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馬拉松》是由格奧爾基·達涅利亞執(zhí)導,亞歷山大·沃洛金編劇,奧列格·巴希拉什維利,娜塔莉亞·貢達等明星主演的劇情,電影。
布奇金(奧列加·巴希拉什維利OlegBasilashvili飾)年過半百,是一名德高望重的翻譯學家,在研究院上班的他事業(yè)成功,婚姻美滿,是人人羨慕的對象。可這完美的一切被一個名叫阿拉(瑪麗娜·涅約洛娃MarinaNeyolova飾)的女人毀于一旦,阿拉愛上了布奇金,她的癡心不改和步步緊逼讓布奇金壓力很大。 僅僅是為了保護阿拉不受傷害,布奇金開始了和阿拉的親密關系,與此同時,他還要想方設法的對妻子妮娜(NatalyaGundareva飾)保守這個秘密。曾經(jīng)清閑淡定的生活再也不復存在了,布奇金每日在妻子和情人間周旋,精疲力盡。與此同時,在工作上的疏漏也讓布奇金吃了苦頭,面對家庭和事業(yè)的雙重壓力,他感到自己正在崩潰。
《秋天的馬拉松》別名:Osennijmarafon,AutumnMarathon,于1979-11-23上映,制片國家/地區(qū)為蘇聯(lián)。時長共90分鐘,語言對白俄語,該電影評分7.9分,評分人數(shù)1419人。
提莫西·查拉梅,愛德華·諾頓,艾麗·范寧,莫妮卡·巴巴羅,波伊德·霍布魯克,丹·福勒,諾爾貝特·里奧·布茨,初音映莉子,比格·比爾·莫根菲爾德,威爾·哈里森,斯科特·麥克納里,P·J·伯恩,邁克爾·切魯斯,查理·塔漢,伊萊·布朗,彼得·格雷·劉易斯,彼得·格雷蒂,喬·蒂皮特,禮薩·薩拉薩爾,大衛(wèi)·阿倫·伯施理,詹姆士·奧斯汀·約翰遜,約書亞·亨利,大衛(wèi)·溫澤爾,瑪雅·菲德曼,伊洛斯·佩若特,萊利·哈什莫托,倫尼·格羅斯曼
2004有一個朋友,他推薦我看《秋日的馬拉松》,說是一部讓人感動的片子。這個朋友在蘇聯(lián)學習生活多年,回國時那個國家已經(jīng)改名叫做俄羅斯。他一直不理解“前蘇聯(lián)”這個現(xiàn)在似乎已經(jīng)約定俗成的叫法,歷史就是歷史,過去了的都是以前的,為什么我們不說“前清朝”,不說“前東德”?提起蘇聯(lián),當然就不是指現(xiàn)在的俄羅斯,有必要非要加上“前”字嗎? 我能看到的蘇聯(lián)影片并不多,多半是早期引進國內的一批表現(xiàn)普通人情感生活的言情影片,諸如《辦公室的故事》、《兩個人的車站》、《個人問題訪問記》等等,曾經(jīng)在中國常映不衰,記憶中小時候應該看過,只是那時的感受不深,現(xiàn)在再看感覺還是不錯,也許是因為反映人的情感境遇無論在什么年代都是大同小異。這部《秋日的馬拉松》拍攝于1979年(夠早),曾經(jīng)獲得俄羅斯聯(lián)邦國家金獎和威尼斯電影節(jié)最佳男主角,講述的是婚外戀的故事。 該片的導演格奧爾基?達涅利亞對中國觀眾來說并不像梁贊諾夫那樣有名,但它曾在國內公映過,可以想見其對婚外戀這一現(xiàn)在仍然敏感的題材的處理一定是高明的。片中用略帶喜劇的形式消解了有關婚外戀、第三者帶來的道德上的沉重感,卻也讓人笑不出來,正如標題的開宗明義,這是一部“憂傷的喜劇”。既然是表現(xiàn)婚外戀,無外乎夫妻雙方以及第三者的加入,這種模式既然無可回避,那么能選擇的是以哪種立場去表現(xiàn)。《秋日的馬拉松》讓我很欣賞的一點在于它并沒有打著愛情的幌子,不是一邊是感情燃盡成灰的老夫老妻,一邊是枯木逢春的激情男女那種“二元對立”的藝術模式,想象個中人等掙扎在道德與倫理、理智與情感的矛盾旋渦之中,這幾乎是讓人不能容忍的俗套。片中從人性的角度出發(fā)去貼近那些受困于婚外情的普通人,表現(xiàn)出了在他們內心欲罷不能的苦衷,而并沒有從道德的高度來探討現(xiàn)代社會家庭婚姻之類的倫理問題。從人物關系上來說,簡單而又典型,人到中年的男主角安德烈是一位大學教授兼翻譯家,事業(yè)上頗有建樹,完整的家庭以外,他和年輕美貌的女秘書阿拉之間發(fā)生了婚外情。至于這個婚外情是如何產生的,影片沒有交代,安德烈和妻子之間的婚姻為什么趨向危機,影片也沒有具體交代,總之影片一開始就展示出安德烈和阿拉之間已經(jīng)發(fā)展到很深程度的戀情。 