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玉蘭(1921年12月27日 — 2017年4月19日),女,浙江新登人,杰出的越劇表演藝術家,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越劇”代表性傳承人。1933年入新登的東安舞臺科班學花旦,后改老生。1939年與吳月奎等組建興華越劇社。她改唱小生的時間是1941年12月19日,地點在上海老閘戲院,當時是與施銀花搭檔。
1947年9月組玉蘭劇團。與王文娟合作始于1948年。1952年參加中央軍委總政治部文工團越劇隊,10月在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上以《西廂記》獲演員一等獎。1954年起加入上海越劇院。她的代表作有《北地王》、《西廂記》、《春香傳》、《紅樓夢》、《追魚》、《西園記》等。徐玉蘭獲第27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
學生和傳人有徐小蘭、金美芳、劉麗華、汪秀月、錢惠麗、鄭國鳳,徐持平、翁荔英、錢麗亞、張小君、劉覺、汪濤、李燕等,其中以金美芳、錢惠麗、鄭國鳳、劉覺最具代表性。
2017年4月19日17點18分,徐玉蘭同志因病在上海華東醫(yī)院逝世,享年96歲。
由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出版的《人如白玉戲如蘭·徐玉蘭》新書傳主與讀者見面會今天中午在書展會議中心舉行。著名越劇表演藝術家徐玉蘭親臨見面會現(xiàn)場,并為在場讀者和越劇迷們在書中蓋章簽名。
本書記載了著名越劇小生演員徐玉蘭從藝80年的不凡生涯,充分展示了越劇徐派藝術之美。徐玉蘭演出了三百多部劇作,塑造了無數(shù)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如《紅樓夢》中的賈寶玉、《西廂記》中的張生、《春香傳》中的李夢龍、《追魚》中的張珍、《北地王》中的劉諶、《西園記》中的張繼華等。其中,由徐玉蘭主演的《北地王》和《紅樓夢》被譽為俆派小生的兩大豐碑,至今無人逾越。
徐玉蘭唱腔的特點是高亢激昂,熱情奔放,剛柔并蓄,華彩跌宕。徐玉蘭嗓音條件好,音色甜亮,音域寬廣,常用音區(qū)為11度,唱腔中較多吸收越劇傳統(tǒng)的“喊風調(diào)”以及紹興大班、京劇中高揚的旋律和輪廓鮮明的潤腔方法,旋律多在中高音區(qū)展開,音調(diào)大起大落,她的唱腔突破了越劇曲調(diào)較為平穩(wěn)婉約的格調(diào),注入高亢昂揚的因素,尤其是其(弦下腔)突破了原來的唱腔功能,在悲傷痛楚之外更能表現(xiàn)激昂奔放的情緒。如《北地王·哭祖廟》這段(弦下腔),開頭一句(倒板)曲調(diào)高昂激越,氣氛強烈,整個唱句的音調(diào)、形式及落音中吸收融化了紹劇(正工)、(二凡)的因素,為全曲奠定了悲劇性的基調(diào)。
唱段高潮部分“把先帝東蕩西掃、南征北剿……白白斷送在今朝”這一垛句,則吸收了京劇(高撥子)的高昂音調(diào)及節(jié)奏形態(tài),唱法上則運用越劇的潤腔處理,使這段唱曲調(diào)激昂,節(jié)奏鏗鏘有力,人物的感情如江河噴涌而出。周恩來總理就曾稱贊道:“誰說越劇都是軟綿綿的?徐玉蘭的《哭祖廟》就很高亢壯烈么!”
徐玉蘭表演富有激情,善于塑造人物形象,具有俊逸瀟灑、神采奪人的藝術魅力。尤其是扮演風流倜儻的角色,獨步越壇。嗓音嘹亮,旋律常在中高音區(qū)進行,唱腔除繼承越劇傳統(tǒng)老調(diào)外,廣泛吸收京、紹、杭等劇種的聲腔成分,具有高昂激越的特色,被稱為徐派。
越劇的小生流派之中,唯徐玉蘭的聲腔最為陽剛,但又不失越劇本體的雋永和優(yōu)雅。客觀地講,她的形象與賈寶玉是有距離的,但憑著扎實的藝術功底和非同一般的創(chuàng)造力、表現(xiàn)力,幾乎使其成為再世的賈寶玉,以至人們總要習慣地把后來者與其對照,可見她所創(chuàng)造的藝術形象之魅力和影響力。
Copyright ? 2020-2025 m.hhscjgc.com [天龍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