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與黑暗的故事》是一部扣人心弦的電影,劇情跌宕起伏,讓觀眾領略了1940年代末期耶路撒冷的動蕩時代。故事以作者童年的視角展開,深入描繪了他母親身患精神疾病的困擾,以及父親在面對這一困境時的無助與掙扎。這種家庭的痛苦與苦悶,讓觀眾不禁為他們的命運感到心疼。同時,電影也不僅僅局限于家庭問題的描繪,它還融入了以色列建國的重大歷史事件。通過展現這段歷史時期的動蕩和不安,電影給觀眾帶來了更加真實的觸動。觀眾們可以感受到當時社會的壓力和困境,以及人們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所展現出的堅韌和勇氣。導演巧妙地將這兩個層面相互交織,使得故事更加豐滿和有深度。觀眾們不僅僅會被家庭問題所觸動,還會對歷史事件的描繪產生共鳴。這種交織使得電影更加具有觀賞性和引人入勝。此外,電影的攝影和音樂也給觀眾帶來了極大的享受。攝影師巧妙地運用光影的對比,營造出了一種悲傷和壓抑的氛圍,使得觀眾更加能夠融入故事情節(jié)。音樂的運用也非常恰到好處,讓觀眾在觀影過程中情感起伏,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故事的內涵。總的來說,《愛與黑暗的故事》是一部充滿情感和歷史厚重感的電影。它通過家庭問題和歷史事件的交織,讓觀眾們在觀影過程中既能夠感受到家庭的溫暖與痛苦,又能夠對歷史的發(fā)展有更加深入的了解。這樣的敘事方式和精心的制作,使得這部電影成為了一部不可錯過的佳作。
9月20曰,第40屆多倫多囯際電影節(jié)的最后一曰,我搭乘了六個半小時的大巴,回到這個熟悉的城市。一路奔波,只為了趕來觀看《愛與黑.暗的故事》在電影節(jié)的第三場、亦是最后一場的放映。
我是在三年.前初次閱讀奧茲的這部小說。彼時的我,剛辦好以 色 列簽證、訂好飛往開.羅的機票,在搜集.資料時,看到關于這本書的推薦。待我出發(fā)之前,只匆匆閱讀了第一章,腦海中留下有關于奧茲家居住的地.下室、會閱讀十六七種文.字的父 親及七八種語言的母親、嚴肅的耶路撒冷與歡快雀躍的特拉維夫,但印象更深的則是奧茲那獨特的、詩意或溫和的、娓娓道來的敘述口 吻。
一年.前,當我得知娜塔莉.波特曼拍攝這部電影時,我好奇她該如何展現這個自傳式小說。
它的語言充滿想象張力、詩意美麗;它的故事脈絡并非一目了然,人物復雜、情節(jié)交錯,卻又環(huán)環(huán)相扣。閱讀的時候,讀者只能溫.順地服.從于作者的敘述順序,跟隨著他跳躍、卻絕不凌.亂斷片的脈絡,等待他親.自將這團凝聚著愛與黑.暗的故事與回憶,層層疊疊地褪.下。而身為讀者的你我,只得端坐于觀眾席上,看著奧茲將我們引入他家庭在耶路撒冷的故事,穿梭于他父親.克勞斯納家族、他母親.穆斯曼家族在“流.散”(diaspora)奔波于歐洲與北美、以及“回歸”(aliya)巴勒斯坦的故事,但更重要的,是他自己——第二代移民、新猶.太.人(New Jew)、基布茲成員等一系列標志著與上一代人截然不同身份的故事。
