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火新聞線》是一部充滿懸疑和犯罪元素的電影劇情。這部電影是在原班人馬的基礎上進行拍攝的,同時也增加了一些新的面孔,如吳孟達和前主播方健儀,為觀眾帶來了更多新鮮感。影片講述了囧報和閃報為了爭奪點擊率而展開的激烈媒體斗爭。然而,他們卻無意中卷入了一起尋仇者闖入電視臺挾持人質(zhì)的事件。尋仇者希望通過挾持人質(zhì)向政府高層施壓,以恢復二次申訴的權(quán)利。在這場媒體正邪兩方的斗爭中,觀眾將看到他們?nèi)绾握驹诟髯缘牧錾险归_智斗和較量。隨著劇情的發(fā)展,事態(tài)不斷升級,揭露出官商勾結(jié)等隱藏的真相,人質(zhì)與尋仇者的命運也變得岌岌可危。《導火新聞線》通過精彩的劇情和扣人心弦的情節(jié),將觀眾帶入了一個充滿緊張和刺激的世界。影片展現(xiàn)了媒體與政府之間的博弈和較量,同時也揭示了一些社會現(xiàn)象和問題。演員們的出色表演和導演的巧妙安排使得整部電影充滿了緊張感和吸引力。總的來說,《導火新聞線》是一部令人期待的電影,它將帶給觀眾一場驚險刺激的視覺盛宴,同時也引發(fā)人們對媒體和社會問題的思考。無論是劇情的發(fā)展還是角色的塑造,都讓人印象深刻。這部電影不僅僅是一部娛樂作品,更是一部引人深思的作品。
在香港寫媒體的影視作品並不多,千禧年時期的《A-1頭條》、陰陽路系列貌似有套叫《兇週刊》的電影。《導火新聞線》相對是香港較少有寫記者的題材,電影由港視的同名劇集衍生的,但沒有看過劇集也不會對電影陌生。這部電影畢竟問題多多,硬傷處處、眼高手低、雖然導演是劇集的導演但在製作上與真實新聞的處理上還是有一大段距離,所探討的紙媒末日、新聞道德、自我審查、矮化通通都是老生常談。早在二十年前,一九九六年蘋果日報創(chuàng)刊以來,新聞道德的問題浮現(xiàn),LMF也有一首歌寫記者操守的問題。猶記得當年的「陳健康事件」,後來《東週刊》刊登字母女星的裸照、某雜誌偷拍女子組合換衫、走光等等,對媒體的專業(yè)失德早已見怪不怪,在《導火新聞線》裡探討傳媒搶點擊率早已不是什麼大的事情。對媒體的批判與探討略嫌過時,甚至到現(xiàn)在免費報紙的競爭力與廝殺中也早已分出高下。早年走小報路線的《爽報》與中資的《新晚報》也已經(jīng)停刊,而劇集的重點仍放在免費報紙、動新聞的平臺相對沒新意。而劇集利用一單突發(fā)的事件去側(cè)寫媒體的定位與操作,明明就是要爭點擊率,但最終又要裝作漫不經(jīng)心一樣,裝作正義、就難免是虛偽了。對職人的職責難免要重新審視一下,畢竟由第一天開始就應該知道新聞行業(yè)是沒有兩全其美吧。
給港視的警告.請認真一點
先不論對新聞媒體的指控與那種燃到可以自焚、沖昏頭腦的理想主義,《導火新聞線》在細節(jié)上的追求難掩粗疏,例如在一宗車禍發(fā)生後記者檢走了傷者的手機,這應該是警方的證物,這是偷竊。這種穿崩不容出現(xiàn)的,另外是電視臺發(fā)生脅持人質(zhì)事件,但電視臺的錄影廠與門口都是沒有保安的、記者只要攀爬就可闖入私人地方,電影裡的《囧報》記者實在是知法犯法,或者更囧的事情是利用媒體作為公器去威迫與恐嚇事情的涉事人。也許劇組貪圖方便有這樣的安排,但與實際的新聞操作、在資料搜集、在專業(yè)上就足以看見距離。不是不支持香港電影,但在《喜劇之王》中周星馳也有云「臨時演員也是演員」。這部電影除了演員與某些劇組成員是港視不獲發(fā)牌後留下的「遺產(chǎn)」,據(jù)聞現(xiàn)在王維基也正在發(fā)展電影,但假如仍停留在這個水平,政府更不應該發(fā)牌予港視。當初,港視用銀彈攻勢挖角又參照美劇的模式製作,要知道肯努力與嘗試不一定會成功,照樣搬別人的模式複製也不合乎香港的風格,結(jié)果觀眾的回響是港視只是另一個TVB。因為高調(diào)而讓牌照落空,而真正的導火新聞線相信是當日盼望港視開臺而準備的新聞部員工,最終成為首批遣散的份子。
