去世,F(xiàn)rancios順理成章的變成了國王,Mary成了法國皇后。1560年Francios病逝(也有傳聞稱是被Mary伙同情夫毒死),他的弟弟、排行第二的Charles Ⅸ即位,Mary的法國皇后生涯只有短短一年。 順便提一句,F(xiàn)rancios在劇里看起來是個腦子不好用的軟蛋,現(xiàn)實生活中也確實好不到哪里去。除了非常體弱多病以外,在他極短的統(tǒng)治期間國家對外戰(zhàn)事不利,對內(nèi)財政緊張(當然他爹得承擔主要責任),國王收入極低,政府一度破產(chǎn),政治上也一團亂麻,間接導致了后來的法國宗教戰(zhàn)爭。而那個私生子Bash似乎歷史上不存在?(雖然情婦Diane是存在的)Mary本身是一個非常熱衷于權利、控制欲強的女人(才沒有劇里這么白蓮花呢)卻一直受到兩位舅舅的控制,法國大權基本受到Guise家族左右。前皇后(以后就叫皇太后了哈)Catherine Medici當然受不了這個局面,于是在一面打壓Guise家族一面縱容反對教派,還將自己的一個女兒Elizabeth嫁給了西班牙國王,并提出了一個要求Mary放棄英格蘭繼承權的不合理條約要求Mary簽訂。于是Mary拒絕了這個要求,離開了生活十余年的法國宮廷回到了蘇格蘭。
Mary在蘇格蘭的統(tǒng)治并不順利。首先是與英格蘭摩擦不斷,其次是自己對英格蘭的繼承權也備受挑戰(zhàn)(Mary本身是排在伊麗莎白一世之后的第二順位繼承人,但由于伊麗莎白是私生子,按當時的法律私生子是不能繼承皇位的,所以理論上瑪麗是第一,血腥瑪麗死后就該輪到她)在英格蘭的即位斗爭中伊麗莎白一世最終成為了登上王位的最終贏家,而蘇格蘭瑪麗作為一個比她擁有更名正言順繼承權并且已經(jīng)擁有蘇格蘭女王頭銜的侄女,令伊麗莎白很是不安(也有種說法是伊麗莎白早就看不順眼瑪麗因為嫉妒她的美貌……我呵呵呵呵)(不過瑪麗真的很美啊 雖然現(xiàn)在維基上流傳的圖不咋滴,但在參觀瑪麗當年的城堡的時候看到很多她的畫像,真的是美人!英國歷史上另一個從畫像上看特別美的皇室成員我覺得是伊麗莎白二世她媽,參觀白金漢宮的時候就被美貌震懾了)并且Mary對于蘇格蘭宗教分裂的不作為態(tài)度也引起了許多貴族的不滿。不過為什么Mary神馬都不做呢?因為她忙著嫁人去了。她與Francios的短暫婚姻并沒有給她帶來一個孩子,主流的解釋是Francios不行……= =……當然也有人認為是由于她們夫妻關系不融洽導致的。Anyway老公死了可以再找,但孩子是必須要有的,因為雖然法國皇室不在意(Queen Catherine,就是劇里那個老女人,Mary她婆婆,生了足足有十個孩子!雖然其中最小的兩個很早就夭折了,但人家根本不缺繼承人好嘛!更何況Catherine最喜歡的根本不是老大Francios,而是三子安茹公爵,也就是后來的法王亨利三世以及有段時間的波蘭國王)但蘇格蘭非常需要Mary留下至少一個合法繼承人,于是年輕貌美(才十八九歲)的Queen Mary開始在歐洲物色合適的結(jié)婚對象。
然而令人大跌眼鏡的是,Mary并沒有在歐洲找到新的丈夫,而是于1565年同蘇格蘭貴族Lord Darnly(Henry Stuart 斯圖亞特家族的)結(jié)了婚,并且迅速懷孕。這個Lord Darnly呢……歷史上風評也不怎么地……當時他不被認為是女皇的良配,因為Darnly是遠近聞名的覬覦皇位的投機分子,并且跟Mary是表姐弟(Darnly跟Mary都是亨利八世他姐Margoret的孫子還是外孫什么的,Darnly還比Mary小3歲,真是姐弟戀的命……)并且當時伊麗莎白一世也在密切關注著Mary的婚姻情況,還給她介紹了好幾個貴族(當然都是伊麗莎白的親信試圖控制瑪麗的),然而Mary擅自與同有英格蘭繼承權的貴族結(jié)婚深深激怒了伊麗莎白。在此之前伊麗莎白與他人通信時還表示將來愿意把皇位傳給Mary(假如她選擇了合適的結(jié)婚對象)并且自己”還挺喜歡Mary的“,而Mary結(jié)婚后立刻所有好話都消失只剩壞話了。總之這個婚姻不能算是當時狀況下的最好選擇,但至少帶來了一個好處——那就是由于mary跟Darnly都享有英格蘭和蘇格蘭的繼承權,她們的孩子理論上可以成為英格蘭和蘇格蘭的國王(后來真的實現(xiàn)了)
