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蒙·斯尼奇的不幸歷險》是一部喜劇、奇幻和冒險電影,講述了三個年幼的姐弟在失去父母后,繼承了一大筆遺產(chǎn),但被送到親戚奧拉夫家中撫養(yǎng)。奧拉夫貪婪地盯上他們的遺產(chǎn),三姐弟為了逃脫他的追捕,經(jīng)歷了一系列危險的歷險。他們依靠勇氣和智慧,與邪惡的奧拉夫展開了最后的對決。電影通過幽默搞笑的方式展現(xiàn)了三個孩子在逆境中的堅持不懈和對抗邪惡的力量。金·凱瑞在片中的表演也非常出色,將奧拉夫這個貪婪親戚的邪惡形象演繹得淋漓盡致。整個故事充滿了驚險刺激的情節(jié),讓觀眾在歡笑中思考人性的善惡之間的較量。《雷蒙·斯尼奇的不幸歷險》是一部值得觀看的電影。
“在我沒有十字架的墳頭,生長著三朵百合花。
一朵從傷口中勝出,而當(dāng)落日噴發(fā)烈焰的時分,
這朵哀傷的百合花好像鮮血染成。
另一朵生自我的心靈,它受盡了苦痛,
在長蛆的洞穴。
而第三朵百合花呀,卻用根須撕裂著我的口腔。
他們在我的墳頭孤寂地生長,
在他們四周大地荒涼。
就像我的生活一樣,連美貌也是人的致命傷。”
——法國詩人杰姆?阿波里奈爾《自殺的女人》
有關(guān)哥特
哥特(Goth)這個詞最初代表的含義并不像今日這般華麗陰森,只是來源于北歐條頓民族中的一個部落。這班強悍野蠻的哥特人成為了摧毀西羅馬帝國的主力軍。雖然哥特民族很快就消失在歷史的車輪下了,但是在15世紀(jì),文藝復(fù)興的藝術(shù)家們又賦予哥特這個詞野蠻、恐怖、落后、神秘等多種全新的含義。他們的審美仍只能接受古希臘和古羅馬簡潔的建筑風(fēng)格,無法接受法國巴黎圣母院式的哥特風(fēng)格:輕靈的外型,聳立的尖頂,變幻光線的彩窗,幽暗的大廳和地窖等。他們認(rèn)為這種建筑代表野蠻、落后,正如當(dāng)年的哥特民族一樣。
到了1764年,賀拉斯?瓦爾浦爾德又將哥特的概念引入了小說。哥特之所以被引入小說中,不光因為這個詞在其發(fā)展中展現(xiàn)著光怪陸離的面目,也因為日耳曼民族流傳的民間傳說成為了中世紀(jì)浪漫故事的重要源泉之一。這些小說大多帶著中世紀(jì)荒野廢墟的神秘色彩,情節(jié)恐怖駭人、懸念重重,揭露著那些不為人知的罪惡,難以啟齒的陰謀,令人發(fā)指的暴力。隨后的幾百年來,英美文學(xué)中很多優(yōu)秀的作品都爭先恐后的融入哥特小說的寫作手法,他們把哥特與現(xiàn)實中的譴責(zé)和道德探索很好的結(jié)合,例如狄更斯的《霧都孤兒》,愛倫?坡的《黑貓》,王爾德的《坎特維爾鬼魂》,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嘯山莊》。
英國著名美學(xué)家博克(Edmund Burke)認(rèn)為,人類最強烈的感情是恐懼。那些雷雨交加的不眠深夜,煙霧繚繞的郊野荒野,斷壁殘垣中的荊棘叢生,都讓人們心生畏懼的同時感受到寧靜所不能帶來的靈魂悸動。而從這些景象中產(chǎn)生的善惡之爭更加加劇了人心的激蕩。哥特小說延續(xù)了幾個世紀(jì)之久的主題便是上帝與惡魔的交戰(zhàn),光明與黑暗的碰撞。
當(dāng)哥特風(fēng)格運用到電影中則再次得到了導(dǎo)演們的改造,即夸大了陰郁旖旎的視覺沖擊力,削弱了主題上的挖掘。蒂姆?波頓就是電影導(dǎo)演中哥特風(fēng)格的代表人物,他的“剪刀手愛德華”、“蝙蝠俠”、“斷頭谷”都彌漫著黑暗邪惡的美感,約翰尼?德普面無人色猶如吸血鬼伯爵的動人形象和憂郁眼神也打動了千千萬萬的觀眾,開始接受這種另類的影像。
