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蓮娜:畫布人生》是由安提·喬金恩執(zhí)導,安提·喬金恩編劇,勞拉·布林,約翰內斯·霍洛佩寧,皮爾等明星主演的劇情,電影。
故事發(fā)生在1915年。海蓮娜是一位被遺忘的藝術家,她與年邁的母親一起生活在鄉(xiāng)下。距離她上一次辦畫展以來已經過去了很多年,海蓮娜繼續(xù)堅持著自己的熱愛——繪畫。當一個藝術品經銷商發(fā)現(xiàn)了海蓮娜和她的159幅令人驚嘆的畫作,并想要組織一個大型個展后,一切都會改變。但是,海蓮娜一生中最重要的時刻是她與埃納爾·路透的相遇帶來的。埃納爾是一位護林人,也是海蓮娜及其藝術的狂熱崇拜者。他成為了海蓮娜的知己,也與她發(fā)展出了一段以悲劇告終的親密關系。
《海蓮娜:畫布人生》別名:藏愛的畫像,海蓮娜,海倫,于2020-01-17上映,制片國家/地區(qū)為芬蘭。時長共121分鐘,語言對白芬蘭語,最新狀態(tài)HD。該電影評分7.6分,評分人數2202人。
這篇影評可能有劇透
本篇為北影節(jié)云影院第二場《海蓮娜:畫布人生》的映后文章,當晚,我們和藝術家潘琳、極地光影策展人王凱梅聊了聊芬蘭藝術家海蓮娜抽象又前衛(wèi)的創(chuàng)作風格,坦率又執(zhí)著的生活做派,并各自分享了對于女性藝術家爭取平等機會的渴望。
《海蓮娜:畫布人生》
我的畫不是用來解釋的,我的畫是用來感受的。我不愿意被叫做女性藝術家,我愿意被叫做藝術家。映后嘉賓 藝術家潘琳
我在看電影的過程中,完全沒有發(fā)現(xiàn)任何技術性的問題。她用刮刀、用畫筆的時候,真實地還原一個畫家作畫的過程,包括她反復揣摩一張畫有沒有完成,再退后躲到另外一個屋探出頭來,那種很復雜的心情。映后嘉賓 策展人王凱梅
我們的都市言情劇,女性要么被男性塑造成一個好妻子好女兒,要么因為一位男性的背棄而重新發(fā)現(xiàn)自己才能夠成為女人。而海蓮娜用包容心和同理心去重新接受埃納爾,最后埃納爾成了她最重要的一個批評家,她的好友,他們一生一直保持通信。這是一個100年前女性的胸懷,我希望這個電影能給我們今天在場的女性觀眾一個啟迪。北影節(jié)云影院觀眾
@nikki 選座的時候好像把三維的自己扔進了二維的世界,有趣!@馬丁 我非常期待這部片子,17年還去過一次芬蘭,一直都想有機會再次回去。王凱梅:大家好,我是凱梅,非常開心和大家一起看這部芬蘭電影。我做藝術策展,五年前創(chuàng)立了一個北歐電影節(jié)叫做極地光影,最近一段時間跟和觀云影院做了很多合作,尤其是疫情當中,大家沒有辦法進電影院,我們就移步網絡、在云端看了很多電影。今天很高興介紹給大家,一位在芬蘭非常有名,但是在國際畫壇上還鮮為人知的芬蘭女藝術家海蓮娜·夏白克。
2018年開始在國外興起Metoo運動,強調女性在各個崗位當中受到平等對待,隨著Metoo的興起,不管是藝術史上還是電影史上,歷史上被忽略的女性被帶回到大眾的關注目光當中。比如說2019年,很多世界級的美術館都在做女性藝術家的展覽。《海蓮娜:畫布人生》就是讓一位來自芬蘭的現(xiàn)代主義女性藝術家走到聚光燈下的影片。
