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倩女幽魂》是一部集愛情、恐怖、奇幻和古裝元素于一體的電影。故事背景設(shè)定在明末清初,主要講述了一個落魄書生寧采臣與女鬼聶小倩之間的愛情故事。寧采臣在一次旅途中留宿了一個被鬧鬼的古寺,結(jié)識了燕赤霞,同時也遇到了美麗的女鬼聶小倩。聶小倩原本打算吸取寧采臣的血液,但被他的善良所感動,兩人之間逐漸產(chǎn)生了感情。然而,聶小倩的主人千年樹精姥姥得知了這一情況,決定除掉這對情侶。寧采臣求助于燕赤霞,最終展開了一場人鬼大戰(zhàn)。影片通過精彩的劇情和驚險刺激的場面,成功地將愛情、恐怖、奇幻和古裝元素融合在一起,給觀眾帶來了一次難忘的觀影體驗。
何時的倩女,何地的幽魂(一)
偶然間看了1960年李翰祥版的《倩女幽魂》.驚為天人.那種中國傳統(tǒng)的審美,古典文人式的素雅情懷,穩(wěn)健開闔的敘事方式,都是今天的人們無法重拾的.這部充滿古典文人氣質(zhì)的電影,實在令人著迷.
重又找來1987年程小東的版本看.這一版承載了我們這代很多人的記憶,所以也是被奉為經(jīng)典.
比較了二片.心里最深刻的感受就是,時代真是變了.二十七年,時光荏苒,歲月變遷,高丘化作池水,樓臺變成瓦礪,更有多少英豪化作一抔焦土.寫完這句時代的悼詞,下面試比較二版本的不同.
1.時間.
李翰祥版里時間很明確,明清交替之際.所謂國家之亂,必有妖魅.山河破碎社會動亂的時代背景造成了世道險惡人心惶惶的氣氛,為這個鬼怪故事做了很好的氛圍舖墊.兩個主要角色寧采臣和燕赤霞,也是因為同懷著報國無門的憤懣才成為莫逆之交.家國之恨,正是傳統(tǒng)文人始終耿耿於懷的,故事中寄託著李翰祥也是蒲松齡的家國情懷.時代背景在全片中起著推動故事發(fā)展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
而27年以後,人們已經(jīng)更多地把電影作為一種娛樂,而不願多提對於國家,民族,責(zé)任等等宏大的話題.程小東版完全模糊了時代背景,不再有國破家亡的沉重抑鬱,代之以極具港片特色的輕鬆的氣氛.時代背景仍是亂世.整個縣內(nèi)秩序混亂.盜賊橫行.官差則為了賞金到處亂抓人.但無論是糊塗的縣老爺,蠻橫的衙役,還是在暴雨中艱難行路的寧采臣,都帶著一些喜劇色彩.時代背景在這個版本里已經(jīng)無關(guān)宏旨了.20世紀(jì)末的人們對宏大的時代話題沒有了多少興趣,而把關(guān)注點轉(zhuǎn)向了人.
2.地點.
李翰祥在第一個場景里就交代了故事的主要發(fā)生地:金華古寺.那個城的名字沒有交代,但可以肯定是南明統(tǒng)治下的南方某地.在程小東版里,古寺的名字變成了蘭若寺,而縣城也有了名字郭北縣.郭北縣這個名字顯然是從原作"古寺在城北"而來的.至於蘭若寺這個名字,顯然比金華古寺更動聽,更能讓人浮想連篇,更有型,更酷.
我們先來看看那座城,在兩個版本里,同樣都帶有蕭條的意思.但程版把城里的混亂無秩序氛圍渲染得更加濃重,加上先進(jìn)技術(shù)的支持,使這座城看起來具有很重的荒謬色彩.李版用的基本是寫實的手法,其城市的內(nèi)涵並不深.而程版在表現(xiàn)城市和城市人上入木三分.郭北縣那一大群喜歡插科打諢的看客一定令人印象深刻.我想只有80年代以後的香港影人才能拍出這樣的涵義.這種內(nèi)容已經(jīng)是香港電影的一個重要特征.
再一起去到那座古寺.李翰祥那座古寺是全片中最驚艷的,既有斷井頹垣,荒煙漫草,險惡林莽,也有荷塘睡蓮,戲水鴛鴦,雕樓畫欄.美不勝收.怪不得戞納會給他技術(shù)大獎.順便說一句,這是華語片第一次在戞納得獎.邵氏首次進(jìn)軍國際,把此片拿出來參賽,確實是對李翰祥在此片中取得的藝術(shù)成就深表讚賞.李翰祥版里的古寺細(xì)節(jié)則很豐富,寧采臣住的屋子內(nèi)景,燕赤霞住的屋子內(nèi)景,他們住的院子,二人喝酒的高臺,繁華時的後院全景,頹敗時的後院全景,小倩彈琴作畫的屋子,姥姥打麻將的屋子.每一個場景都獨具特色.例如,寧采臣住的屋子牆上有個類似心形的殘破,枝葉掩映其間,很有詩情畫意.燕赤霞住的屋子則看起來像獵人房間,表現(xiàn)燕赤霞的豪俠氣.