然而Mary萬萬沒料到的是,雖然她知道Darnly蠢而且虛榮,但沒想到有這么蠢。Mary懷孕后不久,自認為地位穩(wěn)固的Darnly就開始迅速膨脹,飛揚跋扈,并且瘋狂渴求權利,要求Mary將他立為國王。而且這貨還有家暴傾向,據(jù)說在自己要求被Mary拒絕后曾猛踹Mary腹部試圖讓她流產(chǎn)(也有傳聞稱是因為他發(fā)現(xiàn)自己被戴了綠帽子)。家庭不幸的Mary很快便移情別戀同自己的秘書官開始曖昧,這一舉動更是激怒了Darnly。Darnly參與了一個反對女皇的團體,并在一起行動中刺殺了Mary的情夫,那個秘書官。去Mary的皇宮參觀的時候曾經(jīng)去過這個刺殺發(fā)生的房間,是一個臥室里面帶著的一個小小的房間(據(jù)說是密室?不過去的時候門開著看不出來不開門的時候是不是Secret的)。據(jù)導游介紹,當時懷孕的Mary正坐在一個小書桌后面,對面有她的秘書官情夫和她的閨蜜夫婦在陪她玩牌,情夫坐在靠門處。當時皇宮里發(fā)生了動亂,Mary正在緊張的時候突然門被打開,自己的丈夫沖了進來一劍刺穿了情夫的胸口。完全沒意識到發(fā)生了什么就死掉的情夫的血濺了不到一米外的Mary一身。隨后她的丈夫有殺掉了另外兩人中至少一位(不過不知道為什么沒有動Mary)。Mary沖出房間從自己臥室的窗戶往外看,發(fā)現(xiàn)自己的家里全是燒殺搶掠的叛軍,而頭領是自己的丈夫……艾瑪這段看起來怎么這么知音不過不能怪我啊那個導游原話就是這樣的!總之這次事件加劇了夫妻之間的矛盾。1566年Mary終于生下了這個姓Stuart的孩子(雖然她自稱這孩子是她未來的第三任丈夫、當時的新情夫James的)。Darnly此時重病纏身,被Mary轉(zhuǎn)移到了一個別墅里養(yǎng)病(據(jù)說是梅毒),并且許諾病好后兩人有可能復合(呵呵)。次年二月這個別墅里發(fā)生了一起爆炸,平息后人們在院子里發(fā)現(xiàn)了Darnly的尸體,并且是被勒死的。大多數(shù)歷史學家以及普通民眾都認為Mary是這起爆炸的幕后黑手,而她的情夫兼同伙James也被送上法庭接收審判。在Mary和James的奔走下,大多數(shù)貴族同意認定James無罪(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被收買的支持James跟Mary結(jié)婚的貴族),然而Mary的名聲也由此降低。話說回來人民群眾懷疑Mary策劃了暗殺也不是沒有道理。那個發(fā)生過爆炸的別墅遺跡我去過,房子基本完好無損,院子卻被炸了個稀巴爛。據(jù)說發(fā)生爆炸的時間是Darnly的散步時間,然而那天不知為何卻提前回屋了,所以沒被炸死。刺客發(fā)現(xiàn)沒死又趕緊在爆炸后返回了別墅將他勒死,卻沒來得及處理尸體。前夫的死對Mary來說本應該是個解脫,但卻由于丑聞導致Mary的統(tǒng)治岌岌可危。
之后的劇情就更加一路急轉(zhuǎn)直下……Mary在孩子出生后將其寄養(yǎng)在蘇格蘭的一間修道院(就是她小時候避過難的那間)。在一次探望兒子歸來的途中,Mary(自稱)被自己的情夫James綁架,并且數(shù)日后在被送回皇宮時自稱自己被James強暴(不過也有人認為她不是被綁架而是秘密談判談崩了,然后一個拼命低級黑一個拼命裝白蓮花)但其實早在這個丑聞之前她就懷上了James的孩子(這段的邏輯我也沒理清楚)總之一個月后他們倆舉行了婚禮(這什么神展開!)再之后這對不受待見的夫妻激起了民憤,一些貴族組織了一起叛亂,將Mary軟禁在湖中央的一個小島,不久后Mary與James的雙胞胎男孩流產(chǎn)。1567年Mary被迫將皇位傳給了只有一歲的兒子James(就是蘇格蘭國王詹姆士六世兼英格蘭國王詹姆士一世)(這群貴族干嘛非要去一樣的名字啊啊啊啊啊啊)
