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性所欲第一季》是一部喜劇電視劇,講述了一個功能紊亂的家庭的故事。弟弟Alex創(chuàng)建了一個在線交友網站,姐姐Valerie則剛剛離婚。Alex幫助Valerie重新開始約會,并一起面對約會世界的瘋狂。他們還要一起生活并共同撫養(yǎng)Valerie的女兒Laura。該劇共有10集,Hulu網一次性公開了第一季的所有集數。
文| 石欣 心理咨詢師 專欄作者(原創(chuàng)文章,轉載請聯系
[email protected])
“我們花一輩子的時間等待父母給我們道歉,他們花一輩子的時間等我們說謝謝,而我們都得不到想要的。”——美劇《隨性所欲》第一季
《隨性所欲》的片名乍一看散發(fā)出誘人的情欲味道,雖然這部2015年出產的美劇被分類到喜劇的范疇,但就像我們通過貼標簽的方式給一個人的心理障礙命名時,卻忽略了當事人癥狀背后豐富多彩的內心世界。
它其實是一部有趣又深刻的生活劇,圍繞一個功能紊亂的家庭展開。

姐姐Valerie——離異的女心理醫(yī)生
先是在網上尋找性伴侶,然后是治療病人時不斷看手機,只為等待一夜情對象的回復短信。這個生起氣來就把前夫反鎖在車庫里的神經質女人,偏偏是個心理治療師的設定。
上一秒還是對患者淡定微笑的睿智女神,走出治療室卻不得不面對自己焦頭爛額的世俗生活。盡管Valerie在治療中分神的表現有失專業(yè)風范,但不可否認她也只是一個普通人。
“祈禱上帝,我們的女兒不要像你一樣”。在離婚事宜的協商談判中,僅拿到微薄贍養(yǎng)費的的前夫對Valerie極盡嘲諷之能事。“我怎么樣?Draw?”Valerie搖晃著腦袋挑釁道。“冷漠,冷漠又孤單。”聽到前夫的挖苦,伶牙俐齒的Valerie竟未反擊,或許是被戳中了痛處。當晚,Valerie便精心打扮前往酒吧尋找一夜情,這是原本指向前夫的憤怒被見諸行動,也是對內心痛苦的性欲化。性欲化是指人們可能會在潛意識里將恐懼、痛苦或其他難以接受的感受隨時轉換為性興奮。雖然Freud傾向于將性驅力作為一種原始欲望的表達,但在他之后的許多心理學家已經通過臨床經驗和研究證實(Stoller,1968,1975,1980,1985;Ogden,1996;Panksepp,2001;Celenza,2006),性很多時候其實是一種防御方式:用來控制焦慮、維護自尊、補償愧疚或回避死亡焦慮。
不知該說編劇垂憐還是狠心,第三集便讓Valerie如愿以償和年輕的男侍應生巫山云雨了一番。可當Valerie醒來看見身邊熟睡的男孩,卻母性大發(fā),忘了初衷,給人家疊起了衣服。自從擁有了和年輕男孩的肌膚之親,Valerie的心中似乎重新燃起了戀愛的火花。直到Valerie不請自來地再次出現在男孩的合租房,一個坐在男孩身邊的年輕女孩不耐煩地邊打游戲邊問:“這女人是誰?”看見男孩茫然和尷尬中竭力壓抑著不快,Valerie自知討了個沒趣,轉身就走。進入空蕩蕩的電梯間后,先是自嘲地笑了幾聲,沒一會兒便嚎啕大哭起來。Valerie傻嗎?不,她能輕而易舉地將生活中的瑣事用心理學術語給出準備解釋。但理論從來無法幫助一個人實現真正的內心豐盈,情感體驗才可以。與其說Valerie是在找戀人,扮媽媽,倒不如說失婚的Valerie就像被拋棄的孩子般絕望著,極力尋求一個情感依附對象彌補自己的創(chuàng)傷。