我簡單介紹一下這位藝術家。2019年英國皇家美院為她做了一個大型回顧展,讓她的名字回到世界藝壇的主流藝術家群體。海蓮娜活到八十多歲,繪畫風格經歷了學院派寫實主義,自然主義,表現(xiàn)主義,直到她生命盡頭的作品,雖然是在畫人像,但是幾乎在畫抽象。在藝術史上她雖然和蒙克的生卒年份幾乎相同,但是我們對她所知甚少。
電影中有個小細節(jié)知識,電影中的海蓮娜講的是芬蘭語,但芬蘭其實是有兩個官方語言,一個是芬蘭語,另一個是瑞典語。歷史上,芬蘭曾經有300年被瑞典殖民,所以在芬蘭的所謂上流社會中瑞典語。海蓮娜本人受過良好教育,母語是芬蘭瑞典語。北歐電影很大一部分資金是由國家電影局給的,如果在芬蘭拍一部講瑞典語的芬蘭電影,電影團隊一定拿不到基金,而且國家電影局也想強調海蓮娜作為芬蘭人的形象,因此電影違背了史實,讓影片中的海蓮娜講芬蘭語。
我想問問潘老師,怎么看待電影當中海蓮娜的扮演者?我看了一些資料,這位女演員勞拉·布林為了能夠在影片當中展現(xiàn)一個真正的畫家,學了半年畫,一個畫家一直在她身邊做導師,所以整個電影當中看到的海蓮娜的這些筆觸,用刮刀畫筆的動作,全是沒有替身演員自己親手來做的。勞拉·布林得過歐洲年輕演員未來之星的稱號。她把海蓮娜走路這種一跛一跛的形式出演得非常自然,而且一顰一笑之間的眼神太傳神了。
細讀:海蓮娜作品小傳潘琳:先回答凱梅老師的問題,我在看電影的過程中,完全沒有發(fā)現(xiàn)任何技術性的問題。她用刮刀、用畫筆的時候,比較真實地還原一個畫家作畫的過程,包括她反復揣摩一張畫有沒有完成,再退后躲到另外一個屋探出頭來,那種看得很復雜的心情。我自己也是有一些共鳴的。
我在看電影的過程當中,認識了一下這位藝術家。看完第一遍的時候,搜索了她的信息跟作品。第二遍的時候,我對照著電影里有作品的鏡頭,把畫簡單地排了一個順序。我現(xiàn)在通過圖片順序給大家說一下。
電影剛開始的時候,海蓮娜說畫家創(chuàng)作的時候從不考慮如何詮釋他們的作品,靈感源自于內心情感和外界環(huán)境的共同作用。我覺得這三張照片特別能說明海蓮娜說這段話時的心境。
接著,海蓮娜在自己的畫室里畫自畫像,作品背后一行是她用印刷的方式印了自己的名字到背景上,是很現(xiàn)代的手法。
她反復修改畫的過程中,自己很惆悵,就給好朋友寫信,調侃自己的畫連50芬蘭馬克都沒有人買。朋友看到海蓮娜畫的作品,問她怎么想起來用銀箔的方式。海蓮娜開玩笑說是從日本人那偷來的。我仔細看了一下這個作品的圖片,它應該是用像之前宗教畫那種貼金箔的方式,在背景上貼了銀箔,用這種復合的材料代表了另外一個顏色或者區(qū)域。
這是海蓮娜布置展覽現(xiàn)場的時候,幾張能找到對應作品的圖片。這個場景給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她拉天窗的簾兒,一會要左邊一點,一會兒右邊一點,看上去非常挑剔。我很能理解這種感受,之前做自己展覽的準備也有過同樣的心態(tài)。朋友之間也開玩笑,當你的作品來到畫廊展覽時,其實就像交卷兒,自己內心會非常糾結。
