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劇評可能有劇透
《小公主》是世界名著劇場系列的顛峰之作,即便在整個日本動漫界,本片亦有不可忽視的地位,其制作水準(zhǔn)遠高于同一時期的其他TV動畫,即便今天再來看這部作品,畫面依然相當(dāng)精致(當(dāng)然是指日語原版的,中文版畫質(zhì)很粗糙)。
名著系列中能夠與之相比的,大概有曾入選十大感人動畫的《羅密歐的天空》、以及90年代的超級催淚彈《龍龍與忠狗(劇場版)》。
和姐妹篇《小公子》的溫馨不同的是,本片更側(cè)重勵志。
不過,不知是否我心態(tài)變得復(fù)雜的緣故,多年后的今天再來觀看這部作品,滿眼充斥著“平庸的惡”。
莎拉是很不幸的,可是,造成她的不幸的,又是什么原因呢?如果你回答“萬惡的舊社會”,那么應(yīng)該面壁去,至少必須向面包店老板和洋裝店老板謝罪;如果你回答是名琪校長或拉維妮亞,那么應(yīng)該感到羞愧。
若要問我最討厭片中的哪些人,我倒不認為是名琪校長和拉維妮亞這兩個“女魔頭”,而是兩個廚師(莫莉和杰姆)、還有拉維妮亞的兩個跟班。
主謀固然可惡,但幫兇更叫人討厭,沒有這些充當(dāng)“中流砥柱”的爪牙,主謀的危害性會減輕很多。
看到別人得到好處自己就會難受,這是每個人都會有的心態(tài),只是程度深淺的問題,不過名琪校長、拉維妮亞、莫莉、杰姆這四人,在這點上尤為極端,他們只要看到別人得到半點幸福——哪怕僅僅只是彼得送給了莎拉一個蘋果,就會痛恨得撕心裂肺、咬牙切齒、痛苦萬分、難以入眠。
名琪校長曾經(jīng)有過一段不幸的童年,所以她憎恨別人得到幸福。拉維妮亞是典型的被寵過頭的富二代,不能容忍別人的快樂,尤其是這種快樂會顯得比她更耀眼的時候。莫利和杰姆是弱勢群體,給別人打工的類型,受夠了雇主的氣,所以當(dāng)他們欺負起蓓姬和莎拉這兩個地位比他們更低的弱者時,手段更兇更狠更殘暴。
奴隸主有兩種,一種是不高明的,以最大程度地壓迫員工為己任,容不得他們有絲毫幸福;另一種則是高明的,給員工一定的優(yōu)待、自由和快樂,讓對方心甘情愿地為其效命。名琪校長無疑是前一種。
相比名琪,拉維妮亞雖然很招人厭,卻也是一個相當(dāng)有原則的人物,直到最后一刻,她也沒有向莎拉服過軟。就像現(xiàn)實中的很多蠻橫的富二代那樣,一輩子欺負別人,但卻不用因此受到懲罰,更不會像名琪那樣聽到莎拉重新獲得巨額財產(chǎn)時,嚇得兩腿發(fā)軟,對于莎拉的寬宏大量,她只停留在買帳、但不領(lǐng)情的程度上。
名琪校長和拉維妮亞固然是導(dǎo)致莎拉陷入不幸的元兇,她倆的跟班更不用多說,可是,剩下的那些人,就沒有責(zé)任嗎?
每當(dāng)莎拉受到欺負的時候,昔日那些表面與她打成一片的同學(xué),卻個個尋求自保,幾乎沒有人站出來為她說一句話。所有人都認為自己只需付一點點責(zé)任,但正是這多個“一點點”,讓莎拉不斷地被侮辱。
可是,在別人受到欺負的時候,站出來替他說話,未必不是對自己的幫助,你今天可以為別人不平,那么明天你受到欺負時,或許也會有人為你說話。
試想想,如果莎拉像拉維尼婭那樣蠻橫,那么在她破產(chǎn)后,還會有彼得、蓓姬、阿美加、羅悌跑出來幫助她嗎?盡管她得到的回報,遠不及她的付出,更多的人是在漠視她的不幸,但總比沒有的好吧,要不然到了那個時候,她只能像德國牧師馬丁·尼莫勒那樣自嘆:“當(dāng)初他們XXXX,我沒有作聲……后來他們XXXX,我沒有作聲……最后,當(dāng)他們開始對付我時,已經(jīng)沒有人為我說話了……”
也許有人會說,她們都是一群孩子,“不懂事”。可“年輕”真的能當(dāng)借口嗎?
再回顧一下這個故事,其實還是有人經(jīng)常為莎拉鳴不平的,她就是羅悌。在場受過“教育”的同學(xué)如此之多,腦海里裝著多少仁義道德的故事自不必講了,但到頭來卻連一個四歲的小孩都不如!
