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俠:黑暗騎士》是2008年上映的一部超級英雄電影,由克里斯托弗·諾蘭執(zhí)導(dǎo),克里斯蒂安·貝爾主演。該片是克里斯托弗·諾蘭執(zhí)導(dǎo)的“蝙蝠俠三部曲”的第二部,也是續(xù)集《蝙蝠俠:俠影之謎》的故事延續(xù)。影片以黑暗、現(xiàn)實主義和道德困境為特色,被普遍認(rèn)為是超級英雄電影的經(jīng)典之作。影片中,蝙蝠俠(布魯斯·韋恩)繼續(xù)在高譚市與犯罪斗爭,但面臨著新的威脅——小丑(希斯·萊杰飾演)。小丑是一個精神病患者,以混亂和破壞為樂,他通過引發(fā)一系列恐怖襲擊來威脅高譚市的秩序。蝙蝠俠必須面對自己的內(nèi)心掙扎和道德困境,同時與小丑展開一場生死對決,拯救高譚市的人民。《蝙蝠俠:黑暗騎士》獲得了巨大的商業(yè)和口碑成功,被認(rèn)為是超級英雄電影的巔峰之作之一。影片的演員表現(xiàn)、劇情緊湊、動作場面精彩,同時也引發(fā)了觀眾對于社會倫理和道德問題的思考。希斯·萊杰因其出色的表演贏得了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也使得他成為了影史上最為經(jīng)典的反派角色之一。
這篇影評可能有劇透
【22日,美國第81屆奧斯卡獎的提名名單公布,令人們大跌眼鏡的是,2008年全球票房冠軍、好萊塢歷史上第二賣座的《蝙蝠俠·暗夜騎士》只拿到了數(shù)項無關(guān)痛癢的提名。
不過,評委們可以輕視這部影片,但卻不能輕視影片中的反角小丑,飾演小丑的演員希斯·萊杰眾望所歸獲得了最佳配角提名,而分析者們也普遍認(rèn)為,這一獎項鐵定是希斯·萊杰的,這不是因為曾在《斷臂山》等影片中有上佳表現(xiàn)的希斯·萊杰多么有影響力,而僅僅是因為小丑在《蝙蝠俠·暗夜騎士》中的表現(xiàn)是無以倫比的,這注定將是電影史最有名的反角之一。
22日也是希斯·萊杰去世一周年的紀(jì)念日。2008年的這一天,年僅29歲的他被發(fā)現(xiàn)猝死紐約曼哈頓租住的公寓中。
在這一特殊的日子,我寫下了對《暗夜騎士》這部影片的心理分析文章,以此來紀(jì)念這位演藝界不多見的奇才。】
在生活中,我聽到見到無數(shù)這樣的故事,兩個相愛的人,一個不斷去突破另一個人的底線。
這個人的潛在的邏輯是,你說你愛我,這是真的嗎?我不信,所謂愛我只是給你的生活添加光彩罷了,如果你真的愛我,你就會不顧一切地愛我,你真的能做到這一點嗎?
這也是電影《蝙蝠俠·暗夜騎士》(也即《蝙蝠俠》系列影片之六)中隱藏的核心邏輯。
這部影片的背景是,在黑幫和毒販橫行的高譚市,蝙蝠俠不斷神出鬼沒地打擊罪犯,而他有一個眾所周知的規(guī)則——不殺人。
在蝙蝠俠這位“暗夜騎士”的幫助下,高譚市警長戈登將黑社會老大們一網(wǎng)打盡,而高譚市檢察長、有“光明騎士”之稱的哈維·鄧特試圖將他們?nèi)克蜕戏ㄍィC據(jù)確鑿,看來他們注定要住在監(jiān)獄了,而高譚市似乎終于可以恢復(fù)平靜和光明了。
就在這時,小丑出現(xiàn)了,他陰險狡詐,沒有任何底線,頭腦中也沒有任何教條,他以殺死蝙蝠俠為由而將黑幫團(tuán)結(jié)在自己周圍,并帶領(lǐng)他們和他招募來的精神分裂癥患者們隨心所欲地殺人,以此向市民們施加壓力,讓他們迫使蝙蝠俠脫下面具公布身份。
這只是影片一條表面的脈絡(luò),而影片核心的脈絡(luò)是,小丑不斷刺激哈維·鄧特和蝙蝠俠這兩個“正義的化身”,甚至希望哈維·鄧特將自己擊斃,蝙蝠俠將自己殺死。因為這樣一來,他們就和他一樣了,他們所信奉的正義不過是一個表面上的表演而已,而真正掌握這個世界的,還是小丑的邏輯——“沒有迫不得已的時候,誰不想正義凜然?”
