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倫·古爾德(1932年9月25日-1982年10月4日)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多倫多市, 加拿大鋼琴演奏家。
他以演奏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樂曲聞名于世。1964年以后停止公開演奏,轉(zhuǎn)向錄音。
自幼隨母親學琴,后入多倫多皇家音樂學院學習。十二歲畢業(yè),成為該校歷史上最年輕的畢業(yè)生。十五歲時,與多倫多交響樂團合作首次公演。1955年到美國公演,彈奏巴赫的作品《哥德堡變奏曲》,一舉成名。他還從事作曲,并在多倫多大學任教。在現(xiàn)代鋼琴家中,象他那樣以巴赫作品作為整個音樂會曲目是絕無僅有的。其演奏以嚴謹?shù)慕Y(jié)構(gòu)、豐富多彩的變化、生動傳神的處理,令人嘆為觀止。他演奏的曲目相當廣泛,但以演奏巴赫作品獲最高評價。
古爾德為什么能夠成為巴赫在20世紀的最佳代言人?這決定于他獨特的音樂觀。
除了巴赫,古爾德的演奏范圍相當廣:從文藝復興的吉本斯到20世紀的勛伯格。但縱觀上下,這些作品都有一個特點:對位。
"對位是使不同旋律在不同聲部中和諧進行的藝術。"這是音樂辭書的解釋。廣義的說來,公元10世紀當作曲家們在圣詠的旋律上方或下方的四度或五度加上一個平行運動的旋律時,就有了最初的對位法。到了文藝復興時代,對位法得到了高度的發(fā)展,而巴洛克音樂,特別是巴赫的音樂則是歐洲音樂史上對位發(fā)展的最高峰:賦格、大協(xié)奏曲這樣的體裁把兩條、三條、更多的旋律交織在一起。古典主義興起的年代,對位法遭到了冷落;而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三位大師又讓對位在主音音樂和調(diào)性對比的基礎上向前發(fā)展了一大步。到了20世紀,新古典主義的崛起,更提高了對位的地位。作曲家們采用對位構(gòu)成多調(diào)性的音色對比而不是旋律對比。為古爾德所鐘愛的作曲家和作品,總的來說都注重對位的運用。莫扎特晚期的作品不像早期那樣注意對位,古爾德便這樣語出驚人:“莫扎特不是死的太早,而是太晚!”。
對位意味著對比,意味著沖突,意味著矛盾,意味著斗爭。而古爾德本人何嘗又不是生活在沖突、矛盾、斗爭之中!是他,在一個曰益功利化、物質(zhì)化的社會中,依然放棄了前途無量的舞臺生涯;是他,蔑視保守的音樂觀,一次次讓評論家們瞠目結(jié)舌。這是古爾德與社會的抗爭,這是古爾德與自我的抗爭——最終,都轉(zhuǎn)化為他左手與右手的抗爭。
一般的演奏家面對對位稠密的巴赫音樂,明智些的都或多或少的簡化它們。古爾德是個左撇子。也許這使他能夠更加清晰的把巴赫的低音線條傾吐出來,也使得他能夠以與常人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巴赫的音樂。他敢于也有能力向這座關著吃人米諾牛的迷宮發(fā)起沖擊。
古爾德為什么能夠成為巴赫在20世紀的最佳代言人?也許他們在氣質(zhì)上有狻多相似的神韻。
"一個人可以在豐富自己時代的同時并不屬于這個時代;他可以向所有時代述說,因為他不屬于任何特定的時代這,是一種對個體主義的最終辯護。他聲明,一個人可以創(chuàng)造自己的時間組合,拒絕接受時間規(guī)范所強加的任何限制。"古爾德這樣評價作曲家理查德·施特勞斯,也許說這是古爾德對自己的評價更恰當些。"他與時代的每一種可能的潮流都背道而馳。"古爾德這樣評價巴赫。這也像是他的自嘲。
巴赫的晚年生活在心靈的孤獨中。兒子稱他為"老古董",市民們沉醉于歌劇院里充滿賣弄的詠嘆調(diào),雇主則用斥責回答他的天才……他無意于開創(chuàng)一個新的世界——他自知這不是他力所能及,這不是上帝給他的使命。他把一切余熱用去修補那個即將隨他逝去的舊世界,讓它與自己一起完美的死去。古爾德的一生也生活在孤獨中。無論在舞臺上他能得到多少鮮花和掌聲,無論他的唱片能買多少萬張,他都厭倦,都孤獨。因為世界上沒有幾個人能夠完全理解他的哲學,就像世紀初的物理界無法理解愛因斯坦和他的相對論。總之他不屬于這個時代。他自稱是"最后一個清教徒"——聲明自己屬于過去。總之他不屬于這個時代,他是個沒有光環(huán)的先知——他屬于未來。
Copyright ? 2020-2025 m.hhscjgc.com [天龍影院]