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問西東》是由李芳芳執(zhí)導,李芳芳編劇,章子怡,黃曉明,張震,王力宏,陳楚生等明星主演的劇情,電影。
《無問西東》是一部由中國導演李芳芳執(zhí)導的電影,講述了幾位年輕人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面對人生困境和選擇時的成長故事。吳嶺瀾、沈光耀、王敏佳、陳鵬和張果果,這些角色代表了不同的價值觀和追求,他們在人生道路上經歷了各種挫折和考驗,但最終都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和意義。吳嶺瀾是一個年輕的醫(yī)學生,他懷揣著對醫(yī)學的熱愛和追求,但在面對現實的挑戰(zhàn)時,他迷失了方向。他經歷了失敗和痛苦,但最終通過堅持和努力,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標。沈光耀是一個志愿參軍的年輕人,他在戰(zhàn)爭中經歷了生死考驗,面對恐懼和痛苦,但他從中學會了勇敢和堅持。他的經歷讓他明白了生命的寶貴和珍貴,也讓他更加珍惜和感恩自己擁有的一切。王敏佳是一個虛榮心強的年輕女子,她因為一時的沖動而陷入了困境。她經歷了被眾人唾棄和孤立的痛苦,但最終通過反思和成長,她找到了自己真正的價值和意義。陳鵬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他將愛情和理想放在首位。他為了守護自己的愛人,不惜與所有人作對,甚至被放逐千里。他的故事告訴我們,愛情和理想是值得追求和堅守的,即使面對困難和挑戰(zhàn)。張果果是一個職場精英,他習慣于競爭和勝利。然而,在面對一個重要的選擇時,他意識到勝利并不是唯一的目標。他學會了放下自己的私利,選擇了真正重要的事情。這些年輕人的故事告訴我們,人生充滿了挫折和困難,但只要我們堅持自己的信念,勇往直前,就能找到自己的方向和意義。他們的故事也提醒我們,人生的真正價值不在于追求功利和名利,而在于追求內心的真實和意義。
《無問西東》別名:Forever Young,于2018-01-12上映,制片國家/地區(qū)為大陸。時長共138分鐘,總集數1集,語言對白普通話,最新狀態(tài)1080P藍光。該電影評分7.5分,評分人數688823人。
《無問西東》是一部涵蓋劇情、愛情和戰(zhàn)爭元素的電影。它探討了人生中的選擇和命運,并通過四個不同的時空展示了幾個年輕人的奮斗歷程。吳嶺瀾、沈光耀、王敏佳、陳鵬和張果果是影片中的主要角色,他們在各自的生活中面臨著不同的挑戰(zhàn)和抉擇。影片以其深入人心的劇情和出色的表演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過觀看《無問西東》,人們可以思考人生的意義和選擇,并對自己的人生道路有更深入的思考。
這篇影評可能有劇透
觀影提示:一定要看完片尾!很久沒有在院線國產片里,看到這樣一部立意如此高、底蘊如此深厚的影片了。
四代人,四個故事,穿越了一個世紀,交相呼應。從清華學堂、到西南聯合大學、再到清華大學,高等學府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時代之光、希望之光,那些偉大的名字交織在一起,便是一部濃縮的中國近代史。
看了一下豆瓣的低分影評,想先說結論:批評故事拆分敘述和人物時空交錯牽強的,我想是因為忽略了這些故事的內在一致性。這部電影,本質上講的是大學精神的傳承。一代一代人在迷茫的年少時期,被點撥,被引導去叩問內心,做出適合自己的、真正想要去做的選擇,不顧時代浪潮,不顧他人言語,不顧世俗評價,無問西東。而這些人成長后,又用自己的方式,去給予下一代人同樣的精神滋養(yǎng),把真正的大學精神,傳承下去。
片子開頭,張果果獨白,“如果提前了解了你所面對的人生,你是否還有勇氣前來?”