每個人都以為,他的邏輯是正確的,這個世界在按照他相信的那一套邏輯運轉(zhuǎn),如果這個世界不是這樣的,我們就會以為,這不過是表面現(xiàn)象而已,真正的深層邏輯一定是自己掌握的那一套邏輯,要證明這一點,只需要將別人“輕輕推一下”,這些人就會陷入在自己的邏輯中。
例如,假若一個美女相信,男人都不是好東西,男人只是對她的身體感興趣而根本不會愛她。那么,她會使用她的身體去勾引男人,而她會發(fā)現(xiàn),她只需要這樣將男人們“輕輕推一下”,這些男人就會變成貪婪的色鬼。
例如,假若一個富人相信,每個人都是貪婪的,有錢能使鬼推磨。那么,他會使用他的金錢將無數(shù)人“輕輕推一下”,這些人就會陷入他的掌握中。
小丑則認(rèn)為,每個人都是邪惡的,沒有信任可以的,他只需要將人們“輕輕推一下”,每個人都會放棄正義,變得很自私和丑惡,于是出賣別人甚至親自殺死戰(zhàn)友。在影片中,小丑“輕輕推一下”的武器是人們心中的恐懼,他認(rèn)為,每個人愛的都是自己和自己的親人,只要你去威脅他們的生命,那么每個人都會放棄原有的底線,而變成惡魔。
影片一開始就展示了小丑的邏輯。他引誘幾個戴著小丑面具的匪徒打劫黑幫的銀行,并對他們說,殺死你的同伴,這樣你分到的錢更多。于是,這些匪徒果真在搶劫過程中相互屠殺,那些稍有猶豫的人,立即會被同伙干掉,而小丑自己在這個過程中是最果斷的,所以他是唯一生存的。
對此,這個黑幫銀行的頭目說:“這座城市的匪徒向來有信念。”他是說,他們是有底線的,這就是“盜亦有道”的意思了,但小丑證明,他只需要“輕輕推一下”,就可以破掉黑幫們的底線。
在小丑帶領(lǐng)下,他的爪牙們打劫了多個黑幫銀行,搶劫了6800萬美元,但他竟然堂而皇之地闖進(jìn)了黑幫老大們的聚會所。因為他明白,只要他“輕輕推一下”,這些黑幫老大們就會團(tuán)結(jié)在他周圍。
果不其然,當(dāng)他說,他可以殺死蝙蝠俠時,大多數(shù)黑幫老大都被打動了。這既是誘惑,也是利用了恐懼的力量。這個時候,黑幫老大們被蝙蝠俠、哈維·鄧特和戈登等光明力量逼到了絕路上,所以當(dāng)他拋出這個誘餌后,高譚市黑社會很快整個投靠了他。
整個影片中,小丑經(jīng)常利用人性的弱點給出選擇題,令我印象深刻的選擇題有三個,第一個是他拋給黑社會的。一個黑幫頭子討厭他而發(fā)出追殺令,結(jié)果被他所殺,而他扔給了活著的兩個黑社會爪牙各自一截棍子,說你們只有一個可以活命,你們相互廝殺吧。“盜亦有道”中的一個很重要的“道”是不得內(nèi)訌,但這個底線,小丑輕易就令他們突破了。
黑社會的“盜亦有道”畢竟是不大可靠的,被突破似乎不算什么。那么,那些最光明的正人君子呢?他們的底線能突破嗎?接下來的故事顯示,這并不是非常難。
獲得了黑幫的支持后,小丑向哈維·鄧特、高譚市警察局長和即將審判黑幫老大們的女法官三人同時發(fā)出了死亡威脅,并幾乎在同時炸死了女法官和毒死了警察局長。警察局長是在和戈登對話時喝了一杯毒酒被毒死的,當(dāng)時戈登說,你的周圍已有內(nèi)鬼,你要小心。但此時警察局長毒酒已落肚。
顯然是內(nèi)鬼給了警察局長毒酒,但內(nèi)鬼為什么會聽從小丑指揮?影片沒給出直接回答,但不難推測的是,小丑向這些警察本人及其親人發(fā)出了死亡威脅,這是小丑一直在使用的手段。