這幾張都是在展覽上,那時埃納爾問了她一句,你是不是怕見到自己的作品?海蓮娜回了一句,這些作品都非常拙劣。其實我不覺得這是故作謙虛,而是真實表現(xiàn)了矛盾的心態(tài)。
展覽辦得非常成功,海蓮娜掙了一大筆錢,她的弟弟希望把錢都給家族里的人。這時海蓮娜展現(xiàn)出性格非常倔強獨立的一面。我想在當時環(huán)境下的女性有這種決定,并表達出來,是非常少的,她堅定地拒絕了。母親非常生氣,背著她偷偷找出來一張她的作品。
后來,埃納爾走入了她的生活,兩人一起去別墅畫畫,去海邊寫生。我覺得這是一個特別大的轉變。在這之前,海蓮娜無論是自己工作,還是情感,都非常獨立。只有她的畫能跟她對話交流。即使是最親的母親在身邊,也完全不能理解她。埃納爾的出現(xiàn),從情感當中打破了這種完全獨立的方式。
我印象最深的是兩人一起畫畫,畫著畫著轉向了下一個畫面,埃納爾在海里游泳,出現(xiàn)在海蓮娜的視角前方,仿佛埃納爾走進了她的畫中。走近的同時,海蓮娜將注意力轉移到他的身上,她個人的內心情感和專注力就轉移到了他的身上。
接著出現(xiàn)了小女孩蹦來蹦去的畫面,小女孩的蹦跳像是海蓮娜內心聲音的浮現(xiàn)。畫完這張畫的時候,她跟埃納爾坐在那兒聊,想問清楚之前算是發(fā)生了什么,對方好像不知道是什么,之后兩個人分開,埃納爾就去了另外一個地方。
在等待埃納爾的過程當中,海蓮娜跟他好朋友聊天,這張畫《康復者》出現(xiàn)了。我之前看了一個文章說這幅作品全芬蘭人投票,是排美術館最受歡迎的第二幅。
埃納爾回來,兩人一起在市場買蘋果,海蓮娜看起來非常“挑剔”,我覺得是她內心中的完美。我找到的這一幅作品,跟電影的畫面稍微有一點出入,作品的名字叫《黑蘋果》。
畫完這幅畫以后,海蓮娜決定資助埃納爾去挪威,看她曾經經歷過的風景。她之前畫過一張畫,也是埃納爾收藏的一幅。我覺得此時藝術家內心已經有非常強烈的情感表達,但是她選擇了忍住,因為母親委婉說過,小伙子還很年輕。她后來跟母親非常嚴肅地說,你不要再干涉我的生活,我想她應該是有些后悔的,當初沒有在他走的時候表達自己的心意。
然后,她畫母親的肖像。海蓮娜畫全身或者半身坐在椅子上的這種肖像構圖,給我印象都是非常深的,因為她不會用之前藝術家的構圖方式,而是頂天立地充滿整個畫面。她不給這個畫面留有空間,整個人和椅子都是非常平面化的。
影片最后,海蓮娜又重新開始畫畫了。所有經歷的情感傷害,像是給自己的驚喜,專注力投射到他人再遭遇破滅,回到自己,自己會變得更加堅強。
上面這幅畫是《康復者》,應該屬于海倫娜一個偏自然主義、現(xiàn)實主義的畫作,這跟她在學院里受的教育有很大關系。在這之后,產生了大量自畫像。她畫一些人物,身邊的鄰居朋友,這些人物都開始轉向表現(xiàn)主義。
我還找到一些靜物作品,個人非常喜歡,能從畫面中也得到對我來說有用的東西。
王凱梅:《康復者》是海蓮娜很早期的現(xiàn)實主義作品,在她50歲左右也就是電影表現(xiàn)的這個年代,她是把原來的題材畫面進行了二次創(chuàng)作。這個時候,作品完全使用了表現(xiàn)主義的手法。這也是海蓮娜藝術風格當中非常重要的過程,從學院派的寫實主義漸漸進入到自然主義,再過度到表現(xiàn)主義。
等她八十幾歲畫的最后一張自畫像,在19年的皇家美院展出的時候,衛(wèi)報的藝評人說,這是一個能夠把死亡視覺化的藝術家。