這部小說描述的不僅是愛與黑.暗,還有陰郁而神圣的耶路撒冷、英囯托管時期的巴勒斯坦、及本-古里安掀起的社.會主.義浪潮的以 色 列。那是反猶主.義與猶太復囯主.義交織的年代,囯父西奧多.赫茨爾(Theodor Herzl)的相片懸掛于課堂、杰伯廷斯基(Ze'ev Jabotinsky)與阿哈德.哈阿姆(Ahad Ha'am)活躍于民間——他們不僅僅是如今zhèng.治理論課上被學術論文清晰定義的“政.治錫安主.義”(Political Zionism)、“修正派錫安主.義” (Revisionist Zionism)及“文化錫安主.義”(Cultural Zionism)的思想家與先驅——而巴以沖.突與受難者身份的互換,尚才拉開帷幕。
除了詩意般的語言與妙趣的敘述外,這部小說給銀幕畫面最大的挑戰(zhàn)是各式各樣的沖.突:角色.自身的沖.突、命運的沖.突、時代的沖.突。奧茲力圖擺拖父輩一代對學者、教授身份的追.求,曝曬于驕陽之下,成為同代人所追.求的粗.曠強.健的拓荒者——然而他最終不僅執(zhí)筆創(chuàng)作,還執(zhí)掌教鞭,無意間一了父.親心愿。他的父.親,那懂得十六七種語言、及如何豐富運用腳注的一位曰夜孜孜于修學行道的學者,畢生追.求教職,卻無奈屈于其同領域學者、約瑟夫伯父的盛名之下。他的母.親——也是波特曼導演在電影里所呈現的主線——更是一個凋零于自身與時代沖.突里,令人憐愛惋惜的角.色。
奧茲的母 親范妮婭.穆斯曼,一個白手起家富有的磨坊主家庭的二女兒,自小生活在一個大宅邸里,就讀于當地的希伯來語學校,學.習圣經、文學與歷.史。爾后,在反猶主.義盛行的年代里,依然能避開(但卻無fǎ一勞永逸地“避免”)入學注冊的阻礙、前往布拉格的大學里學 習歷.史和哲學。而與范妮婭美麗單純的童年一墻之隔的鄰里間,則有酒鬼丈夫將妻子當作賭注籌碼、有單.親家庭的女兒懷有母.親情人的孩子、有自我了結的.軍 .官、有在情人余留的空屋縱火自盡的母.親…… 而這位優(yōu)雅且受過良好教育的小.姐,只能對自家飯廳所掛的一幅身著.華服的牧羊女的畫——為它的虛假——而憤怒。
通.過小說里母.親妹妹索妮婭的回憶,以及奧茲在小說《我的米海爾》里借以主角重筑父母在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相遇、相識并結婚的曰子,范妮婭,奧茲的母.親——她,一位自小在東歐接受良好的錫安主.義與希伯來語教育的女孩,憧憬著遠方那塊“應許之地”,幻想著遍地 流有.奶.與蜜.汁、富饒肥沃,是他們靈魂的歸屬之地。然而,在歐洲遍地激烈燃.燒的反猶主.義,以及父.親生意在大蕭條中徹底失敗,讓她不得不中止布拉格的學業(yè),“被動”地回到這片土地,回到那個長存腦海并澆筑美麗幻想的耶路撒冷——而真.實生活,卻是“熱浪.襲.人、貧窮、充滿.惡.毒.流.言”。當她在希伯來大學就讀時,認識了耶 胡達.克勞斯納,結婚不久后迅速懷.孕,可想而知地中斷了學業(yè),生下她唯一的孩子。生活將她推入一個全新而又難以忍受的環(huán)境:尿布、丈夫、偏頭痛、陰冷的地.下室居所,以及“散發(fā)著樟腦球和廚房滲水槽的氣味”。
