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為結局,展現(xiàn)了中國人民保護國粹、捍衛(wèi)民族尊嚴的堅定信念和勇氣。劇中通過精彩的魔術表演和緊張刺激的情節(jié),展現(xiàn)了中國戲法的魅力和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時,也反映了當時中國社會的動蕩和掙扎,以及民間藝人在這個歷史背景下的生存和奮斗。《大戲法》以其獨特的視角和深入的刻畫,成為一部具有思想性和藝術性的電視劇作品。
這篇劇評可能有劇透
過年的那個周末把40集的電視劇《大戲法》看完了。本來是奔著魔術去看的,既想看看所謂的劉謙團隊傾力打造是個什么成果,也很好奇一部講中國魔術(戲法)的 電視劇會是什么樣子,但最終我還是被劇情所打動。一部電視劇如果只以魔術作為噱頭,頂多就是場不錯的魔術表演,但如果將魔術融入一個好的劇本,再加上好的演員,就會成為這樣一部讓我看完了還想多說幾句的片子。
關于劇情
如果認真嚴肅地概括一下劇情,大致如下:
故事發(fā)生在清末民初。中國戲法一脈相承至此分為三派:莫氏手彩,沈家堂彩和司徒鬼道。莫氏掌門一夜之內(nèi)慘遭滅門,只留下兒子莫無形易名來寶流浪街頭。一日 來寶偶遇殺父仇人堂彩掌門沈萬奎,便下定決心復仇。趁沈家招徒之際,來寶費盡心思試圖拜師,卻因沈掌門心存疑慮而煞費周折。終于來寶的誠意和天賦打動了沈家上下,成為了堂彩的衣缽傳人,并實施了他的復仇計劃。沈家一日之間家破人亡。正當莫無形試圖重振莫氏手彩之際,他自幼被寄養(yǎng)他處的孿生弟弟莫希聲出現(xiàn),并最終使他認清了真正的殺父仇人。無形傾盡自己畢生所學,用自己的生命演出了一場“大戲法”,保護了弟弟及沈家并完成了革命任務,也使中華戲法得以繼續(xù)發(fā)揚光 大。
如果簡單概括就一句話:本劇講述了一個腹黑的一生……
當我看到十集左右的時候,幾乎就要看不下去了。每次主人公剛帶著他清澈無辜的小眼神賣了個萌,轉身就做些莫名其妙陰險狠毒的小動作,但一回頭卻還是那清澈無辜的小眼神……這讓我各種原有價值觀瀕臨崩潰,一度認為如果不是導演精神失常,那一定是我精神錯亂。于是我連魔術都沒辦法認真看,生怕看得入神時冷不丁來點什么差錯,出其不意地給我留下點心理陰影。所以每當看到什么堂會啊,祝壽啊,各種立下軍令狀的演出,我都得先跳到后面看到掌聲雷動喝彩謝幕,這才敢回去好好地看表演。
故事線索
看到一半的時候,我差點以為可以就此分成兩部電視劇了。反正前后兩部分人物基本不交叉,主要人物都換了,分開看一點也不影響劇情……不過還好線索很快就接上繼續(xù)發(fā)展,也把像我這樣沒有耐心的觀眾從砸鍵盤的邊緣適時地拉了回來。于是就進入下面要說的線索問題。
這部劇既然號稱懸疑,其特點之一在于多線索并行。首先貫穿前半部的主線是沈莫兩家的恩怨,同時穿插日本人為得到戲法寶典的不擇手段,以及官府和軍閥對于藝 人的壓迫和利用。后來又逐漸加入了革命黨反對袁世凱稱帝的故事線,此外還有一些小線索穿插其中。幾條線索先是各自進行,逐漸交織,終于匯于一點,在最后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大戲法中被各個擊破。這樣的故事編排具有的問題之一就是需要大篇幅地進行鋪墊,剛開始各條線之間不可避免地有些脫離。比如最初革命黨這條線就讓我有些莫名其妙加不耐煩,還好后面的情節(jié)給了個不錯的交代。