影片的第一部分交代了四個主角故事的起因,時間線逐一往前推,從二十一世紀,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看似是四個全然無關的故事:
現代時期:張果果(張震飾)是廣告公司職員,忙于為奶粉公司做提案,期間認識了四胞胎的父母,給了他們希望,卻最終輸掉了提案,無法兌現自己說過的話;
文革前夕(1962年,北京):陳鵬(黃曉明飾)、王敏佳(章子怡飾)和李想是初中同學,三個人因想去拜會初中老師而偷看到老師被師母胖揍,于是王敏佳和李想偷偷拓字寫信,警告師母;
抗戰(zhàn)時期(1938年,昆明):沈光耀(王力宏飾)來到云南,進入西南聯大就讀。簡陋的教室,甚至抵擋不住一場暴雨的襲擊,學生們聽不清老師的聲音,全班只能靜坐聽雨;
民國時期(1923年,北平):吳嶺瀾(陳楚生飾)一襲長袍,看著發(fā)榜。英文成績第一,但物理成績落在了“無列”。老師勸文科優(yōu)秀的他轉專業(yè),他迷茫不絕,只因那個年代,所有最優(yōu)秀的人,都在學習實科。
第一第二個故事的開頭讓人感到瑣碎,直到沈光耀開始,故事進入了狀態(tài)。事后也證明,沈光耀的故事是最飽滿而有力的。而吳嶺瀾的故事,雖然簡潔,但卻是所有故事的起源和點睛之筆。
吳嶺瀾面對梅老師的疑問,給出了自己迷茫的答案:“因為最好的學生都念實科。”從這里開始,整個片子的主旨慢慢清晰起來。梅老師的一席話,第一次點出了電影想表達的內涵:他認為,吳嶺瀾不應該把自己置身于一種麻木的忙碌、踏實中,真正的真實是,“你看到什么、聽到什么、做什么、和誰在一起,有一種,從心靈深處滿溢出來的不懊悔、也不羞恥的平和、與喜悅”。
這段來自民國時期的教誨,告訴吳嶺瀾,面對時代浪潮,叩問自己的內心,不必選擇迎合潮流,要遵從內心,從容而篤定。而說出這段話的梅老師,簡直渾身上下都散發(fā)著光芒。
抗戰(zhàn)時期,吳嶺瀾在云南的山洞外給學生上課。就在這容不下一張書桌的年代,他引用了泰戈爾的詩《愛者之貽》,道出了曾困擾他的問題,以及他的答案,“世界于你而言,無意義無目的,卻又充滿隨心所欲的幻想,但又有誰知,也許就在這悶熱令人疲倦的正午,那個陌生人,提著滿籃奇妙的貨物,路過你的門前,他響亮地叫賣著,你就會從朦朧中驚醒,走出房門,迎接命運的安排。這是泰戈爾的詩。當我在你們這個年紀,有段時間,我遠離人群,獨自思索,我的人生到底應該怎樣度過?某日,我偶然去圖書館,聽到泰戈爾的演講,而陪同在泰戈爾身邊的人,是當時最卓越的一群人(即梁思成、林徽因、梁啟超、梅貽琦、王國維、徐志摩),這些人站在那里,自信而篤定,那種從容讓我十分羨慕。而泰戈爾,正在講“對自己的真實”有多么重要,那一刻,我從思索生命意義的羞恥感中,釋放出來。原來這些卓越的人物,也認為花時間思考這些,談論這些,是重要的。今天,我把泰戈爾的詩介紹給你們,希望你們在今后的歲月里,不要放棄對生命的思索,對自己的真實。”這段話的份量,堪比最后張果果的獨白。
時間在四個故事之間切換,王敏佳被批斗,一起寫信的李想為了支邊名額而選擇明哲保身;沈光耀答應母親不去當兵;陳鵬誤會了李想和王敏佳,決定去第九研究所工作;張果果的前同事Robert告訴了他一旦幫助四胞胎家庭,很可能就要麻煩一生。
每個時代,都會給出現成的“最佳選擇”。那些選擇,無一不讓人明哲保身、別多管閑事。王敏佳可以對老師的生活境遇置若罔聞,也就不會落得一個被批斗最終毀容的下場;李想本可以不把全部食物留給張果果的父母,也就未必會落得一個葬身雪地的下場;沈光耀可以回到他富裕的家庭,甚至或許可以出國躲避戰(zhàn)亂,也就不會落得與軍艦同歸于盡的下場;張果果可以從此消失于四胞胎的世界,也就不會花出去那么多錢為這家人安置。