當從一向關系交惡的母親那里得知前夫出軌的細節(jié)后,Valerie沖到以前的家里惡作劇般把前夫鎖進了車庫,這舉動退行得夠厲害。隔著厚厚的墻壁,曾經的兩夫妻終于有機會坐下來進行一番推心置腹的對話。前夫坦言失業(yè)后壓力太大,面對拼命工作的Valerie覺得自己很多余,自然而然出了軌,因為他需要快樂。“我得一直工作。”Valerrie顯得很無奈。“也許你不該那么辛苦。”“可那是女兒需要的。”“你考慮過你需要什么嗎?或許你為這個家庭犧牲了太多……我愛過你,Val。”前夫哽咽了,墻壁另一邊的Valerie更是淚流滿面……Valerie為家庭為女兒貢獻巨大,卻換來了丈夫的背叛,最主要的原因在于Valerie沒有照顧到昔日枕邊人的感受,這對于身為心理治療師,每天小心翼翼照顧著來訪者的她而言不得不說是一種諷刺。“我為你做了那么多,為什么你要背叛我”的橋段在生活中也屢見不鮮,或許原因就在于問話的一方做得太多,多到讓另一半感到失去了邊界,喪失了存在感,于是逃亡別處。
故事發(fā)展到后來,Valerie在嗑藥后和弟弟的女朋友上了床。面對自己的女助手,Valerie大吐苦水,“他很快樂,而我把他的快樂毀掉了。”“你不希望他快樂嗎?”“我當然希望他快樂,他是我弟弟。”“但你不希望他跟別的人快樂。”女助手一語道破天機,Valerie啞口無言。這就像現實里為人父母者嘴上常掛著為孩子好,但當孩子真正過得好,又難掩被遺棄的傷心失落之感。健康的父母能消化自己的這種情感,領悟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不過是從大手牽小手直至目送孩子漸行漸遠。而內心匱乏的父母便會通過各種方式摧毀孩子成長的可能性,以確保自己不是孤單一人,未免悲劇了些。

弟弟Alex——情感障礙的孤獨男人
雖然身邊永遠不缺和他上床的漂亮女人,但卻無人能讓帥哥Alex傾吐心聲。這個黃金單身漢試圖通過和眾多女性上床緩解自己的孤獨感和絕望感,結果卻事與愿違。
Alex當真是一個用下半身思考的男人典型嗎?當他不斷刷新自己寫滿誠意的交友頁面,卻依舊換來匹配異性數為零的顯示。那一刻,這個男人的無邊落寞無法通過性來治愈。
當Alex以為自己終于找到了真名天女,就在二人溫存的房間里卻忽然闖進了女孩的男友。女孩笑笑說希望男友沒有破壞氣氛,Alex方知自己愛上的是一個“花花女郎”。接下來他依舊選擇了和女孩繼續(xù)約會,像正常情侶一樣交往,雖然內心酸楚,卻表現得不介意做她的N分之一。
是什么讓Alex抓住這樣一段畸形的親密關系不肯松手?想起Wurmser寫過的一本書名《你可以折磨我,但請不要遺棄我》(2007)。對于童年遭受嚴重忽視的人來說,壞的關系常好過沒有關系。

一天,在脫衣舞俱樂部里,Alex饒有興致地出口諷刺一個剛剛當上母親的脫衣舞娘。脫衣舞娘卻一本正經地告訴Alex,自己不工作的時候都會陪著剛滿一歲的孩子,并對母嬰關系進行了科普:“如果一個母親不在小孩的最初幾個月陪著小孩的話,她的孩子就不會和她產生親密關系。”隨后,Alex身旁的好基友也附和地認可說有50年的相關研究支持這一論點。“那小孩長大后會怎么樣?如果他們和母親不親。”Alex滿臉嚴肅,眉頭緊蹙。“他們會有情感障礙,基本上維持不了任何關系。”脫衣舞娘像個心理治療師,輕輕地感嘆:“很悲哀的。”
Alex立即回家質問母親,追問為何沒有小時候和母親在一起的照片。當年沉迷于追星的母親卻輕松地舉起酒杯,敷衍地給出了“我希望留給你們姐弟一個空間”的冷淡回答,和當年一樣留下混亂、憤怒又無助的Alex站在原地。比起對孩子犯下過錯,父母拒絕面對自己的過錯,往往對孩子造成了更深的傷害。自身的脆弱使這樣一群父母無法承擔應有的責任,通過合理化自己的問題,防御了內心的罪疚,卻導致孩子深陷痛苦。我們無可否認那位脫衣舞娘是一個比Alex的母親更稱職的好媽媽,因為孩子幸福與否并不憑借父母的身份,而是來自于父母的情感。
劇情進行到一半,橫空出世了一個消失多年的父親。父母二人就像年輕小情侶一般,多年來想分就分,想合就合,從未想過給Valerie兩姐弟提供一個安穩(wěn)的成長環(huán)境。而這位大腹便便的父親更是在眾人齊聚的餐桌上滔滔不絕地講起了兒子年幼時的糗事并予以嘲笑,全無愧疚之情,將Alex本就脆弱的自尊再一次踩了個粉碎。這也不難解釋為何劇集一開始Alex就會夢見父親的葬禮了:夢是通往潛意識的最佳途徑,所有的情感都需要一個出口,Alex對父親的強烈憤怒導致他在潛意識里制造了父親的死亡。不禁聯想到生活中的許多成年人就存有一種逗小孩的怪癖,不僅要逗,還要看小孩哭,我經常會想象這樣一群人都是在兒時遭受了怎樣的心靈創(chuàng)傷以至于變成了此種施虐狂。

