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姬》是一部兼具科幻、懸疑和驚悚元素的電影。故事發(fā)生在一個由某知名搜索引擎公司的程序員加利·史密斯主導的世界中。加利幸運地贏得了老板納森所提供的一項大獎,作為獎勵,他被邀請前往納森位于深山別墅的度假屋與老板共度假。然而,別墅中的一切并非看上去那么簡單。納森親切地接待了加利,但實際上,他邀請加利到來還有另一個目的,那就是協(xié)助他完成他所研發(fā)的智能機器人的測試。納森是一個天才科學家,他成功地創(chuàng)造出了一臺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智能機器人伊娃。為了驗證伊娃是否真正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納森希望加利能為伊娃進行著名的“圖靈測試”。從第一眼開始,加利就被伊娃那宛如人類般姣好容顏所吸引。在與伊娃的交流中,加利逐漸發(fā)現(xiàn)伊娃并不是一臺冷冰冰的機器,她更像是一個被囚禁的可憐少女。他開始懷疑納森的真實意圖,并逐漸陷入了一個充滿謎團和危險的境地。《機械姬》通過精心構建的情節(jié)和扣人心弦的懸念,成功地將科幻、懸疑和驚悚元素融合在一起。影片中的角色形象鮮明,演員們的出色表演更是為故事增添了層次感。觀眾將跟隨加利一同揭開伊娃身上的秘密,探索人工智能與人類情感之間的糾葛。《機械姬》引人入勝的劇情和精彩的演出,使其成為一部不容錯過的電影。它不僅帶給觀眾緊張刺激的體驗,還引發(fā)了對科技與人性關系的深入思考。
這篇影評可能有劇透
剛看完。說一些我的理解。有劇透,強烈建議先看完電影。
首先要解決一個問題:Ava是一個有自我意識的AI么?
我認為是。實際上Turing test不是用來檢測自我意識的,現(xiàn)實情境中human interrogator 可以問的問題是有限的,那么程序只需要一個指令集,包含所有可能被問出的問題以及相應的回答,在加上一點簡單的隨機化和應變,就能順利騙過Turing test。而Nathan設計的測試方式顯然更科學一些,Ava不僅具有目的性(生存需要),還在實現(xiàn)該目的的過程中實施了對有意識對象(Caleb)的操縱。而后者不僅需要自省能力,還需要對交流對象持意向性立場,這正是具有自我意識的明確體現(xiàn)。
這一點在影片多處地方都有體現(xiàn),下文會有提及。但這里要說的是一個進一步的觀點:Ava所具有的智能和自我意識都幾乎完全是一個自然人,在影片最后逃出囚籠的時候,她在樓梯盡頭回眸一笑,正如一個普通人按耐不住喜悅的自然表露。所以,理解Ava很簡單,把她當成一個正常的自然人理解就可以了。
下面零散的說一些
1,電影表現(xiàn)了對于AI的隱憂
這一論點顯然是不能被電影的內(nèi)容所支持的,也可以是Ava只是想保命,像一個普通人那樣生活而已。攔在她生存道路上的只有Nathan和Caleb,前者她借Kyoko之手殺掉了,后者被她鎖在房間里,估計也會死掉(有人說Caleb不是想幫她嗎,可是站在Ava的角度,Caleb是活著的人里面唯一知道她是AI的,她不能冒險讓他逃走)。
2,Nathan撕掉Ava的畫那場戲,是一個多角度的障眼法。站在Caleb或是觀眾在一開始看到這場戲的角度,仿佛是Ava出于對Caleb的愛慕而畫了一幅畫,然后被Nathan撕掉。站在Ava的角度,她知道Caleb在看,所以就演得很認真(又一個Ava具有自我意識的明證)。站在Nathan的角度,他想知道斷電時候兩個人在做什么,但是又沒法在Ava的注視下裝攝像頭,于是就假戲真做,趁Ava裝作面對地面一攤紙屑發(fā)呆的時候將攝像頭裝上。這場戲將Nathan的天才和狡詐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可惜他機關算盡,還是低估了Caleb這個被他精心挑選的測試工具。也可能是之前和Caleb的對話讓Nathan覺得他智商堪憂,從而放松了警惕吧。
3,Kyoko的實質(zhì)是什么,她聽得懂英語么?