再來看程版的蘭若寺.首先,蘭若寺在故事中的地位比金華古寺要低,出現(xiàn)的時間相對較少.細(xì)究起來,蘭若寺到底是甚麼樣子的,我們沒有看到.程版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的是蘭若寺的一些片段.比如,上寫"蘭若寺"三個大字的石碑,寧采臣借住的屋子內(nèi)部,小倩彈琴的湖上亭子,小倩住的樓外部一角及內(nèi)部.蘭若寺不過就是一些不完整的片段.一般來說,不給個全景的話,觀眾總會感覺不完整,對一個地方不夠了解.但可喜的是,蘭若寺並沒有給人這種感覺.究其原因,我們發(fā)現(xiàn)蘭若寺跟金華古寺是非常不同的.如果說金華古寺是個現(xiàn)實存在物,那麼蘭若寺是完全架空的.蘭若寺的世界,是一個魔幻的世界.因而不必用一般俗世的眼光來看.所以,我們絕大部分時間看到的蘭若寺外景都是:漫天藍(lán)色煙霧,後面的建築物模糊不清,說實在的有沒有建築物都不知道.但這都不重要,只要把它歸為魔幻世界,觀眾就是能接受的.
比較了兩座古寺,我們可以的出結(jié)論,1987年程版的古寺離我們遠(yuǎn)了.而下文我們要討論的是,程版的人物離我們近了.
何時的倩女,何地的幽魂(二)
上篇文章是用臺灣的輸入法打的,著實把貧道累得不輕.習(xí)慣了漢語拼音的bpmfdtnl,再來用著趙元任的ㄅㄆㄇㄈㄉㄊㄋㄌ,心裡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如果立足於大陸本位,一定會覺得趙元任這套字母多麼的繁瑣,有現(xiàn)成的英文字母可以用,為甚麼非要再造出些奇形怪狀的字母來.尤其這些字母跟日文頗有些相像,又令今日的那些民族主義國家主義份子們很是不滿.但我認(rèn)為,那些使用ㄅㄆㄇㄈㄉㄊㄋㄌ輸入的人起碼對於漢語的元音輔音順序更了解.把ㄅㄆㄇㄈㄉㄊㄋㄌ跟英文的bpmfdtnl區(qū)分開也有個好處,即讓人知道中文的這些發(fā)音是不能等同於英文音標(biāo)里那些發(fā)音的.比如,中文的t跟英文的t發(fā)音是不同的,不能夠?qū)Φ绕饋恚弥形牡陌l(fā)音方式來讀英文,聽起來就不倫不類.
這是閑話,不題.上篇文章已經(jīng)討論過李翰祥版與程小東版《倩女幽魂》在時間、地點上的不同.按三元素的順序,下文將要討論的是人物.
3.人物
a.寧采臣
對於現(xiàn)在大多數(shù)人來說,張國榮版的寧采臣形象可謂深入人心.這是個文弱但癡情的書生.用燕赤霞的話評價他就是"亭亭玉立、兩袖清風(fēng)、花拳綉腿、學(xué)非所用、一事無成".寧采臣還悄悄對燕赤霞說:"我沒你說的這麼好."這是港片特有的詼諧.其實寧采臣從一出場就已經(jīng)是極度窘困,但是即使風(fēng)雨大得走不動路,饅頭硬得能敲碎石頭,要帳的帳本被雨水澆沒了字,殺戮近在眼前,他也沒有灰心喪氣,用小人物的阿Q哲學(xué)樂觀地面對著一切.寧采臣身上有著很多香港人的影子,永不灰心,用市井式的詼諧來消解沉重的苦難."要知道宇宙是無限的,真愛才是永恒.要相親相愛,千萬不要互相殘殺!因為愛才是有力的武器."說出這種話的寧采臣不再是個古代的書生,而更帶有一代香港人的精神特質(zhì).