自保是人性,哪怕李想因為想去支邊而選擇沉默,讓王敏佳獨自一人面對批斗、謾罵和拳打腳踢,我們也只是會感慨一句:時代使然。在那樣的時代里,想哪怕站出來說一句很普通的人話、做一件很普通的人事,都可能要付出生命的代價。我們不會苛求這些被時代裹挾的小人物都是英雄。
但吳嶺瀾的一句“不要放棄對生命的思索,對自己的真實”,以及空軍教官的一句“這個時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從心里給出的真心、正義、無畏和同情”,讓沈光耀下定決心,不顧母親的嚴辭反對,毅然加入空軍;沈光耀執(zhí)行任務期間,不忘曾死在炮火中的男孩,于是總繞道去給貧窮的孤兒們投喂食物;沈光耀投喂的食物,救了差點餓死的孤兒陳鵬;陳鵬不顧文革那個風聲鶴唳的年代的規(guī)矩,毅然救起血泊中的王敏佳;王敏佳為了不連累李想,說信是自己一個人寫的;李想心懷愧疚去支邊,最終救了張果果的父母,付出了生命;張果果最終沒有出賣David,也安置了四胞胎一家。
所有的故事,被一種濃烈的、高尚的精神串起,這種精神,高于“明哲保身”,高于“最佳選擇”,這種精神,或許會讓人在當下顯得格格不入,甚至愚蠢。但這種精神,指引著人們,去面對或盲從、或黑暗、或動蕩、或浮躁的時代,給我們偉大的精神世界一計閃耀的光芒。他們逆流而上、反其道而行,不顧時代的潮流,不顧投機的“教誨”,遵從內心的渴望,做出不讓自己后悔的選擇。
四代人,共同推進了時代的進程。他們用不同的時代語言和行為,詮釋和演繹了“真實”。而始終貫穿其中的,便是這一脈相承的“不問世俗,無問西東”的內在精神。
又回到了開頭張果果的那句自白,“如果提前了解了你所面對的人生,你是否還有勇氣前來?”
故事從張果果開始,從張果果結束,雖然有點疏離,但還是能看出這么安排的用意。這個故事從兩個方面,詮釋了“無問西東”的當代意義。
在一個所有人都用英文名(Robert、Susan、David)的廣告策劃公司,只有張果果從頭到尾用中文名,這已經從側面體現了他與別人的不同。
在秘書Susan的概念里,果果的行為一定暗含著某種陰謀(故意提了一個奶粉公司不滿意的案子,讓CELL公司中標,然后跳槽來這里擔任更高的職位)。面對質疑,他懶得解釋,說一句“你猜”;
在Robert的概念里,“野心”和“出賣”相輔相成,面對“你是個有野心的人嘛”,他懶得回答,說一句“你猜”;
而David,更是直接愚弄了張果果,讓他充當爾虞我詐的犧牲品。
這三個用著英文名的廣告精英,代表的是職場中的猜疑、斗爭、世故圓滑、表里不一。他們無一不是順從著這個行業(yè)現成的規(guī)則和思維方式。
張果果的獨白說到,“世俗是這樣強大,強大到生不出改變它們的念頭來”。他確實沒有改變世俗,在拒絕向Robert提供David的把柄證據時,他只是淡淡地說:“我和他們不一樣”。他沒有搖旗吶喊、沒有奮起反抗、沒有好為人師,但他選擇了不參與其中,出淤泥而不染。
質疑世俗、不參與世俗,便是“反世俗”的重要方式。張果果對待世俗的方法,是適用于我們每一個普通人的、并不太困難的方式。
而另一方面,以Robert為代表的“世俗”又在教導著我們“本來以為救了一個孩子,沒想到認了一門親戚”。這種看似“善意”的勸告,讓張果果猶豫不絕,兩個星期躲著不見四胞胎的家人。直到他父親在李想叔叔的墓前說希望他“做自己喜歡的、開心的事”后,他終于放下世俗的規(guī)勸,直面內心的柔軟。當他在四胞胎的房間里為窗戶裝點色彩時,他是快樂的。和這一刻的快樂相比,世俗是什么,真的不重要。
電影里把當下時代的世俗,濃縮為這兩個小故事。“世俗”未必是隨波逐流的擇業(yè)、未必是明哲保身的茍且、未必是滅絕人性的批斗,“世俗”存在于每一個時代,如同空氣一樣包裹著日常生活,甚至讓人習慣到無法察覺。當我們以為民國、文革、抗戰(zhàn)已是過往云煙時,是否該審視一下,我們這個時代,又在面臨著怎樣的“世俗”呢?
