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棉袈裟》是一部動作古裝電影,背景設(shè)定在明朝末年。故事主要講述了錦衣衛(wèi)頭目王澄對少林寺的嫉妒和陰謀,以及少林弟子惠能的勇敢抵抗和保護少林的故事。電影情節(jié)扣人心弦,動作戲精彩紛呈,古裝元素也為整個故事增添了神秘的色彩。觀眾將會被帶入一個充滿刺激和緊張的世界,感受到正義與邪惡的較量。這部電影絕對值得一看!
人有七情六欲——即使和尚也難免。因此,在許多電影中,愛情粉墨登場,或閃亮,或黯淡,卻總會撩動人的心弦——即使以出家人為主角的電影,也不例外。
《木棉袈裟》是老片了,23年前的1984年上映的。當年的首映我是沒看的,但此后,應(yīng)該是通過其他渠道看過這片子的。也因此,片頭曲中的“袈裟木棉做”一句,至今依然能哼唱兩句,對其中的拳打腳踢也有印象。小孩嘛,看的就是個熱鬧。
昨晚,電影頻道又放映了這部老片。我是半中間打開電視的,只看了末尾半小時的。剛好看到主角慧能和尚與女主角林姑娘的一段感情戲。
林姑娘發(fā)現(xiàn)慧能是和尚后,十分震驚和失落:她早已對慧能暗生情愫,而出家人的感情是不會有結(jié)果的。
慧能倒也想得開,說是國家動亂,奸臣當?shù)溃傲止媚镆矐?yīng)放下兒女私情”,共赴國難。當林姑娘跨前一步,動情地叫了一聲:“丁大哥(應(yīng)是慧能隱姓埋名時用的姓。)!”時,慧能雙手合十:“貧僧慧能。”
再多的情愫,再亂的情絲,都只能揮劍斬斷了。兩人無語。片里響起插曲《何必當初相識》:“何必當初相識,你我原本是路人。不斷須斷該斷,不盡須盡該盡,不了須了該了,不分須分該分……”
既“須”,還“應(yīng)”,不舍、無奈、毅然……種種復(fù)雜感情都揉在歌里了。
之后,林姑娘當然是放下兒女私情,和慧能并肩戰(zhàn)斗,殺了奸賊祁天遠,奪回木棉袈裟。在接任少林方丈的典禮上,將要披上木棉袈裟時,慧能回了下頭,看了一眼站在門邊的林姑娘,還是毅然轉(zhuǎn)身,披上了木棉袈裟。在場觀禮的所有人都隨著慧能跪下了,唯有林姑娘站著。站了一會兒,黯然轉(zhuǎn)身走了。慧能起身時,目光在人群里搜尋著林姑娘,卻哪里還有伊人的芳蹤?!
片子到這里就完了。林姑娘最后的結(jié)局沒有再贅述了。按照人物性格來推測,應(yīng)該是回去做個俠女,放下兒女私情,為國為民,保家衛(wèi)國。而慧能,也肯定是做個好方丈,把少林寺管得好好的。只是偶然在靜夜時,會想起當年的林姑娘吧。
這是20世紀80年代的片子,片中的愛情,自然也帶著1980年代的痕跡。所謂“兒女私情”,是次要的;家國大義,才是鐵肩要擔負的。這,姑且稱為古典主義的愛情吧。
接下來,說說《大話西游》。
看過《木棉袈裟》的網(wǎng)友可能不多,所以在情節(jié)上,我多說了幾句。《大話西游》我就不饒舌了。只說兩處。一是至尊寶戴上金箍的一場。一是最后孫悟空看著城樓上的一對情侶,說了句“香蕉拔蠟”,拿著金箍棒,轉(zhuǎn)身奔赴茫茫前塵。
戴上金箍,意味著從此放下兒女私情,一心向佛。至尊寶在這里,同樣是“不斷須斷該斷,不盡須盡該盡,不了須了該了,不分須分該分”。和慧能的心路歷程極為相似。都有“大事業(yè)”和“小感情”的掙扎。
不同的在結(jié)尾。城樓上的情侶,女的該是至尊寶曾經(jīng)的最愛。她最后應(yīng)該“從此過上幸福的日子”吧。雖然沒有“踏著七彩云霞”來迎娶的盛況,但該是另一種俗世煙塵中的幸福。惘然的是孫悟空,能懷念的,只有留在心上的一滴淚。
這后一段感情,我姑且稱之為“后現(xiàn)代主義的愛情”。同古典主義的愛情一樣,依然有“兒女私情”和“大事業(yè)”的對立;而好男兒的選擇,也沒什么不同,依然是“鐵肩擔道義”。不同的,是女性的選擇——一份俗世的煙火幸福,應(yīng)該不過分吧。
附上《木棉袈裟》的插曲《何必當初相識》:
白樺/詞 顧嘉輝/曲
徐小明/演唱
難說我無情
難怪你傷心
難得三生有幸
難忘一往情深
心中有誰同行
相依相知相親
何必當初相識
你我原本是路人
不斷須斷該斷
不盡須盡該盡
不了須了該了
不分須分該分
茫茫天涯路
處處是浮云
只因辛勞伴往
你何苦枉自癡情
貽誤錦繡前程這篇影評有劇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