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大吉嶺》是一部充滿喜劇和冒險元素的電影。故事發(fā)生在三兄弟在父親葬禮后已經一年沒有聯(lián)系的情況下。老大弗朗西斯計劃了一次周密的印度之旅,希望通過這次旅行找回自我和兄弟之間的親情。雖然老二彼得和老三杰克對這次旅行并不熱衷,但為了逃離各自糟糕的生活,他們還是同意了弗朗西斯的計劃。兄弟三人搭乘豪華列車開始了他們笑料百出的穿越印度之旅,途中收集了各種奇怪的紀念品。然而,在勾搭女列車員、放跑買回的眼鏡蛇和在列車上大打出手之后,他們被列車長扔下了車,連同所有行李一起。盡管一切都脫離了弗朗西斯的控制,但這次計劃外的變故卻讓兄弟三人更加接近這次旅行的真正目的。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重新建立了聯(lián)系,發(fā)現(xiàn)了彼此之間的親情和支持。《穿越大吉嶺》曾入圍第64屆威尼斯電影節(jié)主競賽單元,可見其在劇情和表演方面的出色表現(xiàn)。這部電影將喜劇和冒險元素融合在一起,給觀眾帶來了歡樂和驚喜。無論是情節(jié)的發(fā)展還是角色的塑造,都展現(xiàn)了導演的才華和演員們的精彩表演。如果你喜歡喜劇和冒險電影,那么《穿越大吉嶺》絕對是你不容錯過的一部佳作。
我還記得十年前游江南。
我從學校外教那里借了一本澳大利亞出版的《孤星中國游指南》,把旅程安排得滴水不漏:星羅棋布的蘇州園林,上海小籠包、菜肉炒年糕跟蟹殼兩面黃,黃山迎客松飛來石,還有翻滾升騰的云海。
但在杭州,沒想到我的完美計劃卻被一場大雨和一個騙子打亂了。
本來要去靈隱寺的我們在公車上被一位好心的“路人”指點,改道錢塘江下車,眼看著他收了路邊小摩托的錢,也只能無奈的被載去旅行指南上略過的九溪十八澗“龍道”。車上的我垂頭喪氣,甚至氣急敗壞,卻沒曾想竟看到了滿眼的綠!泛黃的嫩綠、透青的翠綠、倒影的水綠、層疊的墨綠,還有間歇點綴的紫紅、粗葛、青灰,映襯著彎曲逶迤濕漉漉的碎石小徑,浸透了煙波水光霧氣,沿著密匝匝的樹林向山景深處隱去,除了偶爾的車聲,只有水聲、鳥聲和腳步聲。路盡頭,煙雨中遠眺獅峰山上低矮的茶園,青草味混著濕潤的地氣漫延消散,還有茶香,從隱隱的農戶院墻里飄出來。下山路上,一片綠蔭中竟突然冒出來兩只孔雀,油綠的脖子一伸一縮,拖著明麗的長尾,不緊不慢踱著步子,讓人驚訝得說不出話來。
美國導演韋斯·安德森在2007年的電影《穿越大吉嶺》中也描繪了旅途中的這份意外之趣。
懷特曼三兄弟一年無聯(lián)絡。大哥弗蘭西斯嚴重車禍,出院后決定將兄弟三人召集到印度,坐大吉嶺號列車穿越城鎮(zhèn)。 弗蘭西斯對這個重要行程的安排可謂精心備至。他專門雇傭了一個私人助理,每天清早將需要參觀的景點廟宇打印成文,塑封壓模從門縫里悄悄塞進三兄弟的頭等包廂。但這樣無微不至的安排并沒能使三兄弟的隔閡減輕,他們不得不忍受彼此的臭毛病——大哥的獨斷、老二的陰郁,還有老三的神經質。他們甚至各懷鬼胎打主意臨陣脫逃,直到被意外踢下火車,助理辭職,所有計劃安排亂作一團。
可正因為這場意外,三兄弟搭救了了兩個落水的孩子,參加了一個印度風俗的葬禮,旅途中久尋不遇的心靈滌蕩竟不期而至。他們從沒像現(xiàn)在這樣團結過,甩掉包袱尋找丟失的母愛,直到每個人終于找回自己。
看看,這就是旅行的奇妙。再怎么計劃打算安排,在一個未知的陌生世界里也總有無法預計的偶遇,不能預測的風險,及由此而來的浪漫與驚喜。當然,未必全是巴黎《日出之前》那樣的浪漫,也極可能是《午夜狂奔》的狼狽,甚至如《走進荒野》那個自我放逐的小子一樣不走運,客死異鄉(xiāng)。但不管什么樣的旅程,在記憶里終于沉淀下來的,往往并不是計劃中的美景,倒是那些問題、焦慮、矛盾,和終于坦然迎接未知與變數(shù)的勇氣及決心。
然后,更重要的,是因離去而終于體會到的對歸來的反思。就好象懷特三兄弟在尼泊爾山巔廟宇終于與母親團聚,一家人的無聲交流一樣,我們再次看到了載著鮮活生命隆隆而來的大吉嶺號,有孤寂、有無奈、有迷惘、有暗喜,從一站奔向下一站,擁擠無停歇。
原來,人人都在旅行。生命就是一場旅行。由生到死,由青春到暮年,由此端到彼端。目的地固然重要,沿途風景更不可或缺;但最令人刻骨銘心的,竟是一次次的意外、偶然、驚訝,甚至挫敗、錯誤、失去。我們總在尋找,尋找舒解鄉(xiāng)愁的方法,尋找旅行的意義,尋找目的地的輪廓。然后,毫無意外的,驀然回首,燈火闌珊。
在電影《最后一周》中,身患絕癥的本·泰勒向西橫穿加拿大,尋找他生命盡頭的“格朗普斯奇獸”,最終意識到人生最值得珍惜的,是轉身,是繼續(xù)生活;《走進荒野》中的克里斯托弗在生命終點終于寫下的是“幸福必須分享”;而《穿越大吉嶺》的最后,三兄弟拋棄父親遺留的LV旅行箱,追趕回歸各自生活的列車。
轉身,回家。
原來,旅行的意義從不在旅途本身。千山萬水,都只為了轉身回程的那一個背影,只為了讓我們從他鄉(xiāng)終于奔赴故鄉(xiāng)。
《Open》雜志2010年5月刊稿這篇影評有劇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