那當然《導火新聞線》的電影得以開拍也是後來有一丁點的回響,但始終也是不夠。且看電影一開場的交代劇集中人的去向,做記者的竟然去介入事件的糾紛,牽涉事情,記者被殺。在香港的記者根本不會主動惹怒某些人、更加不會送羊入虎口,記者是有界線的。但電影只求視覺的衝擊而忽略真實。那當然本身「導火新聞線」以新聞專業(yè)為題材就得到青睞,最主要是前《明報》總編劉進圖被斬,記者業(yè)界發(fā)起「人人都是劉進圖」,再加上近幾年先後有傳統(tǒng)的報章雜誌相繼結(jié)業(yè),《星島日報》更凍薪,自然先入為主有真實感,有話題性,特別是影片的結(jié)尾來一段We are not afraid的展影,可謂是假致敬記者的行業(yè)。
不要為無冕之王加冕
戲裡的一個致命的硬傷是兩份報章《囧報》與《閃報》之間的爭奪,在電影裡要刻意去製造二元對立,《囧報》要反擊《閃報》的嘩眾取寵不惜要做好人,但什麼是好人壞人?無論是那一個職業(yè)也沒有完全的好人壞人,《囧報》記者當眾打人竟然不獲起訴與追究?這也是專業(yè)失德的一種,也干預了其它同行的自由。《閃報》就如十惡的壞人,將內(nèi)地人刻劃為惡魔、故意的醜化、將其報的記者寫成是助長惡勢力的壞人,然而《囧報》就可華麗轉(zhuǎn)身披著「良心」的外衣。戲裡的記者紛紛英雄主義上身,忘記自己的職責、只是一心想去幫脅持電視臺的匪徒,就是因為他過往的故事而忘記旁敲側(cè)擊與觀察。新聞媒體從來也沒有中立,理論與實踐往往是一個關(guān)卡,但無論怎樣也好也不應該偏頗。
電影太刻意製造英雄,偏偏記者由第一天當新聞系學生就應該知道「無冕之王」是什麼,再者這個世界需要的是每個人的個體而不是英雄。因著匪徒的故事有多動人,再加上一到下半場就突然的良心發(fā)現(xiàn),《閃報》總編辭職,《囧報》的代總編拿出一句「stay hungry、stay foolish」去開脫,這種良心發(fā)現(xiàn)作為轉(zhuǎn)折位無非是沒用心去鋪排。拍得幼稚,在劇情、人性上已經(jīng)先天不足,還要去講整體新聞業(yè)界的問題,想頭太大。一部電影亦不足以帶出什麼議題,亦不可能改變世界。而為了形造正面形象而扭曲記者的專業(yè),是本末倒置。王宗堯飾的記者叫人去殺人放火的自責更是多餘了一點。
除此之外,電影也展示了無知就是力量的一面。多線發(fā)展的電影裡提到匪徒家裡有悲慘的故事,講法律有多的不公平,提到「一案兩審」要修例,對法理常識與疑點利益歸於被告有誤解。最近就有一件關(guān)於殘疾人士的風化案,因群眾壓力警方再次拘捕被告,而早在法庭法官已就受害人無能力上庭而判被告無罪。這種案件被告可申請可種的原因而嘗試終止永久聆訊。關(guān)於正義的思辯是要看證據(jù)而不是說是就是,對於戲裡的記者們實在無言以對。即使題材有多罕有,貼地與資料搜集是必要的一環(huán),不過近年的香港電影如《寒戰(zhàn)》這種沒常識、假大空的電影早就比比皆是,然後得到票房與獎勵。雖則看電影不應該去駁戲,但常識、常識的確很重要。
《導火新聞線》可謂是一部不專業(yè)的電影,雖然在結(jié)尾造就了一個大團圓結(jié)局、讓群眾集結(jié)在一起支持匪徒,因為是相信良善,然而他所做的脅持行為就不是良善了。然而對白中透露大樓內(nèi)可能有其他炸彈,偏偏群眾可以接近地點,再者那是匪徒,群眾卻患上斯德哥爾摩癥,選擇同情,香港人真的很有愛。而政府也突然宣佈要屈服修例,對政府很有信心,一切都是美麗新世界。這部電影只有四個字形容「情何以堪」。這篇影評有劇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