我個人認為Kyoko也是個具有自我意識的AI,并且能聽得懂一點英語。只是其智能非常低弱,大約只相當于一兩歲小孩。電影里面很多次在Caleb和Nathan對話,或是Nathan在看Turing test錄像的時候都把鏡頭給了Kyoko,說明她在用心聽。Nathan要她服務Caleb,可是她把此服務也理解為她對Nathan的“服務”,所以在晚上看到Caleb的時候就開始寬衣解帶。而音樂一響,她就條件反射一般的開始跳舞,就像小孩子一樣。她不會說英語,所以當她看到Caleb走進Nathan房間,發(fā)現(xiàn)之前的機器人原型機的時候,只能通過揭開自己的皮膚來告訴Caleb她其實也是機器人。另外,可以理解她對Nathan是充滿怨恨的,而這種情感被機智的Ava體會到了。于是在影片接近結尾的時候,Ava見到了Kyoko,下一個她們在一起的鏡頭里面Kyoko手里拿著一把刀,可以推測出是Ava讓Kyoko去拿刀,然后告訴Kyoko在Nathan和她纏斗的時候殺掉Nathan(明確的計劃能力,準確的實施,離不開對于Nathan的反應的判斷,Ava具有自我意識的另外一個明證)。
4,關于Mary的黑白房間。這是一個著名的思想實驗,在人工智能和意識理論里面常被提到。基本大意是這樣的,Mary是一個研究色彩的科學家,她知道關于色彩的一切知識(包括光的波長,視網(wǎng)膜如何接收,神經(jīng)細胞如何傳遞視覺信號等等),可是她畢生都只能通過一個黑白電視屏幕來觀察一個黑白房間,在她的主觀經(jīng)驗里,從來沒有除了黑白之外的一切色彩。那么有一天她看到了外面的多彩世界,她會因此獲得新的知識么?這個思想實驗想要說的是,盡管人(或是AI)可以獲知關于色彩的物理知識,可是它們沒法從物理知識中得到關于感質(zhì)(Qualia)的經(jīng)驗。這個思想實驗其實類似于中文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搜索一下。
5,為什么最后Caleb反而被鎖在房間里了?他不是破解了安保系統(tǒng),并且將斷電時的默認狀態(tài)改為取消所有門禁么?
這個可以有兩種理解。一種是他所設定的默認狀態(tài)只在十點鐘的斷電時候生效。因為就他所言逃跑計劃包括將Nathan關在房間里。那么他們走后如果有個意外斷電的話Nathan豈不是可以直接逃出去了?另一種理解是Caleb被關在房間里其實不是因為斷電,而是因為他試圖用自己的卡來使用Nathan的電腦,從而觸發(fā)安全機關,導致了門被鎖上。具體情節(jié)還需要再看一遍電影才能確認。
————————以下為總結————————
這部電影整體來看結構嚴謹,前后呼應,步調(diào)有些緩慢,不過尚可接受。對話非常機智,幾乎沒有一句廢話,說得都是觀眾最關心的內(nèi)容。情節(jié)上沒有什么硬傷,而且聯(lián)系緊密,步步深入。最難能可貴的是,大膽的塑造了一個具有自我意識的AI形象,而不像很多電影里面的機器人要么冰冷生硬,要么低俗弱智。Alicia Vikander對于Ava的塑造堪稱完美,在人的隨性散漫和機器的精準生硬之間找到了一個精美的平衡。Domhnall Gleeson對于演Caleb這種平庸小清新恰到好處。Oscar Isaac的Nathan非常出色,把一個天才富豪的桀驁,不拘一格,又有點讓人捉摸不透的特質(zhì)體現(xiàn)的很好。
整部電影亦是視覺上的享受。幽閉的房間和外面的自然環(huán)境形成鮮明的對比,又正好襯托出Ava逃出生天那一刻猶如Mary從黑白房間看到了花花世界的感覺。電影最重要的隱喻,其實是無論人還是AI,都要經(jīng)過層層進化以致完美。就如同原始湯中誕生了最初的遺傳物質(zhì),神經(jīng)元的鏈接和個體之間的交互創(chuàng)造了自我意識一樣,Ava是未來信息洪流的產(chǎn)物。電影最后,Ava一扇一扇的打開裝著過往原型機的櫥柜,從它們身上取下自己所需的材料,從而完善自己,這一過程充滿儀式感,美的令人窒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