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因的反叛》是一部令人難以忘懷的電影,講述了主人公Jim在學(xué)校里遭受排斥,迫使他的家人不得不頻繁搬家的故事。這一次,他們來到了洛杉磯,Jim仍然面臨著同學(xué)們的冷漠。然而,他在這所高中里遇到了他心愛的女孩Judy,并結(jié)識了真正的朋友Plato。Jim和Judy之間的愛情故事充滿了波折和挑戰(zhàn)。在與當?shù)匦』旎祛^目Buzz的沖突中,Jim和Buzz決定以賽車比賽來解決彼此的矛盾。然而,在比賽中,Buzz不幸墜入懸崖身亡,這一事件使得整個故事發(fā)生了巨大的轉(zhuǎn)折。Buzz的兄弟們決定向Jim報仇,雙方展開了一場激烈的對抗。在這個過程中,Jim的好友Plato不幸被警察誤殺,給整個故事增添了一絲悲劇色彩。而Jim和Judy的命運也因此陷入了迷茫和不確定。《無因的反叛》通過展現(xiàn)主人公們的成長和掙扎,深刻地揭示了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所面臨的困惑和挑戰(zhàn)。同時,影片還通過對社會現(xiàn)象的觸動,讓觀眾思考自己對于他人的態(tài)度和對社會問題的關(guān)注。這部電影不僅僅是一部青春成長片,更是一部引人深思的作品。它通過精彩的劇情和出色的演員表現(xiàn),向觀眾傳遞了許多重要的價值觀和思考。《無因的反叛》是一部不容錯過的經(jīng)典之作,它將讓觀眾在思考的同時,也感受到了情感的共鳴。
只活了24歲,拍過三部電影,死后卻足足做了半個世紀的頭號性感偶像,詹姆斯·迪恩以超高的性價比給好萊塢留下一個吹牛屄的段子。只要有人愿意講,就永遠不缺聽眾。能跟他的“神跡”抗衡的,只有瑪麗蓮·夢露,不過她至少演過30部電影,轟轟烈烈地結(jié)過三次婚,床伴兒的名單里能找到馬龍·白蘭度、伊夫·蒙當,當然還有肯尼迪兄弟。可迪恩連個正式戀人都沒被曝光過,直到今天都有人在懷疑他的性取向……
一個人只拍過三部電影,就不會存在所謂的代表作,因為每一部都是,但人們能夠記住的往往是名字最酷的那部。對詹姆斯·迪恩來說,當然就是《無因的反叛》(Rebel Without a Cause)。
《無因的反叛》原本是部心理學(xué)的專著,探求的是青少年犯罪問題,實在是因為這個名字起得太好,才讓電影公司動心簽下這樣一本嚴肅的社科類讀物。電影傳入東方,片名也翻譯得大相徑庭,臺灣翻成《養(yǎng)子不教誰之過》,香港則是《阿飛正傳》。后來,王家衛(wèi)為了緬懷那個“心中狂野”的時代,干脆直接搬走了這個香港名字,其實影片上映的時候,他還沒有出生。
《無因的反叛》于1955年3月開拍,導(dǎo)演尼古拉斯·雷當時已小有成就,為好萊塢頭號酷男亨弗萊·鮑嘉拍過《孤獨之地》。當然,這還不足以讓他日后成為戈達爾、文德斯和賈木許等幾代電影叛道者的偶像。在影片開拍前,雷手上只有這個片名以及幾個少年犯罪的案例,為了達到“具有太空感的希臘悲劇”效果,他在三個月里炒掉了兩任編劇,最終迫于時間壓力才勉強通過了劇本。
《無因的反叛》皈依了傳統(tǒng)戲劇的“三一律”,故事發(fā)生在24小時之內(nèi),從一個黑夜開始到另一個黑夜結(jié)束。因為一場意外,吉姆、朱蒂、柏拉圖三個高中生離開了讓他們失望的家,一場著名的青春逃亡就此開始。
詹姆斯·迪恩演的吉姆是來自中產(chǎn)之家的獨子,像很多十幾歲的煩惱少年一樣,無法融進身邊的世界,打心底鄙視自己婆婆媽媽的爸爸還有嘮嘮叨叨的媽媽。“一個男孩想盡快變成男人”,這是雷在創(chuàng)作劇本時寫下的筆記。后來,有個小鎮(zhèn)青年看過《無因的反叛》后,決定離開家鄉(xiāng)去闖蕩,他在自己的歌里寫道“要走多少條路,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男人”。唱片的封面上,他穿著和詹姆斯·迪恩一樣的牛仔褲和夾克衫,他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鮑伯·迪倫。