要殺死哈維·鄧特就沒有那么容易了,因為哈維·鄧特的未婚妻瑞秋是蝙蝠俠的前女友,蝙蝠俠是哈維·鄧特的偶像,而哈維·鄧特則是蝙蝠俠心目中的救星。
兩個男人被一個女人愛上,這通常意味著,這兩個男人要么很像,要么截然不同。這兩點綜合起來還有更復(fù)雜的情形,即他們要么看上去很像但其實完全不同,或看上去不像但其實本質(zhì)一樣。
蝙蝠俠和哈維·鄧特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蝙蝠俠的真名叫布盧斯·韋恩,是韋恩企業(yè)集團(tuán)的董事長,全世界最富有的男人。他第一次和哈維·鄧特相遇是在他的一個餐廳。高譚市檢察官想和自己的同事未婚妻瑞秋約會,托了人才在這個餐廳定了一個位子,而恰好遇見了胳膊上挽著俄羅斯芭蕾舞演員的布盧斯·韋恩。不知道布盧斯·韋恩就是蝙蝠俠的哈維·鄧特談起了蝙蝠俠,言辭中充滿著崇拜,他認(rèn)為蝙蝠俠是英雄,而這個混亂的城市需要蝙蝠俠的看護(hù),并擔(dān)心蝙蝠俠的壓力太大,“或是作為英雄戰(zhàn)死,或是茍活道目睹自己被逼成壞人。”
哈維·鄧特是布盧斯·韋恩的情敵,但韋恩還是被哈維·鄧特打動了,他想用他的財富幫助這位“光明騎士”,讓高譚市民徹底“相信哈維·鄧特(這是哈維·鄧特的競選口號)”,他也渴望哈維·鄧特愿望實現(xiàn),將“看護(hù)高譚市”的責(zé)任交給他。
當(dāng)然,這種無私藏著極大的自私。因為,布盧斯·韋恩仍然愛著瑞秋,而瑞秋不希望嫁給“蝙蝠俠”,過著擔(dān)驚受怕的生活,她希望和布盧斯·韋恩過平淡而幸福的生活,所以此前對·布盧斯韋恩說過,如果你不再做蝙蝠俠,我就嫁給我。
所以,“暗夜騎士”是想將看護(hù)高譚市的重?fù)?dān)交給“光明騎士”,那樣他就可以和心愛的人過幸福生活了。
女人是矛盾的,女人常做這樣的事情:愛上一個英雄,但對英雄說,你要變成平凡人我才嫁你。然而,這是真的嗎?
因為有蝙蝠俠保護(hù),哈維·鄧特一直是安全的,但別人就沒那么幸運了,高譚市市長都險些喪命于小丑的陰謀下,其他血腥的殺戮則不斷刺激高譚人脆弱的靈魂。
最終,蝙蝠俠決定屈從小丑的要求。小丑說,只要蝙蝠俠自首(高譚市警方一直在追捕這位“暴力義警”),他就停止殺戮。這其實是在離間蝙蝠俠和高譚市民的關(guān)系。
大眾比較容易被離間,他們紛紛呼吁蝙蝠俠現(xiàn)身。哈維·鄧特質(zhì)問民眾:“你們真地要犧牲這位一直保護(hù)你們的英雄嗎?”他們紛紛回答說,是的。
這時,哈維·鄧特說,他就是蝙蝠俠。
也就在這一刻,瑞秋第一次真心痛恨起布盧斯·韋恩來,她斥責(zé)他讓檢察長背黑鍋,并決定嫁給哈維·鄧特。然而,她到底想嫁給誰呢?
顯然,她是決定嫁給那個最英雄的人,那個最正確的人。那么,她是真的想讓蝙蝠俠變成平凡人嗎?
被捕的哈維·鄧特要被送進(jìn)監(jiān)獄,小丑則在路上設(shè)計殺死他。自然,“暗夜騎士”會來保護(hù)“光明騎士”。經(jīng)過一番激烈的大戰(zhàn)后,小丑最后剩下了孤家寡人,而蝙蝠俠則開著高科技摩托車向他撞去。
但小丑并不躲閃,而是獰笑著自語:“撞我啊!撞我啊!”