雷蒙斯尼奇的不幸歷險
“雷蒙?斯尼奇的不幸歷險”改編自美國作家丹尼爾?漢德勒的《雷蒙?斯尼奇》系列童話其中的三部作品。
漢德勒的原著小說便帶有濃郁的哥特風(fēng)格,連主人公的名姓都要用寫出《惡之花》這樣驚世駭俗作品作者波德萊爾的名字。漢德勒在一開場便毫不客氣的指出,在他的小說里不要指望看到什么美好的結(jié)局或者快樂的童話故事,這里甚至不會有令人愉快的開場,因為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本來就沒有那么多美妙的事情。
波德萊爾三兄妹一開始就被作者拋棄到渺無人煙且布滿濃霧的海灘上,寒氣陣陣,遠(yuǎn)處猶如鬼魂的陰影漸漸向他們靠近。孤立無援的狀態(tài)和陰森恐怖的環(huán)境讓他們不寒而栗,銀行家波爾先生就在這樣讓人毛骨悚然的環(huán)境中帶來了他們父母去世的噩耗。
在深受哥特風(fēng)格影響的夏洛蒂?勃朗特的《簡?愛》中,也能看到類似的敘述場景。簡?愛剛剛搬到桑菲爾德莊園沒多久,獨自走在從干草村送信回來的路上。路面僵硬,道路兩旁覆著一層薄冰,光線逐漸昏暗下來,光禿禿的山脊靜悄悄的,只有天空中蒼白的月光和遠(yuǎn)處的幾縷青煙提醒她加快步伐。就在這萬籟俱寂的黑夜中,一陣刺耳的馬蹄聲讓這幕本就讓人提心吊膽的畫面更加充滿疑慮和驚恐。簡?愛甚至想到了英格蘭傳說中的妖精,在黑夜幻化成馬的樣子,撲向路人。結(jié)果,這一些驚嚇帶來的卻是跌落下馬的羅切斯特先生。本來該是浪漫溫馨的相遇,被描繪得倒更像是虛驚一場的恐怖游行。
懸念也是哥特小說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波德萊爾房子的離奇大火便是從頭到尾縈繞在讀者心中的一個疑問,在這個充滿死亡氣息的問題之外,又有殘忍的歐拉夫伯爵覬覦波德萊爾家族的巨額遺產(chǎn),不擇手段地一次次把他們推向絕境,送上鬼門關(guān)。
漢德勒寥寥幾筆便勾勒出歐拉夫伯爵的丑惡嘴臉,“他非常瘦削個子很高,已經(jīng)褪色的灰色外套雖然剪裁很好但已經(jīng)布滿了很多污點。他一臉的胡須似乎從來沒好好修過,兩只眉毛糾結(jié)著連成了一條。至于他的眼睛,非常非常的亮,使得他整個人顯得很兇惡,十足一副要吃人的樣子。”在電影中,金?凱瑞不僅完美的還原了這個形象,還運用自己的喜劇才華給這個惡棍添加了倒霉小丑式搞笑的一面和沒落貴族的高傲、惺惺作態(tài),除此之外,金?凱瑞還挖掘了伯爵身為一個不入流演員散發(fā)的一股嘩眾取寵的臭味兒,就連從樓梯上走下來還要加入一小段唱段,劃步作為結(jié)束,仿若陶醉于自己無人喝彩的音樂劇世界。他給電影帶來災(zāi)難也帶來笑聲。
黑暗的心
英國作家約瑟夫?康拉德在其小說《黑暗的心》中,那個貪婪的白人殖民者是非洲叢林中一切罪惡的源頭,他那顆黑暗的心摧毀了一切。
歐拉夫伯爵的那顆始終在陰暗處竊笑、噴薄出毒液濃汁的心才是支持整個故事的骨架。故事中,他步步為營,機關(guān)算盡,雖然幾次白費力氣,卻也著實驚心動魄。電影的高潮也是當(dāng)他假借演戲的幌子,當(dāng)著法官和所有人的面迎娶了維奧萊塔,終于得償所愿的可以分得巨額財產(chǎn)了。他得意忘形的叫囂要把三個波德萊爾家族的孩子永遠(yuǎn)分開,享受他的榮華富貴。波爾先生氣憤得叫嚷著要把他抓起來,但是歐拉夫伯爵只是嘲笑地露出標(biāo)志性陰森的笑容,“你們才是魔鬼,你們?nèi)际菐蛢矗悄銈儾宦犨@些孩子的勸告,不聽他們的辯解,你們?nèi)际悄Ч淼膸蛢矗 庇纱耍适碌闹黝}也漸漸清晰,歐拉夫伯爵只是進(jìn)入到人們靈魂深處的通道,揭示他們不愿面對的丑惡。