這難道不就是集體“平庸的惡”嗎?
有些好人,他們沒有盡全力去展現(xiàn)自己的善良,稍微遇到一點阻礙,他們就會變得軟弱、膽怯、敢怒不敢言,并中止自己的善意舉動,他們沒有站出來對抗是非的勇氣,但也不愿淪為毫無惻隱之心的走狗。這種有限度的好人雖然做得不夠好、但并非該被譴責(zé)的對象。在現(xiàn)實中,我們大多數(shù)人就是屬于這一類。
這種類型的代表人物是亞美莉亞老師,她雖然同情莎拉、但卻對校長姐姐的暴行視而不見,典型的軟弱的好人。
阿美加比亞美莉亞好了一些,她不敢違抗更不敢批評拉維妮亞,但還是在半夜偷偷跑去會見莎拉,她是屬于軟弱但也不愿像其他同學(xué)那樣墻頭草的善良女孩。
莎拉的不幸,是上邊這些人導(dǎo)致的,但她自己也有一定的責(zé)任。
俗話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莎拉的“可恨”,在于她不懂得反抗,一個人若面對他人的不斷污辱卻從不還擊,那么被欺負多少就有點活該了。
莎拉風(fēng)光無限的時候,她敢直接對拉維妮亞的蠻橫表述自己的不滿,但自從破產(chǎn)后,她連這點勇氣都沒有了,面對橫蠻,她再也不敢“以直報怨”。事實上,莎拉的不反抗,換回的是那些人的得寸進尺,而不是慈悲為懷。
逆來順受不等于堅韌不拔,忍氣吞聲也不等于心胸廣闊。我想《12國記》里木鈴說自己當(dāng)初若向冷酷的主人報怨一下,也許處境會變好一些,頗有道理。
莎拉是堅強的,可別忘了,幫助她度過難關(guān)的,還有彼得和蓓姬這兩個最要好的朋友,沒有他們,莎拉能否支撐到最后重新拿回財產(chǎn),恐怕是一大疑問。
如果要我選出一個本片最堅強的人,那非彼得莫屬。
彼得是不幸的,但卻不是可憐的。他永遠不服輸,主動謀求出路,從來不自哀自憐。他不羞于求得別人的幫助,但與此形成對比的是,他也不吝于去幫助別人,尤其對莎拉而言,彼得好幾次充當(dāng)著她的救命稻草。莎拉最初對彼得的同情,換回了彼得的涌泉相報。
因此,莎拉每次外出買菜時,總能看到彼得擁有超好的人緣,很多人都愿意向彼得伸出援手,而不是“施舍”。彼得可以說是一個堅強能干、且不失自尊的人。
莎拉始終是一個大小姐,她吃盡了苦頭,但未必真正明白窮人的疾苦。她以為蓓姬回家去就能獲得輕松了,豈不知這對窮人來說是最大的尷尬。而她拒絕彼得接她回家的理由,是充滿浪漫色彩的“不想從學(xué)校逃走”,而不是舍不得丟下蓓姬一人。但這種浪漫,卻在她被趕出學(xué)校后受到了沉重的打擊,直到她跟著彼得一起出去打工的時候,她才知道世界上辛苦的孩子多的是,于是重新燃起了生活的期望。
莎拉有一個幸運的結(jié)局,此前的遭遇對她來說是一次再好不過的磨練,但若莎拉最后沒有拿回財產(chǎn),她的浪漫主義又能維持多久呢?盡管莎拉很討人憐愛,但我把最強者的一票,投給了彼得。莎拉是我們疼愛的對象,彼得才是生活的強者,我希望我有困難的時候,身邊能有一個彼得這樣的朋友(當(dāng)然有礦石山老板是件很好的事,但這是不切實際的想法)。
在“活著”這點上,彼得可以沒有莎拉,但莎拉不能沒有彼得。(只可惜彼得是“馬夫”,而不是“附馬”呵~)
莎拉拿回財產(chǎn)后,對名琪校長、兩位廚師、拉維妮亞和她的跟班等人所表現(xiàn)出來的圣人般的“寬容”,但我看來也不見得有多可取。
“以德報怨,何以報德?”,將侮辱自己和善待自己的人“一視同仁”,這對后者公平嗎?
所以說,以直報怨才是一個人的可貴之處。我慶幸著莎拉的幸運,但不太喜歡動畫版這種斯德哥爾摩綜合癥的結(jié)局。
以上評論僅限于動畫版(盡管這部動畫高度忠實于原著,但傳達的理念還是有所不同),相關(guān)看法只是想換個角度有感而發(fā),總體上,我還是很喜歡莎拉的(尤其小說版的莎拉),只是強調(diào)一下多年后的自己回頭再看本片,被彼得打動了。
PS:推薦看日語原版,中文版畫質(zhì)很差、配音一般、主題曲很囧很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