再來看1960年趙雷飾演的寧采臣.這個同樣英俊的書生沒有香港式的幽默詼諧,身上更多的是文人的倜儻氣質(zhì).雖然貧窮但是堂堂正正.會陶醉於庭院荷塘,古琴字畫.也會激憤於國家危亡,江山破碎.這是個典型的傳統(tǒng)文人形象.這種不同決定了,趙雷版的寧采臣不會像張國榮版那樣油嘴滑舌,詼諧市儈.趙雷版寧采臣是精神上的貴族.這種人在現(xiàn)代社會基本上已經(jīng)消失殆盡了.陳凱歌的電影裡多有精神貴族的氣息,但是時代和文化的斷裂使這種精神貴族咄咄逼人,已經(jīng)失去了傳統(tǒng)的儒雅的美.這種美在華語片裡並不多見.能擔(dān)得起這種傳統(tǒng)的茲後恐怕只有李安的《臥虎藏龍》.所以在這一點上這版的《倩女幽魂》尤為難得.
b.聶小倩
看六七十年代的邵氏電影大多還是看男人戲.看到那個時代的女星,我經(jīng)常會感慨人們幾十年來審美眼光變了好多.用今天眼光看,那年代相貌演技俱佳的女星實在很少,比現(xiàn)在還少的樣子.好在,樂蒂的演出是令人滿意的.我松了口氣.幸虧李翰祥沒有用當(dāng)時頗流行的圓臉女星.不然一定遭遇《茶花女》首演的命運.當(dāng)時確實不著調(diào),找了個大胖子演身患肺病的瑪格麗特.結(jié)果票房慘拜.我們的小仲馬差點沒被這胖妞氣死.選角是重要.樂蒂飾演的小倩比不上王祖賢版的凄惻迷離.但其繾綣情意也很有可看之處.與寧采臣相識時情意綿綿,別後又深夜來訪的戲都很有趣.李翰祥在來來回回之間不瘟不火地講述著這個纏綿的愛情故事.這些愛情戲的吸引力確實證明了愛情是超越時代的.無論她是裙裾飄飄白衣勝雪的現(xiàn)代版幻境美女王祖賢,還是庭院深深才色俱佳的古典美人樂蒂,都令人牽腸掛肚.
評論者多認(rèn)為李翰祥把小倩拍得過於寫實,缺少了作為鬼魅的神秘感,這是此片的美中不足之處.程小東版鑑於此,把新版的小倩表現(xiàn)得媚惑迷人,更動用了新式技術(shù),讓小倩飄飄而來飄飄而去,平添了神秘.儘管如此,小倩的琴棋書畫才藝,這些古典的內(nèi)涵,都是高科技表現(xiàn)不出來的.1960年版小倩彈的古琴發(fā)出來的是古雅清麗的古琴聲.而1987年版發(fā)出了奇奇怪怪的電子樂聲,全片也沒有用一次真正的古琴.不禁讓人感慨,會彈古琴的人真是越來越少了.用今天的耳朵來廳,古琴確實清奇得有些孤傲,不如電子樂器的靡靡之音來得纏綿.所以說,1987年版又向大眾化邁了一步.另外,1960版出現(xiàn)了多次的傳統(tǒng)調(diào)子唱"十里平湖綠滿天,玉簪暗暗惜華年。若得雨蓋能相護(hù),只羨鴛鴦不羨仙。"在1987版裡不見了.傳統(tǒng)歌調(diào)不太符合今人欣賞習(xí)慣吧.
上述詩作為二人的定情詩,在1960版扮演了重要角色.他們正是因為畫和詩而定下了情意.李翰祥用了很多篇幅描繪這畫與詩.在筆墨畫卷之間充滿了東方意韻.詩畫的反複出現(xiàn)對愛情主題一次次強(qiáng)化.也能讓人發(fā)懷古之幽思.新版裡捨棄了詩畫這條線索,詩只出現(xiàn)了一次,而且變成了:"十里平湖霜滿天,寸寸青絲愁華年,對月形單望相護(hù),只羨鴛鴦不羨仙."更加淺顯易懂.
李翰祥的故事起承轉(zhuǎn)合有板有眼,而1987版就不管這一套了,加入了現(xiàn)代特色,感情表達(dá)相對直白.港片的一個特色就是,只要有型,某種程度上不必太多考慮合理性的問題.實際上1987版是穿著古代衣服的現(xiàn)代人的故事.到這個時候,香港已經(jīng)把這個故事徹底消化了.這已經(jīng)是個香港的故事了,在世界其他任何地方都不可能講出這樣的故事.
c.燕赤霞
兩個版本的燕赤霞外形塑造都很成功.1960版燕是獵戶打扮,身披獸皮,手拿獵叉.而1987版就是個普通俠客打扮,後來在縣衙那場裡知道他以前是個捕頭,這是對燕身分的合理想像.其實1960版燕赤霞是比較神秘的.不知從何而來,往何處去.這保留著筆記小說裡的敘事方式.即從一個書生的視角講述一段奇聞異事.新版把他的神秘剝除了,使他變得和藹可親起來,像是個住在隔壁的老哥們.