如果故事到這里結(jié)束其實倒也還好,Mary雖然沒有自由,但至少能錦衣玉食安穩(wěn)到死,小國王James也應該會在貴族的關注下健康成長,將來成為英格蘭和蘇格蘭的國王。這里插一句,經(jīng)過我的粗略觀察,歐洲古代史其實暗殺皇室尤其是暗殺兒童的例子真的不算多。大多數(shù)兒童只要不生病基本都不大會死于意外,一旦有被暗殺的傳聞一定會成為爆炸丑聞。比如金雀花王朝的愛德華五世和弟弟被自己的叔叔理查三世關進倫敦塔后失蹤,從此理查三世自此背上罵名直到今天。當年血腥瑪麗一心想著登上皇位,但也沒對自己本就病弱的弟弟下過手,最多也就是登基后把伊麗莎白關進了倫敦塔(但也沒殺她)。Jane Grey倒是被血腥瑪麗斬首了,但當時的人早熟,雖然Jane只有十六歲但都結(jié)婚了參與政治了,也不能算小孩子。歐洲歷史上有個熱衷于暗殺下毒的皇后,就是蘇格蘭瑪麗的法國婆婆,Catherine Medici,所以她不管在什么作品里都是反派,自己的毒藥柜過了幾百年還有人去參觀。
-------------------------我是跑偏的話題拽回來分割線-----------------------
俗話說得好,不作死就不會死,這句話可以完美的給Queen Mary的人生收尾。然而我們的Mary不甘于被隔離于政治的生活。1568年Mary成功逃出了城堡并迅速集結(jié)了一小支軍隊試圖復辟,結(jié)局當然是慘敗,然后她迅速逃亡英格蘭向伊麗莎白尋求庇護。之后的十八年里Mary被伊麗莎白囚禁于謝菲爾德莊園和謝菲爾德城堡。期間伊麗莎白組織過對Mary的審判,找到(亦或是捏造)了許多對Mary不利的證據(jù),但也沒殺她(所以有人稱其實伊麗莎白挺喜歡Mary,因為Mary對她皇位有威脅,而且民眾要求殺死她的呼聲很高)。而Mary的第三任丈夫James被囚禁在另一個地方,過了不久就瘋了。之后伊麗莎白曾頒布過一個不利于Mary的聯(lián)名法案,但奇怪的是Mary居然主動要求在上面簽名。再之后法國派來使者調(diào)停,要求伊麗莎白回復Mary的女王封號,作為交換Mary要放棄英格蘭繼承權。而Mary,作為一個熱衷權利野心勃勃的政治家,拒絕了這個提議。再再之后Mary的兒子James(不是前面那個丈夫James啊!)開始自己掌權,于是伊麗莎白考慮放Mary回蘇格蘭,同時要求James確保他老媽不會出來興風作浪,然后James拒絕了(……),并且女王仔細合計了一下覺得還是關著比較安心,所以這個提議又fail了。
總之Mary又被關啊關,一直到1586年,她被卷入了一起意圖刺殺伊麗莎白女王的事件(有說是真事也有說是冤枉的)。這次伊麗莎白在貴族投票后發(fā)現(xiàn)殺Mary的呼聲很高,于是干脆利落的在Mary的處決書上簽了字。1587年,45歲的Mary被斬首,她的死亡過程并不像Anne Boolyn那樣快速而優(yōu)雅,而是被緊張的劊子手砍了好幾下才死(好像還誤傷了肩膀),結(jié)束了自己悲劇的人生。
-------------------------------我是后話的分割線--------------------------------
Mary和自己的第二任丈夫的兒子1603年伊麗莎白女王死后繼承了英格蘭王位,完成了英格蘭和蘇格蘭的統(tǒng)一。他的登基宣告著都鐸王朝的終結(jié)和斯圖亞特王朝的開始
----------------------------我是一句話總結(jié)的分割線-------------------------
通過瑪麗女皇的悲劇我們可以學到什么呢?
——挑男人要擦亮眼睛!這篇影評有劇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