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年看的這部電視劇 04年時候?qū)懴碌那酀惺?隔了5年的時光 貼在這里 紀念我不曾背離的夢想和感動
在愛情的遷徙往返之間
我們是信守諾言的候鳥
為了期待與夢想
而起飛
因為執(zhí)著與真愛
而降落
一段愛與自由的真愛飛行
臺詞
——“候鳥北返的時候,我曾離去,候鳥回來的時候,我還在猶豫。可是,鳥人和黑琵,已經(jīng)無可避免地撞在一起。我雖然不曾拍下神話鳥,可是,卻找到了我的神話。”
——直到我退化成一只候鳥,從天空的高度看我自己,我突然清醒了。……我必須懂得放下,否則,未來怎么飛渡千山萬水呢。
——在這個失去神話的年代,你相信神話嗎?
傾心
這是我的,我的電視,我的,我的夢想。
通篇都充溢著喜歡的臺詞,喜歡的角色,喜歡的畫面,喜歡的愛情。所有的一切,在張艾嘉的掌度下,在導演鄧安寧的鏡頭里,完完整整呈現(xiàn)著屬于張式女性的細膩,堅強,柔韌和人文深度。
太喜歡這里的應采兒,這里的譚俊彥,這里的黑人,這里的關穎。不可否認張艾嘉真的很會挑演員,也很能發(fā)掘?qū)Ψ缴砩喜粸槿酥臐摿Α7凑晕业恼J知力是絕對想不到在《我的失憶男友》里瘋瘋癲癲的應采兒在這里居然演活了堅強硬朗,樂觀積極的沈蕓青。她幾乎像被附身,哭和笑都那樣自然。
我,說不出有多么喜歡小青。
羨慕她翹著兩只腿坐在公車最后一排打噴嚏的率性,而該死的我已經(jīng)有十年不再那樣出格。
——關于關穎要補充的是,她好象從來沒有那么有氣質(zhì)過。在這部戲里她微笑起來的臉和嘴角的弧度我都沒有辦法用言語來形容,如詩如畫(汗~可真的找不到別的說辭,每次鏡頭一對準她的側(cè)臉我腦子里就浮現(xiàn)出這四個字……>o-_-o<)。
演員
每一演員在這里都仿佛脫離了原來的自己,綻放新的光芒。
譚俊彥,以前是不認識的——狄龍的兒子是嗎?道聽途說。如果屬實,他那圓圓的包子臉型是有那么點點乃父風范。角色是候居在臺灣的香港人,和本身似乎也有部分重疊,因為沒有歷史可以比較,所以在我眼里他=江劭韓,干凈的氣質(zhì),微笑與哀愁都會淡淡的在臉上。而且,在他身上,有對舊愛的難忘,有對眼前人的珍惜,充滿普通人平凡的掙扎與執(zhí)著,不激烈也非死水微瀾,只是淡淡的,淡淡的,舒服得像一杯微熏的酒。
關穎的演藝史在所有的主演里出人意料的是最長的。處女作《吐司男之吻2》,起點高卻成為眾矢之的——個人認為她在那部劇里最失敗的既不是表演也不是角色本身,而是居然有膽在第一部女主角大熱的情況下以一個前不著村后不著店莫名其妙的第三足插進觀眾眼里已經(jīng)是牢不可破的二人世界,自然是犯了《偶像劇大忌100條》中最不能被原諒的一條。比較有影響的電影《向左走向右走》,卻讓人回想起兩條麻花辮的神經(jīng)兮兮。她本身就出身大富之家,這回在這里做回原裝的富家大小姐——美麗淡然,愛鳥成癡,環(huán)保主義,成日背著一只箱子行走——湘子,李詠湘。雖然以上那些詞組說穿了不過只是增加角色厚度的符號而已,但即使拋開這些刻意添加的因素,關穎站在那里,不用多說一句話,有一種氣質(zhì)就逼人而來。真的與任何廢話無關我就相信了她的出身和她內(nèi)心與自然交融的某種信仰。說神奇有點過了,但是張艾嘉是如何找到一種力量征服挑剔又愛嫉妒的我,是個謎。
黑人演偶像劇(其實更想說是文藝劇)不是那么奇怪,但是演這部文藝氣息超濃厚的偶像劇在偶心里的效果跟ET來演是沒太大區(qū)別的。大概是《超級星期天》看太多的緣故,他在我心里就是一個欠扁,多話,上竄下跳的大馬猴,他的最佳女主角則非阿雅沒別人。天不遂人愿,戲剛開場片頭主題曲時他在機場的一個憂郁回眸就把我完全擊倒了,這,這,這絕對不是黑人吧,這是黑人嗎?這就是黑人啊!啊,他的眼睛是什么時候傳達上“我是文藝男生”這六個大字的?難道僅僅一夕之間風云就變換了嗎?
E人
候鳥E人,候鳥是他們愛的鳥,E人是網(wǎng)路上的鳥人和黑琵。劭韓是鳥人。湘子是黑琵。小青是另外一只黑琵。故事就從小青背著從父親那里傳下來的老式相機在海邊專注地拍成群結隊遷徙過境的候鳥開始。彰現(xiàn)了這個故事里人類與鳥類不可分割的另類氣質(zhì):以鳥喻人,以鳥的遷徙比喻人生的愛和成長。以尋找神話比喻尋找愛情——你相信神話,你就相信了愛情。表面上,小青活潑開朗,自信堅強,可是在她的私人世界里,她的朋友只管鳥類無關人群,潛意識里,她游離于人群之外。她看到了神話鳥卻放棄了將它永久留在鏡頭里的夙愿,她遇到了愛情卻又親自放手。她說只要遇見就已經(jīng)足夠。她相信愛情,但其實又害怕愛情。她后來離開的理由其實是因為害怕成為被選擇的一方吧——害怕那種等待的不安與惶恐,被選擇的無奈與被動,于是干脆就做先抽身的那一個。就是這樣的一個角色,之前根本沒有辦法與印象中的應采兒掛鉤,但是看完全劇之后已經(jīng)失去任何語言。夏天的冰紅茶冬天的熱咖啡,所謂貼切大概是這樣。
鏡頭
喜歡那些美麗的鏡頭。深灰色的海岸線,明麗的大海,燈光明滅的森林公園,成群結隊劃過天際的候鳥……印象最深的當屬在劭韓三年前回憶里的七股小學操場:露營的帳篷,他的挨著湘子的,紅色的帷幕和燈光,她纖細的手以一個黑色剪影的姿態(tài)面對著他貼近:“要努力找到自己的同類”,她這樣說,在他們掌心相合的那一刻,那畫面美的讓人窒息。
音樂
應情,應景。主題曲是黃韻玲和劉若英的合唱,低音婉轉(zhuǎn),高音輕柔,和聲飄渺。 雖然劉若英那個總愛把孤單當回事兒的小女人我已經(jīng)多年不待見,但在這首歌里居然也彰顯出了另人驚訝的大氣。
幾乎所有的配樂都帶著大海包容與濕潤的氣質(zhì),仿佛穿越了大半個地球遷徙而來,帶著長途旅行過后疲憊的呼吸和開闊的胸襟,噴得你滿心滿眼都是戲劇的分分離離。
這篇影評有劇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