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法阿媽》是一部充滿喜劇、動畫和奇幻元素的電影。故事發(fā)生在臺北,主角豆豆的爸爸出車禍,媽媽不得不前往后世處理事務,于是豆豆被迫與外表可怕的阿媽搬到了臺南同住。然而,豆豆很快發(fā)現(xiàn)了一個驚人的秘密,原來阿媽是一位擁有制服妖怪法力的驅魔師,鬼怪們都對她敬畏有加。某天,豆豆因為貪玩不慎釋放了一個鬼怪,鬼怪為了對付阿媽,利用豆豆做出了一些傷害阿媽的行為,以增強自己的魔力。然而,在與阿媽相處的日子里,豆豆逐漸對阿媽產(chǎn)生了情感上的變化。最終關頭,阿媽面臨被擊敗的危險,而豆豆能否成功幫助阿媽戰(zhàn)勝魔鬼,就要看最后的時刻了。《魔法阿媽》以幽默搞笑的方式展現(xiàn)了一個家庭的故事,同時融入了奇幻的元素。影片通過講述豆豆與阿媽之間的互動和成長,傳遞了親情和勇氣的重要性。動畫的形式給了故事更多的想象空間,讓觀眾可以盡情享受幻想世界的奇妙之旅。總的來說,《魔法阿媽》是一部充滿歡樂和溫情的電影,故事情節(jié)緊湊,角色形象鮮明,同時也帶給觀眾一些思考。無論是孩子還是成年人,都能在影片中找到共鳴,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和力量。這部電影將帶領觀眾進入一個充滿魔法和驚喜的世界,讓人們在笑聲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零碎的想法——豆豆腳特寫,小扁——有沒有影射意味?傳統(tǒng)現(xiàn)代的碰撞,Q版牛頭馬面:)驚悚+溫馨+搞笑。最經(jīng)典的一句是快結束時豆豆為了去救那些被惡鬼(酷LOU)吃掉的鬼魂,騎著那條狗(阿媽靈魂附狗身)全速前進從一老阿伯身邊飆過,老阿伯說:S英那,吳看滴狼飆車,莫看滴狼飆狗(閩南話)。眼淚的作用?黑貓意象(它說的都不是閩南話,姑且推斷罪惡跟現(xiàn)代相連),或者我們是不是要相信點什么才好?徐懷鈺的《誰不乖》《有怪獸》好像都是這個里面的歌曲來著,怎么都沒有聽到呢?
貼的——“鬼節(jié)是不是就是鬼在放暑假呀?”這是臺灣最受矚目的動畫片《魔法阿媽》中,小豆豆問他阿媽(閩南語,即外婆)的一句話。
媽媽為去外國照顧意外昏迷的爸爸,將兒子小豆豆帶往基隆外婆家暫住。外婆是個捉鬼大師,她家后院里破爛的儲藏室是外婆不準小豆接近的禁地。可小豆沒聽外婆的話,打開了一個貼了封條的罐子后,黑貓被魔鬼附身了,它告訴小豆,只要讓外婆掉三次眼淚,收破爛的人就會把她帶走,而賣外婆的錢可以買飛機票讓爸爸、媽媽回家。在外婆家的時候,小豆還認識了一條像大象那么大的鯨魚,撿到了一條被大卡車軋扁的蛇阿扁,發(fā)現(xiàn)了一個臉蛋像紅蘋果一樣的女孩Apple。小豆幫助了這三個別人看不見的朋友,同時也慢慢地和外婆有了感情。過了幾天,媽媽從國外打來電話,說要跟爸爸一起回來。想到小豆即將離開,外婆有點難過,她用破舊的自行車帶著小豆,邊玩邊回憶女兒出嫁前的情景,竟留下眼淚來。這時黑貓已吸了很多人的魂,變得碩大無比,它趁外婆不在的時候,吃了Apple,小豆卻以為是外婆把她趕走了,大發(fā)脾氣,外婆不得已又出去找Apple,結果被埋伏的黑貓攻擊,出了車禍。惡鬼們傾巢而出,魔法外婆該怎么辦?