張果果最后的獨白,試圖用當代語言,總結這整部影片的核心內涵,他說道,“看到和聽到的,經常會令你們沮喪,世俗是這樣強大,強大到生不出改變它們的念頭來。可是如果有機會提前了解了你們的人生,知道青春也不過只有這些日子,不知你們是否還會在意那些世俗希望你們在意的事情,比如占有多少,才更榮耀,擁有什么,才能被愛。等你們長大,你們會因綠芽冒出土地而喜悅,會對初升的朝陽歡呼跳躍,也會給別人善意和溫暖。但是卻會在贊美別的生命的同時,常常、甚至永遠地忘了自己的珍貴。
愿你在被打擊時,記起你的珍貴,抵抗惡意;
愿你在迷茫時,堅信你的珍貴,愛你所愛,行你所行,聽從你心,無問西東。”
“占有多少,才更榮耀”,說的是物質攀比;“擁有什么,才能被愛”,說的是相親條件。電影只是拋磚引玉。當本該心懷天下、大開大合的年輕人們聚集在一起,討論買房、買車,攀比物質、財富,醉心發(fā)財、投機時,不正是被這個時代的世俗裹挾地面目全非嘛?
世俗怎樣,并不重要;如何投機,亦無需在意。青春短暫,何苦為世俗所累;書生意氣,何妨就意氣一回。而最重要的,便是吳嶺瀾那句“不要放棄對生命的思索,對自己的真實。”
當沈光耀即將戰(zhàn)死在空中,他所投喂過的那片貧瘠土地上,傾盆大雨,孩子們瑟瑟發(fā)抖,饑餓難耐。雙腿殘疾的神父說,“唱歌吧,孩子們,歌聲能幫我們忘記饑餓,寒冷和恐懼”。于是,歌聲響起,“這些離開了家鄉(xiāng)的人,在夢中也看見幸福故鄉(xiāng)”,伴隨著那些沒有鞋的小腳的特寫,以及沈光耀即將投向死亡的鏡頭,在他經過被打死的還在降落傘上的戰(zhàn)友時,說了一句“回家”,隨后徑直俯沖向了敵軍的軍艦、同歸于盡。看到這一幕,不禁潸然淚下。
考上清華的人們,未來想必至少可以過得衣食無憂,但如果只是自私地自保,這些名校畢業(yè)生便不配被稱為社會之光。對弱勢群體的同情、對社會的責任感、對真理的求知欲、對世俗的洞察力,這些才應該是被鼓勵、被培養(yǎng)、被傳承下去的大學精神。傳道授業(yè),“傳道”先于“授業(yè)”。大學,不應該是一個職業(yè)培訓所。她的目的,在于塑造靈魂,而非僅僅傳授技能。
說到底,這部電影所描繪的,是一代代人傳承的精神,這種精神在每個時代會有不同的表現形式,甚至在最極端的時代,“說句真話”可能就需要強大的勇氣和堅定的信念。我們不批判“明哲保身”,但理應更歌頌那些敢于站出來面對千夫所指而不忘初心的人們。這些人,才是社會之光,希望之光。
引用兩位哲學家的話,這大約也是影片所要表達的關于人和教育的內涵:
康德說,“人不應該被作為手段,不應被作為一部機器上的齒輪。人是有自我目的的,他是自主、自律、自覺、自立的,是由他自己來引導內心,是出于自身的理智并按自身的意義來行動的。”
