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甜心》是一部劇情片,講述了一個女孩斯塔與她的妹妹和酒鬼父親生活在艱難環(huán)境中的故事。她們靠撿食物為生,并忍受父親的虐待。一天,斯塔遇到了雜志推銷團隊的領(lǐng)導(dǎo)人杰克,并決定離開家庭開始新的生活。斯塔成為一名雜志推銷員,杰克指導(dǎo)她,并兩人之間產(chǎn)生了感情。然而,杰克與上司克里斯塔保持著肉體關(guān)系,這讓斯塔感受到了痛苦和激情。
二十個月以來的第一篇“影評”,六年多來的第一篇非“炒冷飯”觀后感。看完睡下后三小時就醒了,接下來就是破天荒的碼一回字。眼看2016年就快走完,終于熬來了一部本年度的五星電影,本人表示激動。
(一)不太成立的比較
發(fā)散性思維首先想到的居然是另一部今年戛納獲獎的《畢業(yè)會考》。腐敗的教育和醫(yī)療體系、見危不救的冷酷人情、為了子女才勉強維持的破碎婚姻——這些負面的平行元素,被行文工整、目的明確地編進了一個“走后門”的故事,全面為主題服務(wù)。
《美國甜心》也有它的平行元素:“虔誠”的(用男主的話來說就是“什么都不缺”的并且也許是單親的)中產(chǎn)家庭、有跑車也有泳池和豪宅的中年大叔們、靠石油“無恥”致富的小鎮(zhèn)粗漢們,還有最后那個(一定讓女主感到非常熟悉的)吸毒吸暈的母親和她的三個孩子。
一個由一打浪跡天涯的白渣少年組成、自成一套生態(tài)體系的無良販賣團,一篇看起來似乎拍哪兒算哪兒的散文式浮世繪,一部基本沒有中心思想可言的現(xiàn)實主義(如果你非要說它是)MV大混剪。
其實我想說的是,有時候,編劇也可以不用太用力,反而更能打動(某些)人。
(二)又是為渣男“失足”的少女
看來,我不得不承認,在導(dǎo)演這部隨意的、沒有中心思想的、去戲劇性的新作面前,《魚缸》里“少女被母親男友奪去初夜后付出了成長的代價”(嗯,就是這么簡單粗暴的)的情節(jié)還真是有點矯情到讓人臉紅。
可是,可是,七個月前三刷之后我還是堅持五星一顆都不能減,因為Andrea Arnold真是太擅長營造情緒了:幾次被放大的米婭的呼吸,就是最好的證明。
《美國甜心》中伴隨著數(shù)不清的對焦失準、或是構(gòu)圖隨意到有些生硬的特寫的,是Star異常突出的一雙明眸——它們熱切、充滿希望,或是失望、困惑,還曾溢出(令人感慨萬千的)熱淚。(再次為阿姨選角的眼光鼓掌!)
《魚缸》里我最喜歡的片段(也許沒有之一),是裝睡的米婭從手臂和身體的縫隙間偷看康納給自己脫褲蓋被的那兩分鐘。(好吧,又矯情了。)而《美國甜心》除了兩段(時機和處理都恰到好處的)上四壘描寫,草坪撲倒那段突然啟動的灑水器猶如神來之筆。
相比《魚缸》對從相遇到背叛的“戀愛”全過程的呈現(xiàn),《美國甜心》的兩人始于乘客甲和路人乙一次不可思議的看對眼兒,結(jié)束于車廂內(nèi)緊密的注視和被觀察者那回頭一望。無論是Star對Jake摻雜著鄙夷的迷戀,還是后者一會兒如從天降一會兒中指飛揚的反復(fù)無常,都要更加耐人尋味。(狼吠之謎好評!)
(三)看家本領(lǐng)統(tǒng)統(tǒng)拿出來
攝影占到我喜歡此導(dǎo)演超過50%的理由,連她的四部作品中我唯一只打了三星的《呼嘯山莊》,當年前半段那一幕幕看得我都是如癡如醉。
年過半百的阿諾德女士還是很心水逆光鏡頭,手持拍攝各種晃到暈,這些慣用伎倆已經(jīng)不需贅述。
總之,《魚缸》里用過的元素和橋段在《美國甜心》里好像只有放大和再放大。
七年前是那首其實有點土的《California Dreaming》,新作中是飽受詬病的一水公告牌打榜熱曲。我自認為是那種對電影過度使用配樂和插曲容忍度較低的人,但是,《美國甜心》里的歌多到我居然覺得哪首也沒有多余呀。(我得承認一邊看片還一邊用了幾次Shazam……)印象深的有中間那首Mazzy Star和最后篝火晚會那首Raury的《God's Whisper》。
青春期的米婭牽掛心頭的那匹廢車場的白馬,這回分身變成了各種動物(其實跑車大叔豪宅外也出現(xiàn)了馬的鏡頭)——被用錫紙從泳池中撈起的蜜蜂、被用玻璃杯罩住然后放飛的蟲子,以及片尾被放歸水中的海龜。
然后就是,《魚缸》里米婭在康納家發(fā)自內(nèi)心做出的不文明行為居然也來了個續(xù)集——雜志少年們對著丹霞地貌豪放地撒野尿。(某位留下一星短評的豆友:你確定覺得“每看一個鏡頭都仿佛能聞見尿味”不是因為這場戲?)
(四)如果一定要較真的話
每次Star被團隊大姐大兼Jake包養(yǎng)者Crystal叫進房間冷嘲熱諷的時候,我都忍不住幻想了一下兩人開撕的情形。
大概,青春偶像劇八成會這么做。
不過,除了最后一次耍點小聰明抽出一張鈔票上交組織,我們的女主人公好像從頭到尾都是一副忍氣吞聲、逆來順受的樣子。
Why???就憑您這十八歲的野勁兒,就算不敢給大姐一點顏色瞧瞧,也大可以揚長而去脫離組織吧?
慢著,堅持這條沒有尊嚴的雜志推銷之路的動機到底是什么?
2015年最喜歡的一部電影是(沒錯,那部已經(jīng)到底的)《維多利亞》,私以為女主人公Victoria在打工的咖啡店彈完一曲鋼琴后對柏林小伙兒Sonne的傾訴,足以解釋她后來“莫名其妙”走上犯罪道路的動機。
影片一開始,Star在疑似是繼父的人猥瑣的懷抱和親吻中哭泣,下一秒,她把弟弟妹妹帶到酒吧里的母親跟前,然后匆匆逃離。
(五)她從水里鉆了出來
另外很喜歡的一處,是她提著剛從超市買的食物回到那個三個有吸毒母親的孩子家門口,門剛一打開,鏡頭戛然而止。
換到別人手里可以拿來大做文章的潛在高潮,阿諾德阿姨卻選擇提前收住。
其實今年戛納那幫評委也沒有全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