一開始,對這一情節(jié)我有不解,但隨即明白,他是想用自我犧牲來引誘蝙蝠俠突破自己“不殺人”的底線,以此來證明,他才是唯一正確的。
“只有我才是正確的”,這種感覺的誘惑力真是強(qiáng)大,為了“捍衛(wèi)”這種感覺,小丑不惜一死。
蝙蝠俠也明白了這一點,在千鈞一發(fā)時刻,他躲閃,并被摔暈,但小丑還是詐死的戈登被捕了。
孰料,被捕也是小丑的一個精心設(shè)計的圈套。他知道,戈登沒死,而且戈登一定會把他送進(jìn)戈登自己的特別牢房,那里還關(guān)著一個掌握著黑幫所有財富的特殊人物。圍繞著這一點,他還設(shè)計了許多圈套。
但蝙蝠俠和警方不知道這一圈套,他們以為逮捕小丑就可以萬事大吉了。但他們很快發(fā)現(xiàn),這是幻覺,小丑的人抓走了哈維·鄧特和瑞秋。而在監(jiān)獄里,小丑給蝙蝠俠出了影片中的第二道選擇題:一個地方關(guān)著哈維·鄧特,另一個地方關(guān)著瑞秋,時間有限,你只能救一個,你救誰?
蝙蝠俠選擇了救瑞秋,這恰恰中了小丑的圈套,小丑故意說錯了地點,他說關(guān)瑞秋的地點其實關(guān)的是哈維·鄧特。所以,蝙蝠俠救出的是哈維·鄧特,而瑞秋葬身于火海中。
對此,布盧斯·韋恩反思,他做了一次“不正確的決定”,終于知道了“蝙蝠俠也有力不能及的事”。這一次也仿佛驗證了小丑的邏輯“沒到迫不得已的時候,誰不想正義凜然?”
這不只是蝙蝠俠“力不能及的事”,也是影片中所有好人變壞的原因。小丑的人沒拉一個警察下水,都是通過脅迫警察親人的生命而實現(xiàn)的。譬如瑞秋之所以被綁架,是因為戈登屬下的一個女警察受到了這種威脅,而哈維·鄧特被綁架也是如此,小丑能夠肆無忌憚地制造炸死女法官、毒死警察局長、槍擊市長、炸掉高譚綜合醫(yī)院等一系列事情,也都是因為他利用這一威脅突破了一個又一個好人的底線。
影片的高潮中,小丑將這一招數(shù)發(fā)揮到極致。他威脅整個城市的人,要么“成為我的人”,要么離開這個城市。最后一批逃離這個城市的人乘坐了兩條船,一條船上是好人,一條船上是那些黑社會老大及其屬下。
等這兩條船開到河中時,突然停下了,并傳來了小丑的威脅:每條船上都裝有大量炸藥,還有一個起爆器,但起爆器控制的是另一條船,只有一條船上的人可以生還,條件是12點前必須引爆另一條船。
這是小丑在影片中出的第三道選擇題,而且選擇范圍是民眾。民眾曾經(jīng)選擇拋棄蝙蝠俠,他們還會選擇拋棄別人嗎?