費希特說,“教育必須培養(yǎng)人的自我決定能力,而不是去培養(yǎng)人們去適應傳統(tǒng)的世界。教育不是首先著眼于實用性的,不是首先去傳授知識和技能的,而是要去“喚醒”學生的力量,培養(yǎng)他們的自我性、主動性,抽象的歸納力和理解力,以使他們能在目前還無法預料的未來局勢中作出有意義的選擇。”
1924年,泰戈爾訪問清華時的演講中說到,“你們有什么是可以從自己的民族里拿出來,送給這個世紀的禮物,你必須要回答這個問題,你知道自己的內心,你知道你自己的文化,你們史冊里最永久的是什么。因此我竭我的志誠懇求你們,不要走錯路,不要惶恐,不要忘記你們的真心和真性。”
影片最后,逐一介紹了跑龍?zhí)椎娜耍屛覀兛吹搅藢儆谀莻€時代的繁盛,看到了泰戈爾口中“送給這個世紀的禮物”。一個大學、一個民族、一個時代,最寶貴的財富,莫過于獨立、自由的精神,以及這些精神滋養(yǎng)出的偉大的人。他們各自躬耕于自己的領域,抵御住世俗的狂躁,專注于跟從內心,理應值得我們肅然起敬。
這些名字,想必大部分都耳熟能詳:梅貽琦、梁思成、林徽因、梁啟超、王國維、徐志摩、孫立人、馮友蘭、錢穆、蔣夢麟、楊振寧、馬約翰、錢鐘書、沈從文、朱自清、陳省身、華羅庚、穆旦、聞一多、陳寅恪、袁復禮、鄧稼先、蔣南翔。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這與其說是一部清華的禮贊,不如說是清華精神、甚至大學精神、時代精神的禮贊。
對于浮躁的現代社會,它依舊具有強大的現實意義。
最后,有兩個細節(jié)想說一下:
劉淑芬(演得真好)其實是好人。不是好人的話,她就不會供養(yǎng)男朋友上大學,就不會看到倒在血泊中的王敏佳而崩潰跳井。一個不被丈夫善待的好人,害了另一個“見義勇為”的好人,最終一死一傷。沒有人做錯,錯的是那個把錯誤無限放大的時代,錯的是那個善惡不分的時代,錯的是那個否定真實的時代。這無法不讓人唏噓。
關于沈光耀投喂食物的“真實與否”,我倒覺得并不重要。貧窮的孩子們光腳踩在紅土地上,聽到飛機的轟鳴聲,追著“晃晃”灑下的食物,舔著甜蜜的冰糖。這一段情節(jié),我理解為電影的理想主義,甚至之后,沈光耀的隊友們也一起投下糖果和罐頭。這一幕,是電影的高光時刻,是電影人和觀眾在以一種理想主義的方式彌補現實中的無力。那個小小的降落傘,在我看來是如此浪漫。英雄的定義未必是剛正不阿、戰(zhàn)死沙場 ,也可以是柔情似水、接濟蒼生。
PS,關于這部電影里的幾段箴言,我另寫了個文章,試圖更詳盡地闡述這個電影帶給當代人的啟發(fā),感興趣的可以看:
《無問西東》看完了,讓我們好好聊一聊其中的幾段人生箴言
Copyright ? 2020-2025 m.hhscjgc.com [天龍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