帶著一種悔不該當初或者一種假設去溯源煽情,其實是沒有意義的,結果就是結果,原因和過程反而是沒有多大意義的,就好像一張結婚證書就可以使之前的諸如同居、未婚先孕、流產種種行為變得合法、道德甚至還帶有些許的浪漫。這里的結果就是安德烈和阿拉之間的婚外戀已成確鑿事實,省去了很多拖沓而無意義的交代。這樣看來,同樣是表現(xiàn)婚外情題材的《一聲嘆息》啰唆就啰唆在前面三十分鐘的蛇足,慣于調侃的馮小剛導演也許因為自身的經(jīng)歷在那部戲里破天荒地嚴肅認真起來,想要探索現(xiàn)代人的情感困惑難題卻最終還是陷入了“清官難斷家務事”的困境。而《秋日的馬拉松》通片都是關于人物的真實生活處境的描繪,沒有眼淚,沒有吵鬧摔打,卻舉重若輕地表現(xiàn)出了婚姻情感的復雜性和輪回不休如馬拉松般的人生境遇。 “秋日的馬拉松”,片名明顯具有象征和隱喻,不僅是對安德烈而言。人到中年好像四季中的秋季,雖然輝煌燦爛但也轉瞬即逝,接近于中國更常用的另一個意象,“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馬拉松遙遙無期,似乎永遠跑不到盡頭,生命其實就是一場馬拉松,漫長艱辛而又不得不全力以赴,用運動來比喻生命真是很貼近的,生命不息,運動不止,煩惱也不斷。林語堂先生有妙語:要想一天不消停,就在家設宴請客;要想一年不消停,就裝修房子;要想一輩子不消停,就找個情人。一旦陷入了婚外情,只怕就是欲罷不能,困擾終生,人人都要像安德烈這般身虛心虛內外交加。 觀者是站在一個旁觀者清的角度來看,于是覺得安德烈實在是可憐,明明知道自己的婚外戀瞞不了任何人,就連共事的外國教授也對他的艷遇一清二楚,自己卻還要努力地編織讓妻子相信讓情人安慰的謊言,腕上的手表時不時發(fā)出刺耳的響聲提醒他變換角色,日復一日地在兩個女人之間來回奔波,這樣的艷遇還有什么值得羨慕之處?片中對于婚外情沒有批判的意思,這部影片無關道德,就算是男主角軟弱、寡斷的性格也被刻畫得十分善良,他之所以舍不得放棄任何一方不是出于貪心,他也不是好色,也不是浪漫,對情人刻意換上的新裙子視若不見顯然也不見得多有情趣,就是這樣一個老實人,實在是因為不忍心傷害其中的任何一個人,而在這場外人揶揄的“艷遇”中左支右拙,狼狽不堪,最終的結果還適得其反。第三者阿拉是位善良單純的姑娘,深深愛著安德烈,這在片中有很多的注解:阿拉向叔叔隱瞞安德烈已婚的事實;有一次阿拉向安德烈提出分手后離去,不料一輛飛馳而來的卡車撞到著急追趕其后的安德烈,阿拉急急趕來,關切之情溢于言表……還有那位公認的受害者尼娜,作為妻子,明知丈夫的外遇卻又無可奈何,為了女兒的感情又要竭力維持住家庭的完整,痛苦是可想而知的,也理應被給予更多的同情,尼娜面對一再的謊言,無奈地掛斷電話,以及送女兒女婿出國之后離家而去……沒有想象中的哭哭啼啼吵吵鬧鬧,痛苦反而表現(xiàn)得更到位。真正棘手的婚外情就在于根本沒法選擇,片中安德烈說的第一句話就是“阿拉,你知道,我根本沒法改變現(xiàn)在的生活”,然而維持現(xiàn)狀又談何容易?脆弱的三角關系岌岌可危。結尾頗具戲劇化的一幕,安德烈回到凌亂的家中,妻子已經(jīng)離去,情人也早就因為他的一再失約而提出分手,兩頭落空的安德烈和著收音機里的音樂在房間里獨自跳起舞來,這時電話鈴聲響了,話筒里傳來女秘書溫柔的聲音,恰恰在這時,去而復返的妻子也在出現(xiàn)在門口,匆忙中安德烈對著電話:“明天早上七點教研室見”,又一句脫口而出的謊言,于是鏡頭前兩個女人的表情同時歸于黯淡…… 我以為這是有關婚外情的最好的電影之一,其最大的魅力就在于真實,它沒有呈現(xiàn)兩個女人之間的拉鋸戰(zhàn),就象沒有價值判斷的結局,永遠無法取舍,永遠無法逃避,也就永遠沒有解脫,好一場周而復始的馬拉松。 以前覺得托爾斯泰關于婚姻的著名警句“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實在是精辟,現(xiàn)在也是,只是有時想想,倒過來又何嘗不是?
這篇影評有劇透Copyright ? 2020-2025 m.hhscjgc.com [天龍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