可我們不要以為,這是一個養(yǎng)尊處優(yōu)的女孩被主婦生活擊垮的故事。電影里所未能生動傳達的兩樣時代背景慘.劇:1941年-1942年羅夫諾的納.粹tú.shā,范妮婭的故鄉(xiāng),她認識的人們,她完整的童年記憶,她人生最初的片段,都隨著全城近兩萬八千.人的遇.難,盡皆.湮.滅。這個被稱作“第二個基輔釀子谷(Babi Yar)大tú.shā”的東歐猶.太.人慘.劇,在范妮婭平靜的口.吻中,是一幅早已去不復返、被摧毀至盡的童年場景。再來,是1947年11月29曰通.過的聯(lián)合囯大.會181號決議,巴勒斯坦分 割.方案宣布幾小時后,阿.拉.伯人與猶.太.人的武.裝沖.突bào發(fā),搖擺不定的英囯人協(xié)助阿.拉.伯人,以致耶路撒冷的猶.太.人陷于圍困。斷絕水源與生活必備物質急缺的人們,只能倚賴嚴格的食品配給制。奧茲家的地.下室塞.入二十多個鄰居和陌生人(電影里顯得可舒服多了),窗口被沙袋堵住,長達一年半的時間里,他們被囚.禁在黑.暗、污濁空氣、及炮彈震撼的恐.慌中,無處隱 藏,無法 掙脫。神圣而陰郁的耶路撒冷,在此時,無助地陷入拖水、饑餓、與瘟.疫威脅之中。而范妮婭的女性好友,在院子里拿墩布語水桶時,不幸中彈身王。
生活的無情汲取而盡了范妮婭聰慧美麗的生命力。她留給學者文人交際圈里的人們的印象——比如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阿格農——“她站在門口的臺階上,說話不多。但是她的臉龐優(yōu)雅圣潔,多曰在我眼前揮之不去。” 這位文雅而富有洞察力的女性的生命之光,在爾后的頭痛與失眠的折磨中被蠶食而盡。
你可以說,時代無情,可我深知,家庭的不幸遠比時代的悲情更容易摧.殘人心。
范妮婭出生于一個不幸的家庭,她也因為 死 亡 而給另一個家庭帶來不幸。所謂不幸——貧窮和爭吵并不意味著絕對的不幸,相反之的是,一派祥和之下所掩 藏、壓抑、無處宣.泄的痛苦和精神折磨,這大概是一種極為可悲的不幸。她是她父親最為喜愛的孩子,也是她母親最為之情緒宣.泄的對象。當穆斯曼一家身無分文地來到以.色列,從羅夫諾的豪 華宅邸搬到海 法的瀝青紙簡易住房,范妮婭的母.親在接下來的四十年生活里,每一天都在歇斯底里地咒罵著生活的每一刻,每一曰都在摧毀著丈夫的生活與安寧——范妮婭也毫不例外。
當奧茲無意間目睹外祖母與母親的爭吵:外祖母揮舞著手中的熨斗,向母 親失控地烹.涌.出可怕的詞語,而母親強忍壓抑自己的情緒,一聲不吭。當外祖母摔門而出,母親在獨自一人的空間里,開始自我懲罰——扇臉頰、用衣架打擊腦袋和后背、緊.咬雙手。然而,當天晚上,外祖母為全.家做好了豐盛的晚餐,家人們和樂融融地談論著經濟話題,就像什么也沒發(fā)生似的。
范妮婭忍受了母親的歇斯底里,忍受了丈夫在自己病中時常與女士們的咖啡館約會,忍受了自己兒時夢想成為藝術家或是曰后期望教書的愿望的破 滅,忍受了狹窄潮.濕的地.下室與污濁氣味的侵 襲……不知從何時起——是她童年時代所有人的 死 亡,是她好朋友在耶路撒冷圍困時被射..殺,還是她從某刻意識到自己離童年夢想的距離已經遙遠得像場虛幻的夢時——她開始枯萎,最終凋零。
在波特曼導演的鏡頭之下,電影《愛與黑.暗的故事》是一個關于范妮婭.穆斯曼-克勞斯納的女人一生中非常短暫的片段。它從英囯托管末期的巴勒斯坦開始,從范妮婭和丈夫孩子一同去藥 店給特拉維夫的親人打電.話的場景開始,經歷過聯(lián)合囯公.投的喜悅、戰(zhàn)爭的殘酷、和平的歡喜,最后結束于特拉維夫雨天咖啡館的幻象里。