燕赤霞是佛是道,這是貧道比較關(guān)心的問題.1960版沒有交代,非佛非道,是個方外高手.1987版讓他帶上了大耳環(huán),卻稱他為道士.而且他唸的是"般若波羅密",交給寧采臣的是《金剛經(jīng)》,這都是佛家的特徵.至於寶劍,符咒,又是道家的法器.看來是個佛道合一的方外人士.肯定是個沒有受過戒的,沒有度牒的假道士.亂世裡疏於管理,讓一些沒有度牒的假出家人到處遊蕩,違法化緣,甚至招搖撞騙.對於社會治安也是很不利的.(哈哈.)
1960版結(jié)尾燕赤霞與姥姥的打鬪被人詬病,因為這場戲是短兵相接,而且雙方看起來手腳不太靈活,這成為全片的一個敗筆.1987年版自然不會有這個問題,編導(dǎo)都是動作片的行家裡手,把動作場面拍得天花亂墜.兩片這種不同自然有技術(shù)上的原因.但是從根本上說還是因為兩片的類型是不同的.1987版融合了鬼怪愛情奇幻等因素,但歸根結(jié)底是武俠片.而1960版是誌怪/愛情片,對動作戲並不重視.
d.以姥姥為代表的妖怪集團(tuán)
1960版裡除了小倩以外的妖怪,有名有姓的就是姥姥.另外還有三個,就是陪姥姥打麻將的那三個老太太,其中一人被小倩稱為四姨,另外的應(yīng)該就是二姨三姨了,因為看起來姥姥是其中法力最強(qiáng)的.姥姥的恐怖更多是由演員來表現(xiàn)的,本來這張臉就很有恐怖潛力,演員更是把這老妖怪的眼神表情表現(xiàn)得如木三分,讓人不寒而慄.後半段在姥姥臉上做了一次恐怖的化妝,這張驀然轉(zhuǎn)過來的臉也達(dá)到了很好的驚悚效果.
1987版的妖怪內(nèi)容就豐富得多了.不僅有陰陽怪氣的姥姥,還加入了小倩的妹妹.這個角色雖然不出彩,卻對敘事的趣味和連貫有用處.小倩住的地方也有了跑龍?zhí)椎氖膛经h(huán).寧采臣住的屋子裡還有幾個倒霉的僵屍.這幾個僵屍完全是西方僵屍片裡的那種,不過在這裡明顯模型用得不夠純熟,採用定格的拍攝手法的這些鏡頭看起來跟整部影片不太搭調(diào).
作為老樹成精的姥姥,在新版裡也是變化多端.那個繞著屋子轉(zhuǎn)的大舌頭真是又惡心又刺激.這些都是從西方借鑑來的.可見當(dāng)時的香港影人的衝勁.
打一個姥姥還不過癮,還要讓燕赤霞寧采臣闖入另一個世界去大戰(zhàn)黑山老妖.這黑山老妖更是有型,黑盔黑甲,黑色斗篷,黑色帳幕,黑色軍團(tuán),有點美式漫畫的意思,更是香港漫畫裡常描繪的,怎一個酷字了得!
e.苦主冤大頭
既然是鬼怪故事,肯定會有無辜受害的冤大頭.這種角色本不值得專門來寫,但是片中這個人物恰恰很能說明編導(dǎo)的意圖.這個人物就是在寧采臣住在古寺期間遇害的倒霉蛋.
1960版裡這人物是個書生,帶著一個僕人.客店滿員,只好到古寺借宿.一來就同燕寧二人飲酒聊天.一聊就發(fā)現(xiàn),這個書生一心為名利,心術(shù)不正,沒有點氣節(jié).話不投機(jī),燕寧二人都很不待見他.晚上回去就給鬼害了,腳心被戳了個洞,精氣吸了去了.
而1987版人物不是書生了,變成了江湖俠客,來到古寺只為找燕赤霞比武,以取得天下第一的稱號.結(jié)果比武沒贏,晚上又讓女鬼害了,比原來那個書生還慘,被吸幹氣血變成了一具乾屍.雖然冒出這麼一個人多少有點無釐頭,但明顯是武俠片的路數(shù).
從這裡看二片的主旨就比較明顯了.從書生到俠客,恰恰體現(xiàn)出從文人審美到武俠片審美的變化.
http://mafu1881.spaces.live.com/blog/cns!EB7375E4CCF6DEE!641.entry這篇影評有劇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