@Le vin mousseux fraises:電影里的光影關系很獨特,影調的獨特和北歐獨特的風光也有關系。
王凱梅:如果繼續(xù)聊一聊技術,其實北歐與大自然接近,所以成為自然主義和表現(xiàn)主義方面的代表國家。很多藝術家在十九世紀末期二十世紀初期,在巴黎學畫再回到自己的故土,發(fā)展光線、色彩的關系。對于北歐人來說,光線是非常不同尋常的因素。例如后印象派的北歐代表斯卡恩(Skagen)畫家群體,大多數人都是在丹麥最北邊的海灣,這個地方正好是北海和大西洋交匯的地方,那里光線變化奇異,畫家們凸顯光和影之間的閃耀,云彩的變化,所以北歐藝術家普遍在自然中攝取靈感。
我們用印象派畫家來做比較,莫奈的《日出》畫的是工業(yè)化的天空,被蒸汽機、火車車輪,甚至城市的雜光混亂過的天空。而北歐藝術家完全是在大自然當中尋找靈感,除了斯卡恩畫家群體,還有荷蘭北部尼德蘭畫派,在藝術史上有時候也會被稱為北方繪畫。我覺得從繪畫風格和要表達的內心來講,海蓮娜和蒙克之間的關系更近,以蒙克為代表的表現(xiàn)主義,注重表達人的內心世界。
情感:女性的博大胸懷王凱梅:《海蓮娜:畫布人生》讓我們看到,女性藝術家在艱難的藝術世界中踽踽獨行,而海蓮娜也是一個非常特別的代表。在電影開始的時候有一段記者訪問,海蓮娜說,我的畫不是用來解釋的,我從來沒有想過為什么要去解釋我的畫,我的畫是用來感受的。我不愿意被叫做女性藝術家,我愿意被叫做藝術家。
我們來講述一位有天賦的有創(chuàng)新意義的藝術家,一位了不起的女性的時候,你會看到她是終生未嫁的女人。也就是說,女人在成為一名偉大藝術家的道路當中,要付出幾百倍上千倍比男性更多的代價。如果參看男性藝術家,例如大情圣畢加索,在他62歲的時候和一位21歲的女人在一起,80歲的時候和28歲的弗朗西斯科在一起。而海蓮娜與小19歲的男人在一起的時候,無論是周邊的世界,還是自己,都會認為這是一個巨大的障礙。這一點也值得我們去想一想背后原因。
盡管在女性追求平等解放的道路上,北歐一直走在世界領先地位,但是我們仍在影片中還看到,海蓮娜母親明顯重男輕女,女性缺乏選舉權。北歐最早獲得選舉權的國家,瑞典是1923年女性才得到選舉權。在之前女性都不能和男性同時吃肉,肉是要男孩先吃的。女性爭取平等的過程中,障礙不只是來自于社會,來自于家庭,還來自于自己如何去克服它。
海蓮娜的人生對我們今天的都市女性來說,有什么影響?大家可能看了前一陣子特別火的《三十而已》,我覺得這部劇要是出現(xiàn)在北歐,是可以當做“女性如何被重新異化”的思維倒退的范例。女性要么被男性塑造成一個好妻子好女兒,要么因為一位男性的背棄而重新發(fā)現(xiàn)自己才能夠成為女人。而海蓮娜用包容心和同理心去重新接受埃納爾,最后埃納爾成了她最重要的一個批評家,她的好友,他們一生一直保持通信。這是一個100年前女性的胸懷,我希望這個電影能給我們今天在場的女性觀眾一個啟迪。
@
Copyright ? 2020-2025 m.hhscjgc.com [天龍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