早在劇本完成前,雷就認定詹姆斯·迪恩是扮演吉姆的合適人選,迪恩曾出演過伊力亞·卡贊的《伊甸園之東》,迷茫憂郁的個人氣質(zhì)正符合“無因反叛”的標準。后來,雷回憶起他和迪恩首次見面,感覺是失望的,因為這個年輕人除了賽車之外對其他話題一律不感冒,最后干脆沒話可說。憑著直覺,雷沒有放棄自己的決定,等到影片開拍時,迪恩已經(jīng)成了他家的常客,兩人經(jīng)常在客廳里徹夜長談,甚至被小報記者寫成了八卦猛料。迪恩認為雷家的客廳給了他太多靈感,以致要求電影里吉姆家客廳進行完全仿制,才有了后來迪恩痛毆老爸的經(jīng)典段落。
在雷的設(shè)想中,《無因的反叛》要啟用一批現(xiàn)實生活中的不良少年,甚至還請來當時好萊塢當?shù)乇┝F伙“雅典人”的小頭目擔任“技術(shù)指導(dǎo)”。女主人公朱蒂是個典型的早熟壞女孩,正期待轉(zhuǎn)型的童星娜塔麗·伍德相當渴望這個角色,但雷的目標卻是找個江湖氣更重的姑娘。于是,娜塔麗·伍德和當時的男友丹尼斯·霍普(就是后來拍出《逍遙騎士》的那位)酒后飛車撞樹,住進醫(yī)院后的第一件事便是撥通雷的電話。不久,不到17歲的伍德成了《無因的反叛》的女主角,同時她的男友也換成了比他大27歲的雷。倒霉的丹尼斯·霍普,還要在影片里跑龍?zhí)祝?jīng)過雷的刪改,他的臺詞只剩下不到三句。
影片的拍攝并不順利。由于寬銀幕制式的要求,已經(jīng)拍了幾天的黑白膠片被迫改為彩色膠片重拍;娜塔麗·伍德和賽爾·米尼奧兩位非成年演員的工作時間不能超過晚上8點;華納公司出于預(yù)算和電檢審查的考慮,不斷對劇情提出要求……1955年5月底,《無因的反叛》拍攝完成,伴隨而來的厄運似乎才剛剛開始。
1955年9月30日,詹姆斯·迪恩結(jié)束了另一部影片《巨人》的拍攝,駕駛著保時捷的Spyder跑車去參加一場比賽,結(jié)果在加州的公路上與對面的貨車相撞,當場喪生。3個小時之前,迪恩還因為超速得到一張罰單。這場好萊塢最著名的車禍,后來被加拿大怪導(dǎo)柯南柏格在《撞車》里復(fù)制了一把,據(jù)記載現(xiàn)場極為慘烈。
一個月后,《無因的反叛》公映,年輕人開始感嘆這位早亡的叛逆偶像,飛機頭、牛仔褲、白T恤、紅夾克、瑞士軍刀都成了時代的商標。而這一切,詹姆斯·迪恩都已經(jīng)看不到了,他甚至無法想象人們對他的熱愛遠遠超過了馬龍·白蘭度。當然,迪恩更無法預(yù)料到他死后竟然兩度獲得奧斯卡提名,他真正的目標其實是當個導(dǎo)演。
因為《無因的反叛》,娜塔麗·伍德成功地步入成年演員的行列,她也一度成為好萊塢的一線甜心,擔綱過《西區(qū)故事》這樣的大戲。1981年的感恩節(jié),伍德和丈夫羅伯特·瓦格納乘私家游艇出游,當晚瓦格納和朋友喝得酩酊大醉,伍德神秘地從船上消失,直到第二天早上才在岸邊找到她已溺斃的尸體。娜塔麗·伍德天生恐水,最后落得這個結(jié)局也成了一個難解的迷。
《無因的反叛》中脆弱的神經(jīng)質(zhì)男孩柏拉圖,最終倒在警察的槍下,他的扮演者賽爾·米尼奧同樣也死于非命。1976年2月,正處于事業(yè)巔峰期的米尼奧被人刺死在自己的寓所門前,而他生前始終堅信自己能和詹姆斯·迪恩的靈魂對話。小道消息隨之而來,傳得最邪唬的莫過于一場同性戀情殺,而參與者就是主演《死于威尼斯》的瑞典美少年伯恩·安德森,后來安德森在歐洲聲明自己從未去過美國,并用了幾十年的時間證明自己性向的曲直。三年之后,刺殺米尼奧的兇手落網(wǎng),交待這個案件只是起平常的搶劫,他甚至不知道被害人是位演員。
半個世紀過后,《無因的反叛》更像是一個文化符號,一個少年眼中的世界,甚至聞起來都帶著“少年心氣”。同時,又仿佛一個可怕的魔咒,讓三位主人公過早地離開了人世,詹姆斯·迪恩24歲,賽爾·米尼奧37歲,娜塔麗·伍德也只有43歲。就像老鷹樂隊(Eagles)為迪恩寫的歌一樣,“Too Fast to Live Too Young to Die”——活得太快,死得太早。他們每個人都是。 這篇影評有劇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