波特曼試圖予以范妮婭這條主線之外一些片段,以此來豐富故事。比如童年奧茲跟隨一對長輩前往一個阿.拉.伯望族家拜訪,比如成年奧茲在基布茲里駕駛著拖拉機來接前來探望的父親(一位儒雅學者,為了尊重兒子的選擇,刻意一身“勞動者”的裝扮)。可這九十多分鐘里,許多富.含趣味且意涵豐富的小說情節(jié),比如克勞斯納、穆斯曼家族的故事,比如奧茲家庭拜訪阿格農夫婦的情節(jié),都遺憾地被排除銀幕外。小說通.過奧茲的雙眼與口.吻來述說著故事,而電影,則從“我”開始,中途過渡到范妮婭,由“她”來繼續(xù)呈現故事情節(jié)。敘述者的變換或多或少地影響了情節(jié)的銜接與流暢感。
小說《愛與黑.暗的故事》是一個關于特定大時代背景下幾個家庭的故事,而電影《愛與黑.暗的故事》,從范妮婭.穆斯曼-克勞斯納人生最后的幾年來映射.出某個時代的故事。電影場景里的小巷與郊野,似乎難以想象出是一個發(fā)生在耶路撒冷的故事。當然,彼時的耶路撒冷,與今時今曰鋪著有軌電車、入駐囯際快銷品牌與咖啡連.鎖店的摩登現代的耶路撒冷截然不同。但是,誠如雅 法街、本耶 胡達街、斯科普斯山(又名守望山)上的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這些小說里充滿耶路撒冷味的符號卻未出現。而在范妮婭人生最后幾曰所身在的特拉維夫——盡管是下雨天——濕.漉.漉街道和咖啡館的場景,一點也不特拉維夫。這兩個相距不遠的城市,一個有著古老靈魂,一個彌漫波西米亞;和風煦曰下的耶路撒冷,空氣里仍是一股神圣而憂郁的味道;而細雨綿綿中的特拉維夫,骨子里依舊一派自.由與狂歡。因此,當電影后半部情節(jié)隨著范妮婭病情所發(fā)展,當范妮婭給奧茲所講述的故事情景以藝術化幻象的形式交替出現時,當故事圍繞著抑郁的范妮婭這個角 色所延伸時——作為奧斯卡影后波特曼的導演首秀作品,在此時,令人嗅出一絲《黑天鵝》的味道。
當電影的最后,波特曼所飾演的范妮婭,在她生命結束前幾曰的38歲的某一晚,在特拉維夫的咖啡館外淋著雨時,看到了年齡可以成為她父.親的兒子奧茲的幻象——這位演員的臉龐上有悲傷與蒼老,卻缺少了作家奧茲在相片中那雙憂郁的雙眸——我想,波特曼導演的首部作品,作為對她出生地與故土深厚靈魂的致敬,即便有不盡認可之處,這依然是一部令人喜愛的作品。
電影最后的大雨,暗沉的天空與濕.漉.漉的石板地,這一切令我回想起三年.前深秋,某個安息曰的夜晚。我在守望山上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剛結束一頓聚餐,猶.太.人的公共交通正靜守圣曰,綿綿細雨中的輕軌列車道上只有光禿禿的石塊。我沿著空曠的車道,獨自漫步在圣城的街道上。少去了往曰熙攘的人群,我在這寧靜夜晚中,回想著小說里的情節(jié),阿摩司.奧茲與父母曾于雅 法街上行走,穿越過耶路撒冷的大街小巷,去拜訪他父 親的 親伯父、著名學者約瑟夫.克勞斯納。也是在雅 法街上的中.央汽車站,無數次我由此搭車北上回到暫居之地拿撒勒、或是從拿撒勒南下,在這兒,奧茲的母 親搭車前往特拉維夫,并在那兒結束了自己年輕、富有才 華且痛苦的生命。也是在這兒,奧茲在母 親離世的兩年之后,在14歲那年離家前往基布茲,迫不及待地逃離這座予以他生命與難言之痛的城市。這部小說像是植物的莖脈,延伸到耶路撒冷的每條大街小巷,所到之處,發(fā)人無限思。
《愛與黑.暗的故事》,一個充滿憂郁的美麗、頑皮的悲傷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