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劇評可能有劇透
滿地的銀杏葉,高聳的白色教堂,整齊的木質長椅,注定了是條明晃晃的線索。
ロミオとジュリエット~すれちがい~觀后感也罷,影評也罷。
原本是沖著瀧澤去看的,盡管他已經(jīng)不再好看,但是并不影響演技的日益見長。也可以順帶一下長澤MM。
既然以那篇著名的作品為名,自然也是條忽明忽暗的線索。
兩個相愛的年輕人卻背負上家族的仇恨,命運最后開了個玩笑,讓他們永遠的錯過了。也許因此,才會寫上《交錯》的副標題。然而樹里和廣道卻握住了命運的手,并且用正視癥結的方式,最終不再錯過。
第一天相遇并相愛,第二天便接吻了,第三天相約私奔了,第四天便是永遠的錯過了。電影里便也若有若無的保留了。原本的樹里還嘲笑那以為已經(jīng)過時的愛情,但是愛情來臨到自己身邊的時候,她也只想伸出雙手去抓牢。在電影開始的第二十九分鐘,再次等到只見過一面的廣道時,樹里對他說:It is not day,并跟廣道說了那個著名的故事。樹里堅定的說:我不會后悔,至少私奔的那一天,我是義無反顧的。
然而故事也一如莎翁原著一般展開,似乎毫無懸念。兩家原本就有的根結,終于爆發(fā)在他們的身上。
風還清楚的記得那段著名的陽臺對話。
What light through yonder window breaks? It is the east, and Juliet is the sun!-- Arise, fair sun, and kill the envious moon, Who is already sick and pale with grief, That thou her maid art far more fair than she: Be not her maid, since she is envious; Her vestal livery is but sick and green, And none but fools do wear it; cast it off.-- It is my lady; O, it is my love! O, that she knew she were!-- She speaks, yet she says nothing: what of that? Her eye discourses, I will answer it.-- I am too bold, 'tis not to me she speaks: Two of the fairest stars in all the heaven, Having some business, do entreat her eyes To twinkle in their spheres till they return. What if her eyes were there, they in her head? The brightness of her cheek would shame those stars, As daylight doth a lamp; her eyes in heaven Would through the airy region stream so bright That birds would sing and think it were not night.-- See how she leans her cheek upon her hand! O that I were a glove upon that hand, That I might touch that cheek!
羅密歐的這段極為經(jīng)典的對白在電影里倒是并未見。樹里倒是在課上和老師朗誦了那段茱利葉的臺詞:O Romeo, Romeo! wherefore art thou Romeo? Deny thy father and refuse thy name; Or, if thou wilt not, be but sworn my love, And I'll no longer be a Capulet.
在那個以家族姓氏為傲的時代,那個沉迷于戀愛中的女子卻甘愿舍棄自己的姓氏。樹里也甘愿舍棄,在第五十九分鐘的時候,他們私奔了。可是這種舍棄如果只是換得一個毫無意義的結果,便不值得了。于是他們又退回原來的位置。
可是在他們聽說父母的那個故事的時候,似乎找到了最初的癥結,于是不再愿意被動的等待命運,而要伸手去抓住它。在第八十六分鐘的時候,他們又回到了那個最初認識的地方。廣道找到了父親,告訴他來到這里,來帶走他遺忘的東西。
高潮終于凸現(xiàn)了。在那個他們父母曾經(jīng)訂婚也是廣道父母結婚,廣道和樹里相遇的教堂里,廣道聲聲的質問讓父親清醒過來,父親一直自責是他拆散了廣道的母親和樹里的父親,一直拼命的想證明讓他的母親跟著他才是幸福的。可是樹里的父親卻告訴他那是因為他和廣道的母親之間沒有足夠愛才會分開的,告訴他如果他們堅定死也要在一起的信念,無論發(fā)生什么狀況,都還是會在一起的。
于是又繞回了愛情的主題上去了。幸而也因此解決了一切。
整部電影的結構非常的對稱。銀杏樹是對稱的,長椅是對稱的,連臺詞都是對稱的:
“你是誰,傻站在我家門口。
我在尋找。
尋找誰?
我的她。
你的她什么樣的?好女孩?
還算湊合吧。我才該問你,站在那里做什么?
我在等待。
等待誰?
我的他。
他會來嗎?
會來的。不管發(fā)生任何事,遇到任何阻攔,他一定會來的。”
交錯著展開的父母的故事也是對稱的,尋找對方的過程也是對稱的,連愛情也遠遠的和莎翁的故事相呼應著。只是在終了的時候轉了個彎,從此不再一樣。
畫面很安靜,充斥著銀杏葉的金色,閃耀著太陽的光芒。女孩子的衣服的顏色也淺淺的,白色,淺粉,肉色,一如白色的教堂,靜謐的等在那里。男孩子從始至終都是灰色的,似乎他那灰暗的人生。直至最后,換上了白色的衣服,走向樹里。當然,樹里跟他開了個小小的玩笑,告訴他:因為我們并不是羅密歐與茱利葉哦。
我們不知道,這個世界究竟還剩下多少純粹的愛情。也許會有人駁斥也許會說我就有純粹的愛情。可是真的是能夠抱定死也要在一起的信念嗎?是錯過了便永遠不會再擁有的感情嗎?
也許真的沒有了。但是,至少我們能在幻構的電影里被愛情感動。還好導演沒像莎翁那樣扼殺那份純粹的愛情。還是保有一份美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