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你們這些詩人靠什么活著啊?又不種地,又不經(jīng)商,又不當兵,又不打劫。
詩人:我們,賣詩為生。
六:賣身太辛苦啊。
詩人:不是賣身,是賣詩為生。你看啊,我剛才寫的那首詩,我把它叫做——靜夜思,我把它拿到長安城,長安城里的達官貴人看到了,很是喜歡,他們就會把金銀財寶給我,讓我多寫這樣的詩歌。
看電影的名字我以為是個穿越電影,看完之后才知道這名字取的不好,讓人誤會跟《隋朝來客》一樣。故事講的是倆強盜的兄弟情,別想歪了啊。很是黑澤明,有點照虎畫貓的感覺,沒錯,是照虎畫貓,大師的作品被奉為經(jīng)典,大師特點的調(diào)調(diào)隨便組合就挺讓人驚喜的,所以也可以說是目前看到的國產(chǎn)影片中黑澤明化比較好的一部小作品。
說他小,是因為立足小社會,小范圍,小人物,小故事。因為小,也頗有些管中窺豹的意思,官軍與強盜,村民與官軍,村民與強盜,每個組合都是充滿矛盾且不可調(diào)和,這些矛盾集中在一部電影中,就可以清清楚楚的看到危難時相互利用,太平時又相互排擠的中國人特質(zhì)。
最高權力無法直接伸手就摸到的地方,就用公事公辦的法治來約束。當?shù)乜傆幸粋€家望很高的野老,封一個不輕不重的里長,也就是隨口的事兒,但在地方上,別拿里長不當干部。
當權力或者武力可以直接觸及并控制的時候,就撕下法律偽善的面紗,換上一副劊子手的黑鎧甲,人人都可能是與強盜勾結的共犯,即使僅僅是莫須有,也都要殺,這叫為帝國的根基穩(wěn)固斬草除根。
一開篇看見那倆強盜華麗麗的唐刀,我的口水一下子就止不住了。十三的障刀跟六的陌刀,復古簡樸又不失作為中國冷兵器最高水準唐刀的華彩。雖說我國已經(jīng)沒有唐刀實物文物,屬于唐刀遺脈的藏刀跟苗刀也各自進化,但本片中既沒將作為唐刀改良傳承的日本刀完全復制,也沒完全仿日本正倉院所藏唐刀文物,樸素到?jīng)]什么裝飾的刀更符合強盜的身份,直身(貌似略有反曲)、切刃造則足以說明制作方是有備而來。要說這倆強盜手中的唐刀在當時都是裝備唐軍的武器,民間不準私鑄,且造價高昂,看來這倆強盜也非凡人。不過片中對他們的來源沒有做更深的交待,所以我們也不得而知了。
一向認為服裝道具只是豐富人物性格的一種手段,但不是必須手段,雖然穿著隨意、吊兒郎當、破衣爛衫,但絕不影響演員施展自己的演技。
片中每一個人物都很有生氣,倆男主角就不說了,姜武算是個演技派了。胡軍演技一貫如此,這一次還本色演出也能跟上大家的腳步。李立群算是臺灣老一代中罕見的還活躍在大熒幕上的戲骨,多年舞臺劇的基本功也不是蓋的。飾演小字輩的倆年輕演員也各有特點,幸虧沒有搞成華麗古裝,要不然真的很難看出年輕演員的演技。甚至可以說連飾演村民的群眾演員都被主角化,人設性格各異,又都特貼合小人物本性,觀看故事的同時又讓人忍不住想看關于他們的劇外番,如果能像皮克斯出的動畫長篇一樣,再做精短的外番,倒也會覺得有趣。不能不說的是在片中客串詩人的導演本人,演技不行,穿插突兀的異常,讓人感覺像是臨時改本子來的,目的是給書童一個睡覺的鏡頭,書童演的真好,完全是睡著的。
開始后不久,人物臺詞就提到了法大還是情大,我想這恐怕是立即就觸到了所有法律人的敏感帶。有人說法大,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王子犯法庶民同罪;有人說情大,人是感情動物,受人點滴當涌泉相報;還是中國鄉(xiāng)土界還是有人才的,要說怎么智慧來源于生活呢,那(發(fā)內(nèi)音)個站第一排的猥瑣大叔靈機一動說,還不是您說了算。什么憋半天不出一個響屁,什么左思右想瞻前顧后,有眼力價的只需這么一句,您說了算。
有時候在法庭上陳述諸多業(yè)界先進理論,列舉各種超前判例,法官一句“干擾辦案”“別說了,庭下提交”就把業(yè)界精英給頂了回去。法治不是中國特色,人治也不是中國特色。以中國的特色該這么說,您說了算。他坐在大堂上,雖沒手持水火棍的差役在旁邊伺候,但還是大爺。你再牛逼能給法官普法嗎?案件在與時俱進的翻新變異,而我們的大爺依然以不變應萬變,果然深得春秋決獄的真?zhèn)鳌Yu身太辛苦啊。
說著說著就歪到別處去了。轉(zhuǎn)回電影上。
在“以什么為生”的話題中詩人最后說:不是賣身,是賣詩為生。你看啊,我剛才寫的那首詩,我把它叫做——靜夜思,我把它拿到長安城,長安城里的達官貴人看到了,很是喜歡,他們就會把金銀財寶給我,讓我多寫這樣的詩歌。
說到底還是賣身,不同的賣身,出賣能生花的妙筆,跟出賣青春的肉體有什么區(qū)別呢?只有寫達官貴人喜歡的才能得到金銀財寶,至于寫了些什么,奉合應制高歌而已,說到底還是達官貴人的玩物。
電影拍的好看不好看,市場說話,市場買你的賬,一切皆有可能,然后就是續(xù)集、前傳……這冷飯可以一直炒到第一批粉絲都有了孫子,只要還有人看。市場不買賬,那就是傳說中的“一片”天王。新手適應觀眾需求,大師培養(yǎng)觀眾需求。
電影市場永遠都有兩個完全迥異的風格——商業(yè)片、文藝片。商業(yè)片像是快餐,輕松簡單,滿足大眾觀影需求,但往往蘿卜快了不洗泥。文藝片則容易陷入導演等創(chuàng)作者自身的意淫跟胡思亂想,讓人不知所云,陷入小眾的泥沼中難以脫身。隨著觀影者自身電影觀感的囤積,新人作品越來越難入“大家”的法眼了,一個抄字下封殺多少屬于年輕人的才華,所以在電影界青黃不接的今天,想要故事講的有深度,叫好又賣座,才是電影難題。
就很多地方來說此片故事是不完美的,表達是有瑕疵的,人物遭遇又是讓人扼腕嘆息的。但它不是用長篇大論來給我們灌輸某種固化思維,而是輕巧的留白,這就很有意境了。就像中國畫,寥寥落下幾筆也需胸中有河山,要知道,話不是說的越多越明白就越好,都說白了,又反而沒勁了,自己心知肚明,那種偷著樂又有點心酸的感覺才真是不可言傳。
它又像一個發(fā)人深省的小品,郭達跟蔡明每次都很用心,用心到郭達腦袋都禿了,蔡明眼袋都出了,但就是拿不到獎。為什么呢?叫獸來回答,因為大家被慣得只愛看美好大團圓了。為什么大家只愛看美好大團圓呢?因為,賣身太辛苦啊。
這篇影評有劇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