整部劇一直籠罩在一種緊張又略有神秘的氣氛之下,加上魔術本來就具有的亦真亦幻的感覺,除了開頭偶爾些地方有種虛幻的輕松快樂,整個基調(diào)處于一種略有壓抑的狀態(tài)。直到最后困擾大家許久的謎團被一一解開,這種壓抑才得以完全地釋放出來。比起通篇高昂歡快喜劇結尾的電視劇來說,恐怕這樣的故事才能被記得久一些吧。
至于魔術
此劇制作細致,從魔術場景就可見一斑。整部劇的魔術據(jù)稱都是真實的表演,沒有剪接沒有特效。據(jù)我觀察,除了招徒部分和后面的個別手法略有夸張,臺上的表演可以看出都是真刀真槍的。 如果只把里面魔術表演的部分剪接出來,絕對可以作為一場專場演出,更何況劇中每一場表演都順著劇情帶著目的。各種魔術手法和小魔術效果貫穿始終,為本來就跌宕起伏的劇情錦上添花。而且,作為魔術愛好者也可以羨慕和YY一下整日與戲法為伍的生活會是個什么樣子。
最值得一提的是本劇運用了大量的魔術效果,雖是情節(jié)需要,但魔術與情節(jié)的完美結合卻產(chǎn)生出一種難以言喻的趣味來。以第一集呈現(xiàn)的第一個完整魔術為例:古樸 的茶樓中,觀眾們正在欣賞堂彩掌門沈萬奎表演戲法。他向觀眾展示一個空架子,并準備將一塊布蓋在上面。此時8歲的小來寶被張蛤蟆追打而闖入茶樓。一片混亂中,來寶在觀眾的注目下從即將蓋嚴的布下面鉆入架子。張蛤蟆罵罵咧咧地緊跟上去推開沈萬奎,一把掀去這塊布,卻只見里面空空如也。臺下掌聲雷動;劇情繼續(xù)發(fā)展……魔術與劇情結合得不可謂不天衣無縫。類似例子數(shù)不勝數(shù),常常使人不免會心一笑。魔術在其中也算做到“大象無形”了吧。
魔術設計唯一讓我感到略有問題的地方在于三派的魔術特點。
從劇中內(nèi)容分析,所謂手彩,“世間萬物,順手拈來, 是三絕的本源”,用現(xiàn)在的話來說應該就是手法魔術;而堂彩使用的是“機關暗門”,“講求人器合一,天衣無縫,適于演繹龐大變換”,那就是使用道具的大型魔術;至于鬼道則源于“奇方異術”,與現(xiàn)在所說的幻術比較接近。
劇中主要表演都是堂彩,所以表演多使用道具,上臺前師父也反復叮囑檢查道具。劇中鬼道的表演也與幻術接近,尤其是司徒坤后來使用的“鬼打墻”鏡子魔術,與今年春晚某人的表演竟有幾分異曲同工之妙。但問題是莫希聲出現(xiàn)后本該表演的莫氏手彩,卻與前面二者難以區(qū)分,完全不屬于手法魔術,不免使人對于這三派魔術的特點產(chǎn)生疑問。不過鑒于劇中使用的是大舞臺,近景手法魔術很難表現(xiàn)出宏大的視覺效果,而舞臺手法不是一日之功,恐怕難為了演員們,設計成這樣也無可非議。如果只從效果和情節(jié)上看,魔術設計基本上可以算是完美吧。
說說演員
突然發(fā)現(xiàn)怎么近年來俊男美女們都走實力派路線了。
剛看到余少群在這部劇里的扮相時頗不習慣,總感覺能在那一顰一笑目光流轉中窺見寶玉的影子。似乎一直以來適合文弱書生戲子扮相的他,不僅在劇中突然轉型, 而且成功地一人分飾兩角,演技不得不贊。其他演員也就不在這細說了,總之在我看來能變魔術的都得重重加分才是!看他們可以把剛學到魔術如此完美的演繹出來,就知道魔術真是三分手法七分演技了。至于那些演反派的,人家冒著出門被拍板磚吐口水的危險,把角色演繹得要多招人恨就有多招人恨,這是怎樣的大無畏精神啊,咳咳……
眼睛看到的不見得真實。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魔術如此,人生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