女兒Laura——早熟的青春少女
16歲的少女為了贏得男攝影老師的關注,不惜將自己與前男友的性愛錄像上傳到網絡,她深信這能為自己塑造一個受害者的形象,并借此獲得夢中情人的憐愛。
一種帶有自虐性質的行為經常不為世人所理解,甚至被嗤之以鼻視為“自作孽”。然而 “自虐”的因子實際存在于我們每個人身上。心理學家Salzman(1960)和Baumeister(1989)均指出:為了達到某種目的,任何人都會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下表現出受虐行為。我們不難發(fā)現,一旦兒童為獲得照料者的注意,往往使自己深陷苦境。
Valerie的女兒Laura從來不是讓家長和老師頭疼的不良少女,但在一個關系存在缺陷的家庭,孩子身上被忽略的問題終將浮出水面。母女二人同時看上男老師的戲碼未嘗不是一出俄狄浦斯戀父情結的變形記。眼前讓自己心動的男人和之前劈腿的毛頭小子可不一樣,Laura選擇了一個年齡成熟、身份權威的男老師作為自己的愛戀對象,似乎不僅在尋求一個理想化的父親彌補生父的缺席,更在自我身份同一性模糊的青春期里試圖證明自己的女性魅力。
“這不是你的真心話”,當男老師向Laura解釋自己并無非分之想時,Laura運用了一個相當原始的防御機制——“否認”。平時,當我們遭遇重大打擊,第一個念頭經常是“不,這不是真的。”嬰兒處理不愉快體驗的方式之一就是拒絕承認負性體驗的存在,早年的邏輯信念令兒童掌握了這樣一個經驗:“如果不承認,事情就沒有發(fā)生。” 實際上,以Laura的智商完全可以發(fā)現男老師并未鐘情于自己,但情感上的打擊導致她在意識層面過濾了現實,這源于兒童自我中心式的原始反應。
最后,當男老師說出“你是個孩子”的時候,于Laura而言,用來防御的幻想被無情擊破,滿目瘡痍。她怔怔地往后退了幾步,意味深長地看了一眼剛才和男老師翻云覆雨衣衫不整的母親,憤然離去。由于不甘心接受自己在這一場母女競爭中敗下陣來,Laura故意邀請已經和母親離異的父親及其女友,與母親關系向來交惡的外婆一同度過感恩節(jié),席間氣氛凝重詭異,不見相愛,只見相殺……

嚴格來說,《隨性所欲》不是一部純粹的喜劇,它是個苦樂參半的故事。縱情縱欲的人們就像福樓拜筆下的包法利夫人那樣,睜大一雙雙絕望的眼睛,觀看自己生活的寂寞。像沉了船的水手一樣,在霧蒙蒙的天邊,遙遙尋找白帆的蹤影。
倘若我們將中國漢字的“性”拆解開來,那是一顆“心”加上一個“生”——性由心生。不含情感,沒有愛的性或許可以溫熱我們的身體,卻將我們的心丟進更深的寒潭。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地下室手記》里曾寫道:“我在這里并非主張苦難,但我也不主張幸福。我主張的是隨心所欲。而且主張,當我需要隨心所欲時,我隨時都有隨心所欲的保障。”如果說隨性所欲意味著身體的解放,那么隨心所欲則意味著心靈的自由。
到底是人生如戲,戲如人生。但愿在這悲喜交加的正劇生活中,我們隨性且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