當(dāng)孩子們試圖告訴波爾先生,歐拉夫伯爵要讓他們被火車撞死,波爾充耳不聞。波爾先生代表了那些墨守陳規(guī),循規(guī)蹈矩的人,他們善良卻也愚蠢,有時候甚至對罪惡視而不見,習(xí)以為常,寧愿相信歐拉夫伯爵惺惺作態(tài)的假象,也不愿意相信沒有地位的幾個孩子。實際上,故事中除了十惡不赦的歐拉夫伯爵,基本上都是波爾先生這樣的人,不管是喜歡養(yǎng)蛇的蒙特叔叔還是梅麗爾?斯特里普扮演的那個神經(jīng)過敏患有嚴(yán)重強迫癥的約瑟芬姑媽,他們都是好人,也遭遇過生活的重創(chuàng),失去親人,但是他們并沒有去追尋災(zāi)難的真相,而是把自己藏在古怪的宅邸內(nèi),過著與以往迥異的生活,試圖拋棄過往。這些人充分展現(xiàn)了人們對于強大未知力量的恐懼和惶惶不可終日。約瑟芬姑媽原本是那種熱愛冒險的人:站在鱷魚背上,徒手吊在飛行的飛機下面,馴養(yǎng)獅子,把房屋搖搖欲墜地架在萬丈懸崖上。只不過,當(dāng)不幸降臨,不管從前看似多么勇敢的人都選擇逃避,自我封閉,甚至怕天塌下來砸到自己。她原本該保護(hù)幾個孩子,卻在緊要關(guān)頭,把他們推向了歐拉夫伯爵,自求生路。這都是人們靈魂深處陰暗的本性,只是平時難以發(fā)掘。
波德萊爾家族的孩子也在和歐拉夫伯爵的斗智斗勇中不斷實現(xiàn)自我,重新認(rèn)識彼此和與父母的關(guān)系。他們雖然屢遭劫難,卻永不放棄。他們不同于其他人,他們尋求真相,勇于抗?fàn)幰矘酚谥恕K麄冊趯儆谧约旱莫M小世界中也能建造出一處避難所,相互慰藉取暖。結(jié)局一如作者開篇所說,不是以幸福快樂圓滿收場,但這便是生活,總會繼續(xù)。
曾有人問起過哥特手法在文學(xué)作品中到底起了怎么樣的作用。美國小說家弗蘭納里?奧康納(Flannery O’Connor)回答說,“對于那些聽覺不靈的人,你得大聲叫喊;而對于那些快失明者,你只能把圖畫得大大的。”
“雷蒙?斯尼奇的不幸歷險”就是這樣的作品,不為了贏得觀眾的歡心而刻意制造美滿的影像。它從墳?zāi)购退劳鲩_始,它給你看孩子受盡苦痛的心靈,告訴你壞人如何撕裂著他們的傷口,上帝的雙眼如何被蒙蔽,惡魔的勢力如何之強大。它給你展示人們的恐懼和弱點,告訴你什么才是真正的罪惡,那些隱藏在你心靈深處的罪惡。
華麗的哥特畫面
除了要是個好的敘述者,還得是個好的影像描繪者,電影才能深入身心。這部電影不僅保證每個配角都有演技派演員保證角色的傳達(dá),還在畫面細(xì)節(jié)和道具制作上獨具匠心,典型的哥特式城堡、意大利吊燈、網(wǎng)紋衣飾、精巧的玩具,每個細(xì)節(jié)都精心制作。
攝影師艾曼紐?魯貝基是擔(dān)任過“斷頭谷”的攝影導(dǎo)演和浪漫愛情片“云中漫步”的攝影師,對于畫面美感的設(shè)計和哥特風(fēng)格的把握都是得心應(yīng)手。給電影配樂的托馬斯?紐曼也絕對不是等閑之輩,他曾經(jīng)憑借“肖申克的救贖”、“美國麗人”、“尋找尼莫”等多部影片中的出色表現(xiàn)提名奧斯卡最佳電影配樂,為這部電影的氛圍營造也做出了出色的貢獻(xiàn)。
轉(zhuǎn)載請注明作者:九尾黑貓
http://www.mtime.com/my/LadyInSatin/blog/554047/這篇影評有劇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