結(jié)果,小丑失敗了。載有普通人的船,通過投票決定不引爆起爆器,而載有罪犯的船,起爆器被一個黑社會老大扔到了河里。
基督教傳說中,魔鬼撒旦贏得世界的方式是捕獲人類的靈魂,而小丑使用的是同一邏輯,他對金錢絲毫不感興趣,他曾將堆積如山的錢付之一炬,說“這個城市配得上一個有品味的罪犯”。他還對蝙蝠俠說:“你應(yīng)該知道,我對錢沒有興趣,我不是那種人,你不要把我降格成那種人。”
小丑感興趣的是,將他的邏輯——“沒有迫不得已的時候,誰不想正義凜然?”——強(qiáng)加給周圍的世界。對這一點,布盧斯·韋恩的管家阿爾弗雷德一開始就發(fā)現(xiàn)了,他給蝙蝠俠舉例說,曾經(jīng)有匪徒劫走了他們的寶石,但他們卻將這些寶石隨處丟棄,他們其實對寶石并不感興趣,他們這么做,僅僅是因為“他們覺得有意思。他們不會被收買,不會被恐嚇,不會講道理,也不會接受談判,有些人就是想看著這個世界燃燒。”
在我看來,這也是所有最邪惡罪犯的共同欲望,他們感興趣的不是錢權(quán)名利等看得見摸得著的事物,他們要的是影響力,他們想將他們的意志強(qiáng)加給這個世界,讓這個世界隨著他們的欲望而戰(zhàn)栗,用普通的邏輯看待他們是行不通的。
在這一點上,匪徒和英雄也常常是一個硬幣的兩面,他們要的其實都是影響力,而不是正義、公平、普世道理或“絕對正確的事”。
哈維·鄧特就是這樣的例子。影片的高潮是第三個選擇,在這個選擇上,小丑輸了,但小丑仍哈哈大笑,因為認(rèn)為他在“高譚靈魂之戰(zhàn)”上贏了。
小丑的意思是,他用他的邏輯擊敗了哈維·鄧特,最終讓這位“光明騎士”服膺了他的邏輯。
這是真的。瑞秋喪生后,哈維·鄧特絕望了。盡管蝙蝠俠救了他,但他的左半邊臉被汽油燒爛了,皮膚脫落,肌肉和牙齒裸露,無比疼痛,但他拒絕接受任何去痛治療。
這可以理解,因為,比起失去愛人的心痛來,這種肉體的痛更容易承受,而且它可以讓自己的注意力從心痛上轉(zhuǎn)到肉體的痛上來。
雙重的痛讓哈維·鄧特放棄了“對公正的狂熱追求”,轉(zhuǎn)而變成了一個徹底的機(jī)會主義者,他追蹤并拷問所有牽涉到瑞秋之死的人,并通過拋硬幣來決定對方的生死。
“光明騎士”變成“雙面騎士”,這看起來令人心痛,但這并非偶然。影片顯示,他很早就有一個綽號“雙面人”,而他一直喜歡拋硬幣,他表現(xiàn)出的“對公正的狂熱追求”不過是一面而已,而他的另一面早就存在,小丑的邏輯“沒有迫不得已的時候,誰不想正義凜然?”可以不折不扣地用在他身上。
可以說,哈維·鄧特并不是在追求“光明”,而是他發(fā)現(xiàn),他可以通過追求光明來追求影響力,他通過“對公正的狂熱追求”成為高譚市民的偶像,他也通過替蝙蝠俠背黑鍋而終于獲得了瑞秋的愛。這是極大的好處。
然而,瑞秋死了,他的生存邏輯也隨之一下子被顛覆了。
從這一點看來,他與蝙蝠俠只是“形似而神離”,通俗說來,就是他看上去與蝙蝠俠很像,但本質(zhì)上有根本差異。
這一差異是,蝙蝠俠對影響力沒有興趣,他追求的是正義。影片最后,他甘愿替哈維·鄧特背黑鍋,將這位“光明騎士”的殺業(yè)承擔(dān)在自己身上,不惜令人們以為他已破了殺戒。但他愿意承擔(dān)這一切,而讓高譚人去迎接光明,這不是一個表現(xiàn)出來的英雄,而是一個真實的英雄。
重要的不是形式,重要的是靈魂,這是小丑和蝙蝠俠的共同之處。
并且,盡管小丑似乎沒有任何底線,并說自己是“混亂的代理人”,說他憎恨秩序,但他想營造的世界仍然是有秩序的。
他想讓世界恐懼,這不過是他的“內(nèi)在的暴虐的父親”折磨他的“內(nèi)在的受虐的小男孩”的外化而已。他曾服膺于父親的邏輯,認(rèn)同了那個“內(nèi)在的暴虐的父親”,而他也希望整個世界和曾經(jīng)的他一樣,屈從于這種暴力之下。
但是,他的內(nèi)心深處的那個小男孩又懼怕這一點的實現(xiàn),因為這意味著他的所有世界都將陷入黑暗,將不再有任何光亮。所以,當(dāng)有人真的想暴露蝙蝠俠的真實身份時,他卻向這個人發(fā)出了追殺令。
甚至,我想,即便蝙蝠俠真的沒有了抵抗能力,任他宰割時,他會放棄。或者,他會殺掉這個蝙蝠俠,然后再去找一個蝙蝠俠去殺。如果這個世界上只有一個蝙蝠俠的話,他會舍不得殺的。這不只是為了不斷斗下去而活在“一個不那么無聊的世界”,也是他內(nèi)心深處那個小男孩的一點微弱而堅定的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