故事本身老土得掉渣,但在王小棣的掌控下被賦予了新的色彩。所料不差,王小棣雖出任導演,但動畫導演另有其人即臺灣著名漫畫家麥仁杰,從而將《魔法阿媽》營造成漫畫式動畫類型。影片的造型設計相對簡單,人物的表情也不是很豐富,這樣在某些戲劇性的場面中人物的情緒便顯得不太飽滿,對阿媽和其他一些出場人物的線索交代也比較模糊和曖昧(包括片頭的過場戲),但這并不影響《魔法阿媽》的觀賞性,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背景制作極為出色,特別是有關漁村部分的全景設計更能看出臺灣動畫制作人的專業(yè)素養(yǎng)。
由于多少受到了日本動畫的影響,因此可以將《魔法阿媽》與日本動畫片作比較,當然不是在技法上,而是在影片傳達的意念上。八十年代的日本浪漫派動畫往往通過建構非現(xiàn)實的世界來闡述觀念,特別象宮崎 駿的作品。他的“風之谷”、“龍貓”只是一個概念符號。同樣“魔法阿媽”也具有這樣的特點。“魔法阿媽”本身就介于人與“非人”之間,影片開頭的設壇封鬼就給人以強烈的印象。“魔法阿媽”使即便是作女兒的也無法理解,然而卻是當?shù)夭豢苫蛉钡娜宋铩6苟沟呐既怀霈F(xiàn)使她的生活平衡被打破,但“魔法阿媽”的內(nèi)心情感也因此被引發(fā),由此產(chǎn)生的感人基調貫穿影片始終,尤其是將故事背景的設定在人們熟悉的環(huán)境中,更顯得親切自然。
“魔法阿媽”是現(xiàn)代社會的一個異數(shù),可以說也是影片作者鄉(xiāng)土情懷的中介。影片中僅在豆豆出場時有過寥寥幾筆非常簡單的城市場面,與后來的精致的背景設計形成鮮明對比。甫到阿媽家呈現(xiàn)給觀眾的也是一片灰暗破敗的景象,隨著劇情的發(fā)展,畫面的色彩也逐漸明亮絢爛,伴隨著“魔法阿媽”和豆豆間關系的轉變,更多代表的是一種感情上的認同。在豆豆出場后,有不少鏡頭都是運用他的主觀視角,因此這種變化也代表了豆豆的心理反映,從而完成城市到鄉(xiāng)村的情感跨越。影片根據(jù)孩童的語言特點設計了許多的搞笑的情節(jié)和對白,頗具趣味性,使觀眾能在輕松的氣氛中感受濃郁而又淳樸的鄉(xiāng)土氛圍。王小棣此次未擔當她一貫擅長的編劇,因此這種情感是否其本人的內(nèi)心流露不得而知,但她對全片氣氛的把握非常到位,并善于調動各種元素來進行渲染和鋪墊。各具特色的國語表達方式及傳插其間的臺語運用得很成功,音調鮮活動人,充分揭示了人物的性格特點,多少彌補了動畫制作上的缺憾。音樂也是片中的一個亮點,特別在阿媽帶著豆豆騎單車的段落中,綿緩抒情的歌曲配上回憶式的畫面,感人至深,個人以為這是影片最為出彩的部分。
《魔法阿媽》沒有攙雜任何說教的成份,生者和死者,阿民和大鯨魚,豆豆和阿媽,彼此之間的情感交流在情節(jié)的合理鋪排下發(fā)揮的得淋漓盡致,在意境的表達上絲毫不亞于美日等國的大制作,4千萬臺幣的低投入能產(chǎn)生如此效果,實屬難能可貴,不管影片最后成功與否,至少為今后國產(chǎn)動畫點明了制作的方向,同時也開了個好頭。
ps:王小棣(1953年—)臺灣知名電影、電視劇的編劇和導演。曾在2001年罹患乳癌。擅于小人物內(nèi)心情緒的描寫。曾在國立臺北藝術學院和文化大學授課電影課程,也是紀錄片工作者。臺灣臺北人。
早期
王小棣畢業(yè)于文化大學戲劇學系,曾留學美國德州三一大學,主修劇場碩士,接著轉學進入舊金山大學主修電影。1979年回臺灣工作。陸續(xù)擔任電影《血戰(zhàn)大二膽》的副導演和部份編劇, 以及王童執(zhí)導的《稻草人》和《香蕉天堂》編劇,1979年成立民心影視公司,此後數(shù)度獲得最佳制作,最佳導演及最佳編劇金鐘獎的肯定。是臺灣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小人物型電視劇的代表人物,著名作品包括《全家福》、《佳家福》、《母雞帶小鴨》、《納桑麻谷──我的家》。
近期
1992年2月10日,王小棣和黃黎明成立稻田電影工作室。主要為臺灣的公共電視頻道制作電視劇和長片。
1994年推出了電影《熱帶魚》之後獲得一千萬元電影輔導金、1995年執(zhí)導了王小棣的第一部電影《飛天》。
1997年王小棣推出臺灣本土手繪的第一部長篇劇情動畫《魔法阿媽》這篇影評有劇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